树立大食物观 端稳中国饭碗
许 勤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今年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着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一、深刻领悟树立大食物观的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我们要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造福人民。
大食物观体现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新粮食安全观,引领推动我国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续写了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也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大食物观的提出,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的“大粮仓”,尤其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深挖增产潜力,提升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在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前提下进一步扩大食物来源、增加食物总量。
大食物观体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在牢牢端稳饭碗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和黄金奶源带,全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全国第一,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开发耕地、森林、江河湖等资源,拓宽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食物来源,打造“粮经饲”、“种养加”、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食物生产体系。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图为2022年9月2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的稻田画,勾勒出金秋丰收景象。该科技示范园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水稻种子催芽、育秧大棚管控、农田节水灌溉、气象综合信息、水稻田间长势、病虫草害监测等进行全程智能化分析和指导,助力提高水稻产量、种植效率和品质。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大食物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人均原粮消费量大幅下降,肉蛋奶、食用油、蔬菜、水果等非主粮食物需求快速增长,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深刻把握食物消费需求新变化,努力提供更加多样、更有营养、更加安全的食物资源。
大食物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回馈更丰富的物产、更优质的食物。大食物观的提出,进一步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黑龙江省森林、湿地面积大,是寒温带的天然生物基因库,也是开发优质原生态食物的资源库,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森林、草原、江河湖食物资源生态化开发、可持续利用,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黑龙江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要积极探索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建设国家稳定可靠的食物供给基地。
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基地。大食物观的重点是粮食,基础在于耕地。保障食物供给,首先要装满“米袋子”,确保吃得饱。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2.579亿亩,典型黑土耕地面积占全国56.1%,建成高标准农田9141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7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均居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87%,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573.5亿斤,占全国11.5%,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我们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多措并举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扎实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集成推广高产技术,大力发展科学种植管理模式,推动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建设国家粳稻口粮保障基地、玉米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大豆油料作物生产供应基地,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和国家粮食统筹调剂的“供应地”。
向森林要食物,建设生态森林食品供应基地。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粮库”,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餐桌,还能满足健康的生活需求。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森林面积2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可用于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面积近1亿亩,开发利用空间巨大。目前已打造了林粮、林菌、林药、林菜、林果、林下养殖等6个系列森林食品,有刺五加、黄芪等道地药材,有松茸、黑木耳等优质食用菌,有红松子、榛子等特色坚果,蓝莓、沙棘产量居全国第一。我们要坚持全链思维,充分发挥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用,在保护中有序扩大林下经济用地规模,加强林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发展壮大森林食品龙头企业,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布局,加快培育森林食品品牌,不断提升生态森林食品供给能力。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粮库”。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菌等林下绿色有机食品种植业,打造林下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图为2022年8月24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一家山野珍品科技开发企业,工人对林下绿色有机食品进行加工。 新华社记者 王松/摄
向江河湖要食物,建设冷水渔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发展水产业可以更好保障食物供给安全。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五大连池等6000多个天然湖泊,孕育着以“三花五罗”为代表的100多种野生鱼类,水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5个、绿色食品41个、有机食品33个,优质特色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我们要发挥生态、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水渔业养殖加工,打造大宗淡水鱼现代渔业核心生产区,建设特色品种和冷水鱼类养殖基地,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构建鱼仓冷链物流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推动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建设寒地果蔬生产基地。设施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高,是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黑龙江省土地肥沃、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有明显比较优势,尤其是蔬菜生产天然形成了季节性“北菜南销”的时间窗口。我们要坚持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双轮驱动,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在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设施瓜菜和水果,在东北部沿边口岸县(市)就近发展外向型果蔬,在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优势区建设果蔬和鲜食玉米加工产业集群,在中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建立蔬菜原料加工和特色浆果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设施先进、绿色优质、高产高效、产销协调的寒地果蔬产业发展格局。
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建设生物产业基地。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与国民营养健康息息相关,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必须在推进植物动物资源深度开发的同时,依托生物技术创新开发更多新型食品、未来食品。黑龙江省有185科约2500种植物、476种陆生动物、1000种大型真菌,农业生物质资源全国第一,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全国第一、生鲜乳产量全国第二,黑木耳产量全国第一、食用菌鲜品总产量全国第四,是全国最大的生物发酵氨基酸生产基地,汇聚了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生物产业有良好基础条件。我们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做优做精食用菌产业,打造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产销一体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完善食用菌加工链条和市场开发,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推动食物来源由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
三、构建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支撑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这方面前景广阔、潜力无限,要统筹规划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我们要坚持系统谋划,积极组织推进,加强资源要素有效配置,为加快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大食物观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食物生产结构、产业布局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引领大食物观落地落实。积极推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完善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农业保险地方配套等支持政策,将食物主产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纳入补偿范围,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市场交易网络平台建设,形成支持保护食物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构建多元化多渠道融资服务体系,强化农产品、森林食品、水产品等生产加工项目建设用地、用工、用能等需求保障,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食物开发及其生产各环节倾斜。
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大学大院大所等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农科教高效协作,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黑土地保护、良种良法配套、农业农艺结合、种养加循环等领域强化攻关,不断提升食物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重点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研发中心,推进农田、森林、江河湖等不同场景下食物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现代合成生物、生物发酵等技术,推动食物开发、生产、加工等各环节协同创新。围绕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云端招商,引进一批食品加工、生物科技重点企业和区域总部,推动植物基蛋白、细胞基蛋白等生物合成食物产业发展,引领现代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品牌培育。坚持质量引领,完善特色农产品、森林食品等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二品一标”认证,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放大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优势。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整合资源、深挖特色、严控品质,加强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创意塑造,推进省域公用品牌、省级品类品牌、区域公用品牌、领军企业品牌培育,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展展示营销行动,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黑龙江“黑土优品”附加值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