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蜇,家人都反对黄国忠养胡蜂,但他不为所动,因为黄国忠发现由于蜂蛹全靠野外采集,产量不稳定,在市场上始终是供不应求,价格也连年上涨。如果能安全地取到更多的蜂蛹,就意味着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经销商:180元一斤。
记者:这个收了要卖到哪呢?
经销商:芒市,保山市还有龙陵县,这些地方这个东西特别受欢迎。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
记者:不用冒这个险了。
黄国忠: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如果你爬到树上,钱倒是能赚着,但是有生命危险,会掉下来是不是。
然而黄国忠要人工养殖胡蜂,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每年春天,蜂王开始筑巢、产卵,三个星期后,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工蜂负责筑巢、外出觅食哺育幼虫,就这样蜂群逐渐扩大。入秋气温下降,交配后的雌蜂将经历寒冬的考验,极少数存活下来的才能成为新的蜂王。要实现胡蜂人工繁育,最难的一关就是如何让蜂王过冬。
村民:十月左右基本就不见了,九月十月。
记者:找不到了?
村民:对。过冬的话雌蜂和雄蜂几乎就死了,死了就瞄不到了。
黄国忠建起了温棚,把从山上掏回的胡蜂窝养起来。他还花七千多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在当时那简直是天价。
妻子:人还没用上空调,给胡蜂用上,还是胡蜂要紧。
记者:胡蜂比人要紧?
妻子:对,胡蜂比人要紧。
大伙都知道黄国忠养胡蜂着了迷。为了养蜂,黄国忠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积蓄,没白没黑地试验。怎么能让受精的雌蜂顺利过冬,成为真正的蜂王?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黄国忠。
2009年1月,黄国忠在山里劈柴烧炭,就在这时,令他惊喜的一幕出现了。
一只蜂王从一段树桩的窟窿中爬了出来,不但活着,而且还不断晃动尾部,这正是蜂王要做窝产卵的表现。这只蜂王从大树芯里钻出来,说明这就是它能够顺利过冬的最佳环境。
从2009年入秋起,黄国忠就如法炮制,准备了许多空心的木桶,让受精的雌蜂过冬、做巢。等到来年春天,黄国忠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当年就繁育出了上百窝胡蜂。
记者采访时,正是收获蜂蛹的最佳时节,人工养殖出的胡蜂又是什么样的呢?
黄国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刀,开始操作。
黄国忠:开始掏里面的蜂蛹了。
记者:它这个蜂巢很薄是吗,我听着像裁纸一样的声音。
黄国忠:是很薄的这。
记者:相当于给它开一个门是吗?
黄国忠:是开一个门,把它里面的蜂蛹取出来。开了。
一层、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七层、八层、九层。
这些白色薄膜覆盖的是即将羽化的幼虫。蜂蛹和幼虫都是可以卖钱的。供到当地的饭店,一斤就能卖到100多元。
黄国忠:一层就是一斤多、两斤,这九层就有十多斤了,取一次这个蜂蛹。看,这个就是去年我们繁殖的蜂王。
记者:这个蜂王已经没有翅膀了。
黄国忠:没有翅膀,就是它天天产卵,没有翅膀了你看。
只要蜂王在,它就会不断产卵、孵化出工蜂,工蜂一刻不停地筑巢,觅食喂养幼虫。黄国忠把还没做大、做满的蜂饼,再放回蜂巢内,固定好,这样就会产出新蜂蛹了。
记者:你放回去的话,它自己还会给它加固吗?
黄国忠:会,马上它就加固了,明天它就严丝合缝地做回去了。记者:顶多是让它多干点活是吧?
黄国忠:对,让它多干点活。
比起去山里掏蜂窝,人工养殖能够多次取蜂饼,一年下来一窝胡蜂产出的蜂蛹能卖到两三千元。
村民:我还没见过,过去讲,我还不太信。
记者:以前没见过, 不信是吗?
村民:没见过他们养殖的。以前那种没有这种饱满。
通过驯养,他实现了胡蜂的人工养殖。然而黄国忠并不满足,他看中了当地的一种大虎头蜂,这种大虎头蜂的个头是普通胡蜂的十倍。为了直观展示,黄国忠找来一个废弃的大虎头蜂蜂巢。黄国忠把普通马蜂的蜂蛹放到了大虎头蜂的蜂巢内。
黄国忠: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你看十个还没满。
大虎头蜂生性凶残,又在地下做巢,蜂蛹十分难得,因此卖价格外高。
消费者:季节性比较强,很隐蔽,量很少。农民去挖的话很难,所以比较稀罕一点。
如果能养殖这种大虎头蜂,那将收获不可想象的财富。而想要掌握大虎头蜂的习性,就必须观察它在自然环境下的状态。
黄国忠说,他能准确地定位到蜂巢的位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黄国忠说,他只需要几样小东西,就能让胡蜂自己送上门来给我们带路。
记者:就要找这个?有了这个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