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
服装:境内居民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衣着观念上,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别。城镇显得开放,农村则有些保守。旧时,一般说来“穿衣吃饭量家当”。除了富裕之家外,以求遮体暖身,耐穿实用为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衣着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满足于穿好,到追求时髦、美观、新颖,求新、求美的衣着观念增强。服装的花色日渐多样,质地日趋高档,款式日见新颖。除了农村少数老年人以外,人们一般不再自做自穿,大都选购,或到裁缝铺请裁缝加工。衣着观念的更新,在青年男女中最为强烈,特别城镇青年男女,追求流行款式的风气日益浓烈,服装款式翻新换代的节奏日渐加快。从进入21世纪的着装习惯看,青年男女喜欢着运动式、休闲式服装,以体现青春活力,潇洒浪漫;中老年则喜爱穿宽松、舒适的运动服、休闲装,表现出庄重大方,古朴典雅,又新潮。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着装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角色变换”心理。即老年人着青年款式的服装,以款式新颖、色调明快显示老年人的“年青”,而青年中,则喜穿中老年款式的服装,来显现青年人的成熟、老练、学者风度。服装新潮多从少数青年中兴起,然后再从城镇逐步波及乡村。20世纪90年代始,人们注重服装多样化的同时,个性化、高档化更加突出。许多青年男子在春秋季节穿西服,系领带,老年人钟情于宽松舒适的休闲装、运动装、中山装等。牛仔装仍是少男少女的首选。女装虽以西服为主,但其式样、风格各异。追求个性化的女士喜穿紧身衣裤、短裤、短上衣以及各种裙装、旗袍等。冬季着棉衣棉裤者逐渐减少,穿羊毛(绒)衫、毛裤者增多。外套以羽绒服、风衣为主流。穿裘皮大衣、皮衣、羊绒大衣者日渐增多。服装面料有化纤、棉麻、纯毛、纯棉、丝绸等。20世纪80年代化纤品盛行,色调以暗色低调为主。90年代,毛呢衣料、纯棉、丝绸布料备受青睐。颜色以艳丽明快色彩为主流。
鞋帽:20世纪80年代,春秋季穿鞋以布鞋、胶鞋、旅游鞋、运动鞋、皮鞋为主。冬季多穿棉鞋或皮棉鞋,青年妇女穿高跟鞋。夏季老幼穿凉鞋或拖鞋。90年代,人们注重鞋的质量和款式,舒适、轻便、美观的鞋类为首选。款式变化最大的是皮鞋和凉鞋,高跟、半高跟、粗跟、坡跟品种繁多。颜色除黑、棕色占主流外,红、黄、白、蓝、紫等彩色的时装鞋,备受男女青少年的青睐。人们室内穿的各式拖鞋,健身穿的运动鞋、休闲鞋,旅行穿的旅游鞋备受欢迎。在农村,人们下地干活穿胶鞋、运动鞋、轻便实惠,舒适耐穿,很受欢迎。袜子由机织线袜逐步代替尼龙袜。城镇女性着裙装则穿长筒袜。绝大多数男人常年不戴帽子,有喜欢戴帽的大都戴鸭舌帽,棒球帽。女子喜欢各式无沿帽,冬季戴自织的毛线帽,农村惯用方巾蒙头防风寒。后兴起羽绒服,衣帽一体,美观大方。夏季,中青年、儿童时兴太阳帽、旅游帽。入冬以后,有部分人围围巾御寒,不分男女老幼。
首饰:80年代,女性时兴戴耳环(坠),戒指等,多为银质。90年代,流行项链、戒指、手链、耳环、手镯等。男子(多为经商者)主要戴戒指,佩以领带、领结、胸章、领带夹等。饰物质地有金、银、玉、水晶石、白金等,农村仍以银质居多。
美容美发: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讲究发型。男性多留分头、平头和背头。女性则时兴烫发、卷发和染发。烫发、卷发的发型有波浪式、爆炸式等;染发以棕黄色为主调,另有红、黄、紫等发色,因个人喜好而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女性为主体,对护肤美容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各式护肤美容化妆品,进口的、国产的,名目繁多,深受女青年的喜爱。美容美发店应运而生,吸引着城镇女青年纷纷登门。美容有去皱、增白、祛斑、纹眉、纹眼线、纹唇线等。去医院隆胸、去皱、拉皮等复杂手术者日益增多。
饮食
境内居民饮食习惯,东部和西部,城镇与农村虽然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属北方型。传统餐制,一般全家共桌,一日三餐。城镇居民讲究膳食结构和营养成分,一般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规律。农村居民对午饭较为重视。早餐加稀饭或粘粥,佐以咸菜。午饭常有蔬菜,兼有鱼、肉等副食品。晚饭一般加稀饭、小菜或蔬菜副食。饭菜素来节俭,无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之风。但待客则丰盛实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粉、大米已成为多数家庭的主食品,玉米、大豆、小米、地瓜以及豌豆、绿豆等成为人们调剂口味的辅助食品。传统的家常饭,农村多爱吃以“发面”蒸制的馒头,不愿吃“发面”的则擀单饼、面条。城镇居民喜欢吃馒头、米饭、包子、火烧、面条等食品。星期天,节假日,招待客人,出门远行则吃饺子、馄饨、面条改善生活。有“出门饺子,还家面”之俗。昔日粗粮制作的饼子、窝窝头及地瓜、小豆腐,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饮食。
境内居民的口味,酸、甜、苦、辣、咸五味兼备,多数“口重”。以咸为主。因此,日常就餐除了蔬菜以外,常以咸菜、虾酱、大葱、大蒜、大酱、咸鱼、虾皮下饭。随着生活的提高,副食品的增加,居民口味渐趋清淡。
饮水,农村居民多饮井水。地下水含氟高的地区、经过除氟改水多数饮用自来水。城镇饮用自来水,有的饮“矿泉水”“纯净水”。城乡居民不仅有以茶待客的习惯,而且饮茶已成嗜好。多喜欢饮“花茶”“绿茶”,饮茶时有时备有瓜子、花生等茶肴。
宴席,城乡居民,遇重大节庆,婚丧嫁娶和招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宴席宾主座次有序,一般客厅在正屋,用方桌或圆桌,左(东)为上席,右(西)为次席。主家坐下席。农民家宴有的设在炕上,用炕桌,以对房门者为上席,上席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宴席力求丰盛。传统宴席,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分别一次上齐。4盘4碗者名曰“四喜”,或“四季平安”,6盘6碗者名曰“六六大顺”。再高层次的或8盘8碗,或10盘10碗不等。所上饭菜盘碗(碟)有宜双忌单之俗。上菜的顺序和放置位置各有定俗,一般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有余之意。酒以白酒为主,啤酒为辅。女客则饮饮料或果汁。饭前同饮叫做“全家福”。宴席上的礼俗很多,斟酒倒茶,习惯酒要满、茶要浅,酒满代表盛情,茶浅表示礼貌。敬酒让茶各有定俗。敬人喝酒,有自己先喝的,叫做“先喝为敬”,也有同饮的,还有晚辈对长辈双手举杯敬酒的。但敬酒必饮双杯或3杯,双杯意为吉利,3杯寓意友谊。敬酒之后,主客礼让慢饮,无暴饮暴食之风,让客人酒足饭饱为度。随着生活的提高,宴客饭菜逐渐在花色品种和味道上提高档次,讲究炒菜与汤菜并重,海鲜与土产并举,外来菜与地方菜同上。席间礼让之后,多采取“对饮式”,使宴席节奏加快。
居住
境内居民习惯多户聚居,自古形成自然村落,而各户又自成院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住宅建设渐趋宽敞、明亮、豪华、实用。20世纪80年代,城镇旧式平房已陆续翻盖,传统的“四合院”已不再建,有的建设为住宅楼。随着旧城区的改造,新建了居民住宅楼群,称为居民小区。城区居民喜欢住单元成套的楼房,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水、电、暖、气等设备齐全,舒适方便。老年住楼房图方便,喜欢住一楼,多数喜欢住三楼,其次是四楼或二楼,美其名曰“金三”“银四”。小城镇居民爱住单门独院的平房,上有前出厦,下有花墙,放置花卉盆景。个别富裕居民有建别墅式住宅的。
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2000年,城镇职工取消福利性建房,住房全部实行商品化。城镇建起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花园小区,大都是单元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面积不等,水、电、暖、通讯、卫生设施齐全,生活方便。住房追求发展趋向是:住房面积逐步扩大,装修追求美观、环保,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在农村,居民陆续翻盖旧房或建新房。从20世纪60年代起,住房实行由村镇统一规划,按指定地点,每户盖正屋4间或5间。独门独院,院落房舍布局仍随旧俗,四邻大同小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建房讲究明亮、实用。农村因新婚子女多与父母分居,加之计划生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三四口人为一家庭者居多,旧式的四合院住房已被淘汰,在有限的宅基地上,房舍建筑渐向豪华型发展。一般为砖木水泥结构,墙面屋顶红砖红瓦呈红色。前出厦的4间或5间正屋,一明间,两套间,用于居住和会客,另一间外开门作仓库。大门朝南开,门楼设在院子的东南方,栏圈设在西南方。除大门和栏圈外,东西南三面以院墙封闭,较之四合院,房内与院落显得宽敞明亮。农村富裕户,有的将平房翻建为楼房,仿城市楼房样式设计建筑。还有的到城镇购买单元楼房,城乡居住,亦工亦农,非常体面和自豪。
建设房舍,是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图平安吉利,建房仪俗多沿其旧。凡新建房者,宅基地确定之后,大多请富有经验的工匠先行规划,择“吉日”破土动工。盖房需雇请匠人,请邻居亲友帮工,房主为表谢意,分铺基、上梁(起屋)、完工3次设酒菜招待,亦兼庆贺。上梁也选定“吉日”后举行。梁柱、脊檩上多写“上梁大吉”等吉语。上梁后鸣放鞭炮,主家分喜烟喜糖,赠匠人红包酬金。竣工后,习惯在新房中宴请工匠帮工,叫做喝“完工酒”。
乔迁新居多在吉日黎明前举行,称为“不露富”。贴门联:“但愿捧仁里,岂敢言乔迁”。主人请邻居喝“认邻酒”,意在和睦相处。亲戚朋友带上礼品登门祝贺,叫做“烧炕”。
出行
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成为人们的近行代步工具,富裕家庭骑上了摩托车。农村青年人,喜欢骑车赶集上店,走亲访友,上坡干活,外出办事。城镇居民也骑车上班、走亲访友。外出远行则乘坐汽车、火车。进入90年代,公路四通八达,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各种型号的小轿车、面包车遍及城乡。尤其公交车发展迅速,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城镇乡村。有条件的老年人爱骑“老头乐”、脚踏三轮车外出购物办事情。跨入新世纪,时兴电动车,深受男女青年人的青睐。旧俗,外出远行习惯遵守“待要走,三、六、九”,意义吉祥平安,而忌初一、十五出门,亦有“七不出门,八不还家”之说。在饮食上讲究“出门饺子,还家面”,一是改善生活,二是祝愿外出平安,归来顺利。此俗今多不讲究。
休闲娱乐
自20世纪80年代,居民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老年休闲活动喜欢棋类,青年多玩扑克牌、打台球、乒乓球、羽毛球。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镇录放机、影碟机增多,居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老年人喜欢戏曲节目,爱听京剧及茂腔,吕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曲;青年则喜爱体育节目和流行歌曲。有不少球迷,凡有球赛电视转播,必看,有的看到深夜。还有不少青少年男女,都有各自的追星“偶像”。少年儿童则热爱动画片,如《大闹天宫》等。但只能星期六、星期天限时看看,以免影响学习。农村在农闲季节,组织文娱爱好者排练节目,在春节、元宵节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在城镇,老年人早晨参加自己喜好的体育锻炼,称“晨练”。有的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有的做健身操。戏曲爱好者,有的在京胡伴奏下,唱京剧;有的清唱茂腔、吕剧。不搞文体活动的便以散步,健身强体。
境内居民,历来有植树养花之习,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养花渐趋高档,品种名贵,四季有花。特别新年、春节、室内布置几盆杜鹃、仙客来、兰花等花卉盆景,既美化居室,又净化空气。寒冬腊月,鲜花怒放,郁郁葱葱、春意盎然。节日送鲜花祝亲友节日愉快,体面大方,已成时尚。
人们渐习惯女养狗,男养鸟。凡养鸟者,追求鸟、笼俱佳,方显得体面。如笼好鸟次,或好鸟无好笼,会遭议论。养鸟爱好者,在城镇以离退休职工居多。养鸟的种类,主要以画眉、百灵为主。早晨傍晚遛鸟。或三五爱好者,将鸟笼挂于树枝,任其鸣叫。有的手提鸟笼,前后摆动,遛鸟又健身,一举两得。养狗,看家护院,古已有之。狗是主人的忠诚卫士,素有“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的俗语,狗被誉为“忠臣”。曾因其伤人扰民而被禁养,但禁而不止。今喂养看家狗的越来越多。自90年代起,城区兴起“玩狗”热,即养宠物狗。带着一只名贵狗过市,主人自豪,他人赞誉。因此,“玩狗”之风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