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台湾虾怎么养殖技术_虾养殖台湾技术怎么样_虾养殖厂

图为:潜江生态龙虾

17年,潜江“虾稻共作”模式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小龙虾产业成了当地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今年,小龙虾综合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大关。潜江,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17年发展,潜江小龙虾每一个难关的攻克,无不体现着潜江精神的巨大力量。

勇于创新

虾稻共作开先河

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带领村民致富,让低湖冷浸田获得更大的效益,他于2000年探索小龙虾的养殖技术。

2002年,他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作”的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每亩平均净收入达3000多元。

2006年,湖北省把此模式写进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

创新没有止境。2010年开始,该市又探索“虾稻共作”模式,和“虾稻连作”模式相比,新模式将每亩收益又提高了2000元左右。

敢闯敢干

加工出口创奇迹

小龙虾产量上来了,卖去哪里?

潜江人纯朴憨厚、又精明睿智,敢闯敢干,干就干到最好。

1999年,潜江人漆雕良仁在江浙看到10多美元一袋的虾仁出口,就做起了加工出口小龙虾的梦。2001年,他在熊口镇注册成立华山水产公司,开始经营小龙虾加工出口业务。看到商机的不少潜江人纷纷跟进,现已形成熊口华山水产园、浩口莱克园、后湖宝龙园三个密集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11家园区加工企业,有5家拥有自营出口权。

潜江小龙虾依靠生态的养殖模式和健全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成功通过HAC-CP、IS09001和全球食品卫生标准BRC认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每年500多批次的严格进口检测中,检验合格率和通关率均为100%,得到了欧美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消费者的高度信赖。潜江小龙虾每年加工超过16万吨,出口创汇总额分别占全省的60%、全国的40%以上,已牢牢掌握着世界小龙虾市场第一话语权,被誉为“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

在加工过程中,虾壳成山,臭气熏天,能不能对虾壳进行深加工,变废为宝?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潜江人崇尚科技,具有开放视野和协作精神。尝到龙虾加工甜头的漆雕良仁雄心勃勃,他创办全省第一家生产甲壳素企业,产品全部出口。

争创一流

生态好水养好虾

潜江人常被称为“潜憨子”。这憨劲,指的是潜江人务实图强,与时俱进,争创一流。

潜江小龙虾,为什么始终是市场宠儿?

在产业发展之初,潜江就牢牢坚持走“小龙虾生态养殖路线”,打响了潜江小龙虾绿色无公害产品品牌。

2008年起,市水产局会同湖北省水产科研所起草制定了省、市地方标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规程》,同时编印了《龙虾养殖实用技术读本》等科普资料,向全市养殖户免费发放,大力推广龙虾标准化养殖。潜江首创小龙虾与中稻轮作新模式,用一整套标准技术实现人工养殖的一体化,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潜江深知:要想养好虾,是潜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生动践行,其核心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坚持抓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小龙虾生态养殖,确保好水养好虾。

养好一只虾,护好一方水土,潜江将发展小龙虾产业与保护环境完美结合:

在潜江,小龙虾的经济效益教会了人们保护环境,学打“生态”牌,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转而使用生物肥、频振式杀虫灯等办法,成为一种自觉。凡是有小龙虾的地方,百姓都会主动护水、护地、护生态。在农资市场、交易市场,潜江市委、市政府重拳出击不法行为,始终为小龙虾提供无污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为了打好小龙虾品牌,潜江人连续8年举办龙虾节,并不断扩展节会内涵,使之成为群众节会、文化节会、商贸节会、产业节会。

如今,潜江龙虾节已升格为省级节会。

迎难而上

三产融合展新姿

面对虾苗短缺成为推广“虾稻共作”标准化生态养殖新模式、制约小龙虾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潜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

投资近4亿元,先后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龙虾工厂化育苗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苗种选育和繁育中心。成立湖北莱克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突破繁育选育技术瓶颈,在全国率先实现小龙虾产业苗种批量生产。成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小龙虾育种、健康养殖等产业向高端发展。

如今,潜江不仅只是养虾、育虾、吃虾。在潜江龙虾职业学院,五湖四海的厨艺爱好者在此探究美食精妙;在潜网电商公司,潜江小龙虾借互联网的便捷登陆东北等地;集旅游、文化、实业、美食为一体的“中国潜江生态龙虾城”,成为潜江当下最热的旅游胜地,成为潜江文旅融合、产城融合的重要一环……

食、娱、游、商、学,潜江小龙虾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已然成型。

围绕这只虾,潜江人始终锲而不舍。眼下,该市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特色农业的示范工程,抢占种苗制高点、技术制高点、加工制高点、品牌制高点、市场制高点,不断推进虾稻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建设全国唯一的虾稻完备产业链条,努力使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

+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