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习近平

“你看,这是我们战旗自己的大米。”5月最后一天,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乡村振兴产业展示馆里,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笑盈盈地捧着一把大米对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说。她手中的大米,不仅产自战旗村的土地,包装上还都印着战旗村自己的“福”字商标。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牢记殷殷嘱托,聚焦乡村振兴,这些年里,战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年,都有新改变。在李光菊眼里,诸多变化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最值得说道的一件事——

近年来,战旗村以腾退低效果木等方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再通过小田变大田、疏通沟渠、完善道路等方式打造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战旗村粮食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全部采用粮油菜轮作的方式种植,机械化达90%。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旅游热了,更多年轻人也回来了。这一次的故事,要从一粒大米说起……

■ 已建成超3000亩高标准农田

在战旗村村口,1000多亩(加上旁边连片的火花村、沙西线对面等)秧田成片相连,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是战旗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也是战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片区。时值盛夏,前两天秧苗刚下,今年9月就将迎来收割期。

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战旗村如今的重点工作之一。李光菊告诉记者,战旗村联合周边的横山村、火花村打造战旗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农业园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其中,战旗村就有超1500亩。腾挪出来的土地经田型整理、沟渠疏通、道路完善,让小田变大田,更适宜于机械化工作。这些整理出来的高标准农田,采用粮油菜轮作的方式,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和蔬菜。

李光菊说,战旗村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村集体掌握着全村的土地资源。战旗的土地经营可以出租,可以以土地入股,可以出让,也留有部分自己开发。得益于此,过去五年里,乡村传统手艺、乡村旅游业等多种产业逐渐在村子里建立起来,这两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了主要任务。

战旗村村集体资产已迈进亿元村行列,为何还要在粮食种植上下功夫?

“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李光菊指着脚下说,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战旗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战旗村位于都江堰首灌区,土地由岷江冲积形成,土质肥沃,浇灌农作物的水也都是村民饮用水,种出来的粮食品质非常好。

光有“底子”还不行。为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近年来,村上花费了较大力气,将小田改大田,疏通灌溉渠道,恢复这些高标准农田水旱轮作的功能。机械化也在耕种时显示出了威力——村口100多亩稻田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插秧,放在以前,一群壮劳力要汗流浃背地干上10来天。有了小田改大田的基础,以后的收割也可以用收割机轻松搞定。

去年,战旗村内有约1200亩水稻种植面积,亩均产量为1000~1200斤谷子。产出来的稻米先满足本地村民需要,再销往成都乃至全国其他地区,“供不应求”。

■ 打造“有形”和“无形”的粮仓

粮食种出来了,还要解决卖出去的问题。

“我们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式,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采访时,李光菊向记者透露了更多新进展。如今,战旗村正联合周边几个村共同为农田配建粮食烘干仓储中心,每天可烘一万斤粮食,“预计今年8月底建成,刚好赶上地里水稻收割。”

粮食烘干储存中心建好后,将和战旗村的育苗基地、农产品冷链库、电商平台一起,形成育苗、大田种植、烘干存储、电商销售一条龙产业闭环,让每亩粮田至少能再新增50元以上收益。

此外,战旗村正与一家农业公司积极对接,准备引进这家企业前来建设净菜加工厂,发展订单农业,保护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打通农产品与市场的通道。”她透露,战旗村正在策划以“我在战旗有块田”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认领一块田的方式,认领人既可享受这块田带来的粮食产出,还可以来战旗村体验亲子种植、采收等,通过供给侧改革,既保证农产品收益,也能让市民享受到优质农产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李光菊将上述举措比喻为两个“粮仓”——一个,是战旗村建起来的农产品一条龙产业链,这是有形的实体粮仓;另一个,则是土地,“土地是无形的粮仓,是宝贵的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战旗村村口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不仅能满足粮油生产功能,还成为天府农耕文化的实体载体、战旗村观光农业的主要点位,带动了研学、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成效也已初步显现。李光菊举例说,今年油菜花开之时,仅仅3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约20万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同比增长300%。

游客多了,曾“逃离”乡村的年轻人也越来越愿意选择回乡干事创业。年轻人的归来,也带来了年轻的业态。李光菊指着村口两家新开的咖啡店说,这两家咖啡店在今年3月油菜花开之时建起,“都是年轻人在经营”。

“我们将继续扩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李光菊说,下一步将培养职业农民,引进新兴经营主体,解决地由谁种的问题。

■ “福”字已成战旗村真实写照

记者采访当天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午后,战旗村像往常一样,迎接着前来打卡观光的游客、考察调研的学习团和研学旅行的师生。

当天的调研团很多,“来自全国各地,有50个左右”。因人手不够,李光菊和村委会的基层干部们都当起了“解说员”,采访时间也因此往后推迟了两个小时。

前来的人,很多都会特意到村委会旁的一个“福”字前合影留念。李光菊指着墙上的“福”字问记者:“你看这个‘福’,左边是不是像一个人,右边上面像一个房子,下边是一个‘田’?”李光菊说,在老百姓心中,有人、有房子、有田,就是有福气。

现在,这个“福”字已成战旗村的商标招牌,产业振兴馆内展出的商品包装上,都印上了这个“福”字。通过赋予其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让农产品更好地被推向市场。

“就像其本身的含义一样,这个‘福’字也成为战旗村的真实写照。”李光菊用一段话来总结:五年里,战旗村相继建成了乡村十八坊特色商业街、乡村振兴学院、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壹里老街等新产业地标、新文旅场景。这些场景让游客们有了更多消费选择,也让村民们有了致富的新思路。

不仅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趁着战旗村乡村旅游产业蒸蒸日上的东风,有更多村民开始在公园城市的乡野生活里吃上“旅游饭”:五年里,战旗村新增了11家民宿、14家餐饮、50个特色商品经营服务。每一个数字背后,不仅代表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更意味着家门前的就业、农民的增收。

数据的变化最为直观:五年来,战旗村面积从2.06平方公里扩展到5.36平方公里;人口从1774人增至4493人;村集体资产从4600万元增长到超过1亿元;集体收入从460万元增长到68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6万元增长到3.85万元。

不仅有人、有房、有田,现在,这个“福”的内涵还在延伸。

李光菊说,金星村已被优化调整合并到战旗村行政管辖范围内。目前,战旗村正在整合资源,做好村庄规划与片区规划,通过村民居住环境改善计划、人才聚集计划、村民增收计划、村庄治理计划等一揽子工作,让原金星片区散居区域在生产、生活、生态上彻底改变,让“新老战旗人一起发展”,让战旗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让村民脸上笑容更多、日子更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