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两头乌猪(GanxiTwo-end-blackpig)因其产地在江西省西部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赣西两头乌猪产于江西萍乡市以及宜春市的上高、新余、分宜、万载,井岗山市的宁冈、莲花、安福等地。历史上,赣西两头乌猪的中心产区在萍乡鸡冠山(原名秋江)的上栗和金山,故又有“秋江猪”之称,而上高县蒙山、锦江半山区一带的猪,多称为“蒙山猪”。目前,赣西两头乌猪主要产自上高县,周边的萍乡市、宜春市、新余市有极少量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上高县位于北纬28o02’~28o25’、东经114o28’~115o10’,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40~100m,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269天,年降水量1668m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大蒜、油菜、花生、苎麻等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地种植业发达,农副产品和野生饲料极为丰富,为养猪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种田、养猪成为农民两大经济支柱,群众素以饲养母猪为主要副业,对饲养和选育种猪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家家听得猪崽叫”;对种猪的外形选择极为重视,要求“狮子头、金钱耳、后脚直、蹄甲坚、前胸宽、尾端尖”;毛色则要求“两头乌,中间白”;且群众有宰杀油多膘肥的大肥猪过年和腌制腊肉常年自食的习惯。在这种自然和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耐粗饲、腹大、性情温驯、肉味鲜美、抗逆性强的赣西两头乌猪。

(二)群体数量

2006年江西省上高县存栏赣西两头乌猪母猪60余头,种公猪4头(4个血统),已处于濒危状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外貌特征 毛色为两头乌,头尾黑,四肢、中腰、下腹白,白黑比率8:1。身躯黑白交界处有2~3cm宽的黑皮着生白毛,俗称晕带。头短宽,额部皱纹呈菱形且粗深。背腰平直,腹下垂。四肢粗壮,关节结实。尾长13~30cm。

2.体重和体尺 据2006年调查,赣西两头乌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与1982年数据相比,变化不大。

(二)生产性能1. 繁殖性能 赣西两头乌猪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见表2,2006年统计数据与1997—1998年数据基本相同。

1

2.育肥性能 据上高县种畜场1998年测定,20头育肥猪,在每kg饲料含消化能E12.55MJ、粗蛋白15%的条件下,体重15~90kg期间日增重(479±19)g,料重比3.64。

据上高县种畜场2004年对4头猪的测定,在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1.72MJ、粗蛋白15%的条件下,体重15~90kg期间,日增重(522±8)g,料重比3.59。平均宰前活重(71.43±6.48)kg(187日龄屠宰),屠宰率71.7%±1.82%,背膘厚(35.1±0.7)mm,皮厚(6.3±0.07)mm,眼肌面积(18.63±2.59)cm2,瘦肉率47.9%±1.52%,脂率28.02%±2.79%,皮率14.26%±0.98%,骨率9.83%±1.35%。

2006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赣西两头乌猪的肉质性状进行测定,与1999年数据比较,差异不大(表3)。

四、品种保护盒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上高种畜场[],承担赣西两头乌猪的保种工作,2007年更名为上高国昌育种中心。2006年存栏赣西两头乌猪母猪40头、公猪4头(4个血统)。赣西两头乌猪作为华中两头乌猪的一个类型,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江西省1994年发布了《赣西两头乌猪》地方标准(DB36/T163—1994)。

1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与萍乡市种畜场合作,曾于1981—1982年利用赣西两头乌猪和大约克夏猪、长白猪作二元杂交正反交试验。其杂交后代(母猪和肉猪)仅占该地区猪数的1%,基本上未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

江西农业大学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赣西两头乌猪氟烷基因(HAL),同一批测定120头江西地方品种猪,均未发现氟烷隐性(氟烷敏感)等位基因n,表明赣西两头乌猪抗应激能力强。

五、品种评价

赣西两头乌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高、肉质好,但其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与胴体瘦肉率低。赣西两头乌猪已处于濒危状态,今后应办好保种场,注意扩大公猪血统数,保护好这一遗传资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