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万物沉寂,但成武县大田集镇大街小巷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运输大蒜的车辆接踵而至,包装车间内工人忙碌着对大蒜挑拣装袋……如火如荼的工作场景,伴随着汽车喇叭声,构成了一支产业兴旺的交响曲。
近年来,大田集镇以大蒜产业为支撑,以坚持“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社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龙头+基地+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展规模化 托起“产业兴”
一业兴,乡村兴。大蒜产业托起了8万多蒜乡人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
“大田集镇年种植大蒜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收入约5亿元。全镇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大蒜,真正实现了村村种大蒜、户户发蒜财的致富目标。”大田集镇党委书记侯国光告诉记者。
近年来,大田集镇为助力大蒜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镇由党组织或党员牵头举办的大蒜加工企业达226家,家庭农场24家,创办各类大蒜加工合作经济组织114家,全镇90%的群众成为社员。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蒜经济在全镇遍地开花。当前,我镇及附近已经没有空闲土地,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我在定陶区承包了300余亩土地。今年效益不错,一亩收入1万多元。”大蒜种植户谢志远含笑道。
该镇利用镇内大蒜市场和加储企业多的优势,鼓励农村能人带头搞营销,每年吸收固定农民工5000余人,季节性短工10000余人;每年5—8月份大蒜、蒜苔上市期间,镇内有3000多名劳动力设点收购,8000余名富余劳动力从事贩运、装卸、包装和运输等,每人每天纯收入在200元以上;还有1000多支活跃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收购大蒜的“夫妻车”、“蒜贩子”,每天每个收购车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一个蒜季下来就是9万多元。
销售多元化 打响“金蒜盘”
在谢家楼村村头的隆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排列整齐,忙碌着将大蒜剥皮、剪把、装袋。
“我们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大蒜收购、保鲜冷藏、加工包装和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现拥有5000平方米加工车间,员工300余人。”企业负责人谢纪统说,“成品大蒜主要出口美国、韩国等国家,年出口大蒜3万余吨,内销2万余吨。”
这只是大田集镇大蒜外销的一个缩影。
为实现大蒜种得好,卖得出,效益稳,该镇积极开拓多元化销售之路,通过市场直销、出口销售、储藏加工和电子商务四种方式,在镇驻地沿省道东丰公路两侧规划建设了松散型大蒜蔬菜批发市场,相继建设鲁西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天鸿果蔬10万吨大蒜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等,每年蒜薹、大蒜上市期间,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客商前来购销蒜薹、大蒜,年交易大蒜和蒜薹50多万吨,成为享誉全国的大蒜蔬菜集散中心。
“目前,全镇有各类大蒜包装加工企业162家,其中9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每年向国内外市场销售大蒜达30多万吨,销量是全镇所产大蒜的3倍。”大田集镇镇长牛德立告诉记者。
产业链条化 念起“致富经”
大田集镇为解决大蒜产业大而不强的实际,立足资源优势,相继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精尖深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延伸大蒜产业链条和提升大蒜产品附加值。
“我们的黑蒜产品,是以新鲜的大蒜为原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酵一定时间制成的。”在该镇临港工业园区的山东天鸿果蔬有限公司内,企业副总经理刘旭向记者介绍其黑蒜产品的制作工艺。
据了解,该企业是一家合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1.9亿元。自2012年开始,该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开始研发生产黑蒜系列产品。目前,该公司研发出黑蒜、黑蒜面条、黑蒜酒等产品,其中黑蒜年产1200吨,黑蒜酒、黑枣酒年产200吨,产品销售到东南亚、西亚、中东、欧盟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大田集镇坚持做好农业产业链条化这篇大文章,盯紧大蒜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富硒大蒜种植基地,示范带动高品质大蒜的快速发展。同时,围绕大蒜这一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精致蒜艺小镇特色小镇,发展壮大大蒜加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做大特色品牌,在注册“御鸿园”、“老农坊”、“馋溢香”、“蒜参”四大商标的基础上,完成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证书的申报,还申报了“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全省一村一品示范镇”和“中国蒜业十强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等称号,成为大田集镇大蒜的“金字招牌”。
菏泽日报记者 李保珠 王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