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可以发现在中国有超过12万人叫张磊。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张磊,成为了其中最独一无二的那个。这个原本稀松平常的名字在任何一个场所出现,都足够引起轰动——不管是某个场合,还是在某家公司的股东列表里。
当马化腾还没有捣鼓出微信的时候,当刘强东还在小心翼翼谋求融资,不太会烧钱的时候,当百丽国际创始人邓耀面对缩水了三分之二市值的企业,最终选择退休的时候,当董明珠坚持站在格力前台不愿退休的时候,他们都遇到了同一个张磊。
他不止一次表态要重仓中国。在一次采访中,张磊在前往卡耐基大厅的途中对记者说,“你能想象走在大街上,你同时能看到什么卡耐基炼钢铁的,J.P.摩根,还有做石油的洛克菲勒,还有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贝索斯、扎克伯格这些人走在一起吗?在中国这样的人就是走在一起,这些人在同一时间来到同一个舞台上,这太有意思了。”
十二万分之一的张磊,还没有人叫他中国的J.P.摩根。但至少在张磊自己心中,中国有J.P.摩根的存在。
01起步
J.P.摩根和张磊不太一样。除了两人年纪相差了135岁之外,这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人还有特别多的不同之处。
摩根往上数,数代人都是生意人,算得上是承蒙祖荫。其父亲朱尼厄斯·斯宾塞·摩根是一位成功的富商,在伦敦做银行家乔治·皮鲍迪的合伙人,专门做大额融资,将欧洲的游资推向美国市场。
张磊的出身则要单薄得多得多。他的家乡在河南,京广铁路的火车站旁边。幼年的他已经学着做小买卖,租图画书给候车旅客看。
到上大学之前,他已经把图画书升级成了致富经类的书籍,这段经历让他可以揣着800元走进人大的校门,在当时这并不算是一个小数目。
在和张磊租书赚钱一样的年纪时,J.P.摩根不需要去做小生意。他患上了比较严重的风湿热病,膝盖发炎到正常出行都困难的程度,为此被送到了温暖的亚速尔群岛疗养一年。康复之后,先后去美国波士顿中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直到1857年。
那一年,摩根20岁,在父亲的朋友开设的公司“邓肯商行”工作,采购的路上来到了新奥尔良码头,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机遇:一个巴西船长询问他是否愿意用半价买下一船咖啡,因为在运送过程中,他的美国买主突然倒闭。
摩根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了这些咖啡,但遭到了公司的拒绝。无奈之下摩根只得请求父亲援助,得到了默许。
就在摩根买下咖啡并联系买家的时候,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大幅度减产,这些咖啡的价格快速成倍上涨,这让J.P.摩根以一种幸运的方式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商业人生。
02赌注
1861年,在父亲的帮助下,摩根在华尔街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摩根商行,也作为伦敦生意在美国的代理点。
早期的摩根通过以10倍杠杆囤积黄金的方式赚到了第一桶金,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很稳妥的生意,但其中的奥秘在于,摩根通过掌握信息的方式,提前获知南北战争中一些战役的结果——而当时黄金行情的波动与战况高度相关。
在资讯完全不发达的时代,这种策略几乎可以确保摩根的每次行动都领先其他人一步,摩根商行的生意很快越做越大。
人大毕业之后,经过了在国企短暂的工作经历之后,张磊去了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没有和摩根一样来自父亲的支持,但张磊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贵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者大卫·斯文森。
根据张磊的回忆,斯文森问了他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你是否投资过股票?张磊的回答都是“没有”,然而斯文森最终接受他成为捐赠基金的一员。
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斯文森评价这个自己曾经的实习生:“大家会说百里挑一,但他们不是在说张磊,磊是百万里挑一的人才,在他的身上聚齐了我之前列举的(优秀投资者所需的)所有特质:好奇心、自信心、谦逊、敬业、判断力,还有最重要的是,热忱。”
当时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
后期张磊先后在华尔街的一些机构工作,并在2005年决定自己创立投资基金。最早期的资金来源除了自己的积蓄之外,占比最大的就是来自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2000万美元,足以见到斯文森对张磊的认可和夸奖是真的。
拿到这笔钱的张磊做出了一个非常吓人的决定——他把钱全都在二级市场里投给了腾讯。之所以称之为吓人,是因为当时的腾讯没有微信,只有QQ,年收入不过14亿元,市值却有20亿美元。
和年轻的J.P.摩根一样,初创企业的张磊也用一场豪赌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生涯,但是相比摩根,他的赌注更大,风险更高,延续的时间更长,获得的收益率也更高。
03先驱
摩根的黄金投机如果失败,还可以“滚回家继承千万美元的家产”,但张磊在腾讯的投资一旦失败,其职业生涯就要直接宣告结束了。
这是“白丁创业”的宿命,但张磊打破了这种宿命。
凑巧的是,同年10月,远在美国的Facebook上线,在这之前,硅谷投资家彼得·蒂尔投给了扎克伯格50万美元,换来10%的股份,成为了这家公司的首个外部投资人。和张磊一起,他们成为在全球互联网社交网络中获益最大的两个投资人。
而看似与互联网完全没有关联的J.P.摩根,却在这个领域遥远的史前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席位。
对于电力的投资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胆尝试,摩根是其中走得最快、最远的一个投资家。1877年,发明家爱迪生开始改革弧光灯,经过上万次试验之后,成功研制出的最早的白炽灯泡。
配合灯泡的使用,爱迪生仿制煤气照明分配系统,构建出了一整套的发电配电体系。1882年,摩根观察到了爱迪生的发明,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生意,就请爱迪生在自己的住宅里装上灯泡和发电系统。
安装试验大获成功,更加坚定了摩根对于电力产业的判断。作为投资者,他参与了爱迪生电力公司的建设,并在1892年和他个汤姆逊·豪斯登等另外两家电力公司相互合并为通用电气。
在一个没有网络、计算机甚至是家用电器的时代里,电的出现,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新兴产业,摩根稳稳的抓住了这个机会。
随着电力应用的逐渐普及,古老的通讯产业开始产生各种新业态。由于很早就通过快捷的信息传播赚到过很多钱,摩根对于通讯产业的发展非常敏感,先后投资了ITT(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
这些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的美国,是地地道道的高科技,是替代传统煤油照明、邮政信件(甚至是信鸽)的新兴产业,一如2013年之后,微信对于短信甚至是电话的取代。
04整合
2010年,高瓴3亿美元投资京东。这是一个天价数字。作为对比,在这一年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一级市场基金总体规模也没有超过2亿元美金。
但张磊一出手就把别人一整个基金的份额都扔给了刘强东,在当时所有人都在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淘宝)的大背景下,显然他是积极参与其中,并下注最高的一个。
后续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京东的B2C+物流配送战略大获成功,3亿美金打造的用户体验与护城河,让电商行业第二名的争夺也失去了悬念。
事情发展到这里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在张磊的撮合下,他两笔最重要的投资对象——腾讯和京东展开了深度合作,腾讯获得了更好的电商阵地,京东获得了钱和社交网络的入口。
在很短的时间里,张磊从单纯的投资,转向具备整合能力的产业思维,并且一出手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两者的合作仍在持续,即便是过去几年京东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问题。
除了促成合作之外,高瓴还在健康产业中做出了更大手笔的整合工作:大规模收购线下药房门店:截至2018年10月,其全资或控股的连锁药店遍布全国21个省市及直辖市,拥有门店12000间,已经是国内数量最多的连锁药店。
另外,张磊通过对国内宠物医院的整合,逐渐获得在这个行业的运营能力,并提升团队的管理能力。这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投资或者是撮合式整合了,而是自己亲自下场,从“空军”的快准狠模式,转向了陆军的大集团军作战模式。
在这方面,摩根相比此后任何的投资者,都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榜样。因为他远远不止是投资者的角色,其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更多部分都是在产业的整合层面。
摩根先后对钢铁、铁路、电气、通讯等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帮助这些从过度竞争的局面扭转过来,通过垄断市场实现盈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对美国钢铁行业的整合。在收购了明尼苏达、伊利诺伊等钢铁公司,成为全美第二大钢铁集团之后,他以4.8亿美元的天价从卡耐基手中收购了卡内基钢铁公司。
整个美国钢铁公司组建的过程中,摩根一共收购了785家企业,控制了美国钢铁业70%的产能,占当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以今天的价格计算,相当于11000亿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成立当年盈利达到6000万美元,第二年达到9000万美元。此后25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在美国市场的垄断优势地位。
“公元前4000年上帝创造了世界,1901年又被摩根重组了一回”。摩根是资本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最宏大的代表,也是所有整合者梦寐以求的目标。相比之下,张磊的事业仍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但他的脚步之快,已经让人感受到一种此前几十年从未有过的新变局。
05尾声
10月28日,格力电器股份转让最终落定,根据交易方案,格力集团将向高瓴转让所持有的格力电器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作价大约400亿元。
这笔交易的成功意味着,高瓴仅仅以400亿元的代价,就获得了一家坐拥1200亿元现金、每年超过250亿元纯利润,并且仍然在快速成长中的企业。
中国的家电行业发展历程超过40年,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企业兴起后衰亡,历经多次周期之后,最终产生了美的、海尔和格力这三大巨头企业。格力更是三者中盈利能力最强、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
也就是说,仅用400亿元,高瓴就控制了家电行业这个万亿级市场里皇冠上宝石级别的企业。整个行业历经40多年发展历程后,张磊成为了最后的收割者。
这和摩根对于美国钢铁行业的收购异曲同工。不同的是,高瓴没有足够的资本,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也不允许高瓴全盘收购格力,然后与美的进行一场世纪大整合。
但是在可操作的空间里,张磊已经将资本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当高瓴入主格力,其高达1200亿并且仍在不断扩大的现金储备,必然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那时候的格力会进化到什么样子,谁也想象不到,但高瓴和张磊将会进化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大概猜到。
不论是J.P摩根、巴菲特还是张磊本人,本质上都在做类似的事情:他们都在遵循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他们都在最恰当的时间做最正确的事情,他们都是最强大资本力量的人格化,像不同的面具,背后是同一张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