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是过往
眼前是未来
政协·文史
从本周开始
《清新发布 》将联合清新政协
推出《文化清新》系列
每周发布文史资料
书写清新大地的故事
诉说乡土热烈的情感
务求做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
同时,也帮助市民朋友
加深对清新区发展改革的认识
我们望与诸位一道
敬过往
留住城市记忆
创未来
开拓清新新的辉煌
欢迎社会各界交流指正
“为有源头活水来”
河流,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母亲河
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发展的摇篮
《文化清新》第一期将会“溯源而上”
围绕“水资源”
讲述“水经济”
清新水产,始于古老的渔业,因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早在明清时已盛名于外。新中国成立后,清新水产获得较快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产业一跃而成为本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行业。
一
自然环境
清新临北江,河网众多,水质优良,且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雨丰沛,气候适宜。尤其是清西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大部分来自地表水,因而水中有机质和无机盐类含量均较高,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一般属于富营养型和中营养型水体。江河水体的PH值,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在6.0~7.6之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均在淡水鱼类的适应范围之内。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清新自古就十分适合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
据康熙元年《清远县志》记载
明清时清远(本文所说之清远,是指原清远县地域,包括今清城区以及清新区)的江河、塘泽鱼类丰富,达数十种之多,“鳞之属,曰鲤、鯇、鲢、鯮、鲮、赤眼、鲈、鳡、鰽、沙鱼、鲫、鲥、乌鱼、黄鼓鱼、鳅、羊肥、鳝鱼、田蝼、江鲇、拦刀、白肖、鹅毛、坭鳅、花跟肚、黄鱼、河豚、黄鳝、白鲤、塘虱。”且清远所产鱼类,品质佳,味极清甜,民国《清远县志》曰:“盖清远山水清秀,所产之鱼味极清甜。”
二
历史渊源
渔业在清远历史久远,水上世家——疍民自古便一直活跃在北江一带,清光绪《清远县志》谓其“以舟楫为宅,捕鱼装载以供衣食”。明洪武年间,清远地方设河伯所,征收鱼课,当时课米二百九十余石,渔业盛况可想而知。明清时,清远渔业已是专业化捕捞,有十数种专业渔户之多,“有大䆵、小䆵、手缯、缯门、竹薄、蒌薄、摊薄……等户十九色”。清末,清远渔业捕捞达一定规模,“共渔户二百三十四家”。
因清远渔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清朝与民国时期,清远所产鱼品已远赴广州,为本邑一利源。民国《清远县志》载:“惜土人乃享其味,近则有收买赶售省市者,年中不下数千元,此亦地方一利源也。”当时清远所产鱼类,味鲜美而受欢迎者甚众,有鲮鱼、嘉鱼、桂鱼、鲈鱼、左口鱼、挞沙鱼、龙利鱼、三赖鱼、边鱼等,民国《清远县志》谓,“亦称海鲜胜于别处”。
作为渔业一重要组成部分的水产养殖,清朝时已在清远十分盛行。民国《清远县志》又载:“罗塘在马头冈村(位于石角)前,粮田种子数十石皆藉此塘灌溉……嘉庆五年,乡人廖姓占踞畜鱼,壅泉不放,绝水害农,业户联禀。饶邑侯应泰六年八月审,断令此塘水归本村粮田灌溉,饬廖姓具遵,不得私据焉。”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平乡马头岗村前的罗塘,被廖姓乡民踞此养鱼,引发民生纠纷,惊动县太爷,说明当时养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致部分人铤而走险,不顾农业灌溉之需而私据养殖。
水产养殖有一定效益,民国时,连政府也参与其中,利用部分公产资源实行专利养殖,以增利源。民国《清远县志》载:“东门塘在县东一里,是多鲢鲫,官专其利。”当时,清远的各处陂塘、小湖泊、泽塘等,多被利用来养鱼增收,甚至在清西平原的低洼地带出现桑基鱼塘,种桑养蚕,养鱼兼利。
民国时,清远县已实现部分鱼苗的自给。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广东年鉴记载:“民国29年(1940年)县境鱼苗产量为60万尾。”60万尾的鱼苗产量,而且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波及到清远本土时投放的数量。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清远的水产养殖已具一定规模。
三
初有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清远的水产养殖获得一定发展。当时政府大办水利、发展水产,兴建了一批中小型山塘水库,建有数个国营养殖场如茅舍岭水产养殖场、花塘水产养殖场,增加了养鱼面积;1957年广东水产研究所研究成功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次年清远县即派人学取此技术,并建立众多鱼苗场,终实现四大家鱼的自繁自养,甚至将鱼苗远销外地;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外来鱼种如罗非鱼,大量繁育,经济效益佳,在商品鱼收购中占据一定比重。
这些因素,促使新中国成立后的清远水产获得一定的发展,无论是养殖面积、鱼类产量、经济效益,皆不断上升,初有成就。据1995年版《清远县志》卷六《渔业》记载:“1949年至1987年,鱼塘、水库面积从7500亩发展到52861亩,增加6倍多;渔业总产量从1157吨,提高到7728吨,增加5.7倍;人平均生产量从2.28公斤提高到7.96公斤。”
四
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大潮的铺开,清新的淡水养殖步入飞速发展期,形成一众特色养殖产业。水产业一跃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百姓择业增收致富的好出路。
开挖鱼塘,开致富路
实行包产到户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淡水养殖业经济效益比其他种养业高,风险少。于是承包鱼塘,养殖水产,成为当时清新人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据调查,在上世纪90年代的清新农村,众多水产养殖户基本都住上楼房,走上致富路。
1988年清远建市,设立清郊区以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把水产养殖业作为发展“三高”农业突破口来抓,在调整农业布局过程中大力发展水产业。其中尤以1992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挖低洼地发展渔业生产为契机,掀起一轮渔业生产高潮。
当时,政府向世行贷款,在山塘、太平等低洼处,开挖标准鱼塘,其中山塘的黄塘、草塘有3520亩。而在太平的中南、蒲兴,山塘的金亭、上马,农民致富积极性极高,自发利用低洼田地开挖鱼塘,形成连片的鱼塘约5000亩,是清西最连片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加上之前建成、开挖的,从天上鸟瞰,鱼塘连片,片片碧波,犹如翡翠,镶嵌在肥沃的清西平原上,甚是壮观。一轮渔业大潮由此扑面而来。
科学养殖,技术先行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清远的水产养殖大多数是年头放养年尾收,农民一边耕田,一边养鱼,天生天养极其粗放,甚至连传统家鱼也难养好。加上基础设施(道路、供电等)落后,清新渔业相较他处,发展缓慢。尤其是鱼病,养殖户因技术有限,防治不足,常致塘鱼成活、出品率不高。有时一发病,全塘即遭殃。
为此,水产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鱼病防治,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推广了多种防治鱼病的方法。如草鱼,有三大病,赤皮病、肠炎病和烂腮病,危害极大。1990年,清远推广普及“草鱼免疫注射”疗法,效果好,安全方便,免疫期长,深受欢迎,大大提高草鱼的成活率。此外,为防治家鱼细菌性暴发病,清新水产科技推广站将有关的防治技术积极推广,如晒塘清淤、不用霉变饲料、及时灭杀寄生虫、定期消毒,使清新的渔业生产有了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渔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渔业大发展。
面对水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清新积极引进名优良种,推广科学养鱼,池塘效益明显提高,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起初,清新淡水养殖的品种主要有鳙、鲢、鲩、鲮、鲤等传统的家鱼品种,效益不高。经三十年来的努力,先后引进和推广丰鲤、白鲳、鲟鱼、桂花鱼、甲鱼、观赏鱼、罗氏虾、澳洲淡水小龙虾、加州鲈、北江魽、翘嘴、东北鲫、叉尾鮰、长江大口鲶、罗非鱼等十多个品种。这些名优产品,在科学培育、管理,生态养殖等技术的施行下,使池塘每亩平均产值由原来的800~900元提高到9680元,效益飞跃性提升。
五
硕果累累
近三十年来,清新渔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拥有传统四大家鱼、桂花鱼、鲤、白鲳、罗非鱼等十多个商业品种;拥有数家专业养殖公司、十数家鱼苗养殖场;形成一众特色产业:桂花养殖、鱼苗孵化、观赏鱼养殖、山水瘦身鱼养殖、鲟鱼养殖等;拥有特色品牌:“华康1号”、“广清1号”、“元宝狮头”、“短尾琉金”、“兰寿”、百容鲫、黄颡鱼等;获得国家专利一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一项,清远市科技进步奖、清远市科技创新奖数项;1996年,清新县被省海洋与水产厅授予“八五”期间淡水渔业生产进步奖。
至2017年,清新可年孵化鱼苗2千多亿尾,其中桂花鱼1.5亿尾,除满足本县渔业生产需求外,还远销珠江三角洲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深受客户欢迎。水产养殖面积61860亩,其中池塘面积54945亩,而清西片鱼塘面积就达45948亩。水产品总产量35880吨,渔业产值5.9151亿元。
尤以桂花鱼养殖为代表的清新水产业,现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9年,清新区桂花鱼养殖面积超过3万亩,产量近1万吨,年产值约5亿元,占全区渔业年产值近7成。
三十年来,清新水产,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的民生之业,从简单的四大家鱼粗养到如今一系列的骄人成绩,一跃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人们致富的新手段。这离不开科技养殖、特色养殖理念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奋战一线的水产养殖户们的坚韧不懈。
我们坚信
清新水产业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
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 辉煌的明天
清新广大职工,您已购买农特产品13000份,消费助农近200万元!
出钱又出力!清新这位供电人“疫”举暖人心!
石潭这个勤奋小伙种下“懒人果”,致力乡村产业升级,带动乡亲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