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禽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水面放养的肉鸭养殖模式由于管理粗放,污染水源、精细化管理程度低、疫病防控难等原因,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节水减排新的养殖模式不断兴起。江苏省作为肉鸭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随着生态环保和绿色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全省肉鸭养殖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依水而居的养殖模式逐步被淘汰,舍饲养殖、网上养殖、立体笼养等适应时代发展的养殖新模式先后涌现出来,推动了整个水禽产业的不断进步。现将我省肉鸭养殖的典型模式和发展状况归纳如下,供从业者选择参考。
1、舍饲养殖模式
舍饲养殖是为了减少水资源污染、适应肉鸭规模化养殖而发展起来的养殖模式,一般建有钢架大棚或砖瓦结构的鸭舍,配备相应比例的运动场和戏水池,舍内采用地面平养或者垫料养殖。与网养、笼养相比,该模式饲养下鸭群能定期下水,满足了水禽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戏水池的设置也不可避免污水排放,因此此类舍饲养殖模式仍需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对戏水池排放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为改变舍饲污水问题,目前许多场家正实施全程舍饲旱养技术,方式多样,或舍内厚垫料,或舍内网上平养,无戏水池,水线饮水,同样取得了较好效果。
2、上网下床模式
该模式是将肉鸭网上平养与发酵床养殖两种饲养模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饲养模式。模式原理:上网即肉鸭在网架上饲养,网架高1.2m左右,配置自动饮水、喂料、通风设施;网下为发酵床,采用稻壳、锯木屑、蘑菇渣等垫料和微生态制剂混合作为发酵床体,床体厚40~60cm,鸭群排泄粪便通过网孔漏到发酵床上进行微生态发酵处理,配置自动翻扒系统,定期翻扒垫料,育雏期3-5天翻扒一次,育成产蛋期1-2天翻扒一次,促进粪便的发酵。该模式还可以与鱼鸭混养模式有机结合:白天鸭群通过通道进入鱼塘,限定下水时长,便于控制粪便的排放量,使其处于鱼塘水体自净能力范围内,其余时间粪便均排放至发酵床进行原位发酵,既满足了水禽的生物学特性需求,又解决了鱼鸭混养带来的环境压力。
上网下床养殖模式克服了肉鸭网上饲养舍内环境差、发酵床饲养翻扒应激大等问题。有研究表明,与网上养殖相比,上网下床饲养商品肉鸭成活率提高0.07个百分点,综合效益每只提高0.58元。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一是硬件投资大。鸭舍需按照标准化设计建设,舍高4-5米,屋顶设隔热层,舍内配置环控、通风设施。如硬件设施配套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垫料的发酵。二是过程管理技术要求高。垫料原料的配比、湿度控制、饲养的密度、翻扒的频率等等都需要精细的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造成“死床”现象的出现。三是垫料选择受季节性影响大,成本波动大。因此开发价格适宜、供应稳定、获取容易的垫料来源也是该模式应用推广人员需要探讨的技术问题。
3、立体笼养模式
立体笼养实则是立体肉鸭笼,结合智能环境控制、自动喂料给水,自动履带清粪,形成的一套规模化、集约化、高产出的饲养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单位面积产出大幅提高。网养肉鸭密度5-6只/m2,立体笼养可达40-45只/m2,同样面积的鸭舍,饲养量增加了6-8倍。二是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该模式实现了自动环控、自动饮水喂料、自动清粪,一个饲养人员的肉鸭饲养量增加到2-3万羽。三是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模式配备了远程监控系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客户端实现鸭舍内饲养情况的监控。
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之前,都存在很多瓶颈技术的制约,肉鸭的立体笼养技术也不例外,也存在很多缺陷:一是硬件投资大,一栋3万羽的鸭舍基建投资近30万,笼具、环控、喂料饮水、清粪等设施需要80万,平均每只鸭投资费用为37元左右;二是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难度大,饲养高密度导致局部地区粪污排放量剧增,处理压力大,尤其是水禽,粪污难分离、无成熟解决方案,对处理的技术要求更高;三是饲养管理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肉鸭的立体笼养主要是借鉴了蛋鸡的层叠式笼养模式,但是很多技术参数尤其是环控参数需要进一步探索与验证;四是出鸭劳动强度大,一栋3万羽的鸭舍,出鸭时间约15小时,效率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残鸭数量增加;五是对技术管理人员的要求大大提高,硬件水平上去了,软件管理却跟不上,先进设施的优势就不能发挥。虽然家禽养殖自动化、设施化已经是发展趋势,但是肉鸭的立体笼养技术要被业内普遍认可,仍需要包括建筑、环控、机械、畜牧、兽医等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不断突破。
4、双层网养履带清粪模式
该模式是普通网架养殖模式的升级版:鸭舍中央留有1.4m左右的人员通道,左右两边分别建设双层网,网与网之间的距离为1.6m,便于饲养人员上网进行抓鸭操作,每层网下设置同样面积的履带用于承接输送鸭粪。与普通网养相比,该模式变单层网养为双层网养,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粪便收集也更加简便;与立体笼养相比,双层网养模式下鸭群的活动区域大,出鸭也更为容易。与立体笼养类似,该模式饲养密度增加,对舍内环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履带清粪后仍然存在粪污处理压力大的问题。
5、稻鸭共作模式
稻鸭共作是一种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中饲养一定数量的鸭子,利用鸭只采食稻田杂草、害虫,鸭只粪便为稻田提供了自然肥,鸭群游走、觅食的活动增加气体交换,促进水稻生长,生产有机稻米的同时,获取品质风味优的鸭胚资源。该模式技术要点:鸭品种的选择上以抗逆性好的地方鸭种为役用鸭。放养密度控制在15-20羽/亩,放养的时间是插秧后10-15天,鸭只15日龄以上。分区放养,5亩稻田作为一个单元,用围网进行分区,防止鸭群过大踩踏秧苗。稻田用药防治虫害时,要做好鸭群的隔离与防护。
稻田养鸭虽然是一种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但是该模式是以水稻生产为主,受到饲养密度和放养时间的限制,鸭产品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无法进行规模化及产业化生产。另外因为是露天养殖,疫病防控也是关键,除了做好禽流感、鸭瘟、鸭肝等疫苗免疫,还要定期驱虫,随时关注鸭群健康状况。
6、复合种养结合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形成了一个高效生态链:如山东荣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肉鸭养殖模式,肉鸭饲养于网架上,网架下的地面撒上一层草粉,在成鸭出栏后,将网架下地板上的鸭粪冲至沉淀发酵池内进行二次发酵,发酵后的鸭粪作为肥料种植杂交狼尾草,杂交狼尾草作为饲料进行蚂蚱养殖。该模式既有效处理了肉鸭粪便,又提升了整个鸭产业链的价值。实际生产中,种养结合模式的运用需要特别注意消纳土地的配套问题,如3万羽的肉鸭舍,常年运转的话,一年饲养6-7批,按照肉鸭每天产鲜粪100g,一个周期40天计算,一年产生的鲜粪720-840吨,干粪产量180-210吨,按照一亩地施干粪3吨计算,需要配套种植面积70亩以上。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既解决了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实现的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一种典型的节能、绿色、环保的循环养殖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水禽饲养也经历了“赶鸭上岸”、“赶鸭上架”、“赶鸭上笼”的历程转变。无论选择哪一种养殖模式,都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建立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整个水禽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江苏现代农业(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创新团队、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禽业研究室
匡 伟,伍冠锁,郗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