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主动公开)

关于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围绕《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结合我市基础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以下简称“三个课堂”)的应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应用模式

“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云课堂”按照教学进度推送精品课程资源等形式,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天津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工作室”组建市区两级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科教研活动的新形态,鼓励各区通过市区两级网络教研平台加强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天津市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等系统以同步教学、网络课程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和师生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实施原则

统筹规划,特色发展。按照市级统筹规划、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按需使用的原则,有组织地推进“三个课堂”实施。鼓励特色发展,形成具有天津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课堂”建设与创新应用新形态。

问题导向,建用并进。立足市情、区情、校情,聚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推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机制,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

聚焦课堂,教研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创新育人方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判断“三个课堂”应用的主要标准。建立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制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研模式改革,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

二、主要任务

(一)需求导向,做好“专递课堂”

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调研,梳理本区的薄弱校,摸清各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并通过多种途径办好“专递课堂”。

1.各级教研部门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云课堂”和各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市级双优课等优质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定期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为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供资源支撑。

2.确定区域间、区域内对口帮扶学校,依托天津市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系统,针对薄弱校需求建立同步授课机制,定期面向薄弱校进行网络同步教学,实现网络同步教学常态化,保障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二)网络研修,办好“名师课堂”

结合我市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构建全市教研协作共同体,以“名师课堂”的形式助力本市教师专业成长。

1.各级教研单位依托天津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建立各学科网络研修共同体,教研员、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担任带头人,组织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示范、教研活动,集体研修名师经典教学案例等活动;建立常态化应用机制,市级教研部门定期进行学科网络研修共同体典型示范推广活动,更快更好地提升我市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水平。

2.落实区级教研部门和乡村薄弱学校定点联系制度,依托网络教研平台,为学校建立“成长档案袋”,搭建教师成长互动交流平台,服务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基于市区基础教育网络教研/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应用。通过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天津市未来教育家、领航教师、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级名师等的示范引领作用,缩短区域差距,把网络教研、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和个人空间有机融合,促进互联网环境下教科研方式的转变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资源共享,搞好“名校网络课堂”

基于我市历年来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经验以及2020年“停课不停学”期间有效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市教委继续开展精品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工作,课程资源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专题教育资源课程,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应用。

1.市级教研部门制定学年课程规划和任务分工,区教育局每年度要按照学段推荐本区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名校网络课堂”实验校(含市教委直属学校),制定课程录制计划、组织实验校优秀教师摄制网络课程,通过教研部门审核后,由市教研部门统筹安排线上教学计划,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学“云课堂”等平台实现名校网络课程共享。

2.鼓励各校通过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系统开展网络直播,以一优校带动多个薄弱校的同步课堂、定期送课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挥资源汇聚、辐射引领作用,支持涉农区域和学校的发展。

三、推进举措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落地实施,推动应用普及

1.分层分级规划,促进全市推进。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区教育发展水平,结合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制定本区“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整体推进其常态化应用。2021年11月底前,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报市教委。2021年12月起按照本区实施方案开始试运行,开展特色运用研究,2022年底前确保区内每所学校实现常态化应用,并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明确不同应用模式下输出端与接收端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科学确定输出端的辐射范围,合理控制接收端的数量;加强输出端和接收端的线下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各学校按需使用,制定实施细则,加强“三个课堂”与日常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教学教研活动有章可循。

2.因地制宜应用,鼓励特色发展。

鼓励各区、各校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探索“三个课堂”应用新形态。各区因地制宜、创新路径、分类推进,结合本区教育发展特色,形成本区域内(如集团校、联盟校)或与其他区域(如对口帮扶校、结对校、乡村帮扶校等)联合的、创新的、有特色的“三个课堂”应用新形态。学校结合区级发展要求或本校教育特色,开展适应本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的“三个课堂”特色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统筹建设“三个课堂”基础环境,完善应用支撑

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天津教育科研骨干网,提升网络服务水平;提高市级教育云服务能力,规范数据接口,推动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数据接口的开放和各级平台之间的融合,加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管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时高效共享。完善各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确保区级综合服务平台与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系统稳定运行,并与市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区内网络基础建设,确保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为“三个课堂”应用提供基础环境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环境,支撑日常备授课、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教研等需求。各区要完善建设运维机制,确保区级平台的稳定运行,做好教育教学大数据的本地化留存与管理。

(三)强化教师研训和教研支撑,增强应用能力

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落实教育部和天津市有关工作部署,按期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加强全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业务培训,提高“三个课堂”的应用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各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做好区内学校国培、市培、区培项目工作安排及其衔接,重点解决同步教学、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三个课堂”应用的基础能力。建立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市级区级教研团队、高校学科教学专家等多方联动的“三个课堂”应用能力研训队伍。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鼓励城乡、校际之间在信息化方面展开交流合作,通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困难村学校“结对子”、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与乡村教师组成协同研修共同体,运用网络平台加强集团备课、交流研课、精准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区域研修。各校需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三个课堂”相关教学教研任务,每年统计教师相关工作量,进行表彰或政策鼓励。

(四)建立健全“三个课堂”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应用效能

市教委将建立“三个课堂”应用进展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并依托市级平台对“三个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和通报工作进展与应用成效。结合对各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以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构建“三个课堂”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办法,定期开展测评并发布评估报告,促进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提升“三个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各区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三个课堂”良好应用环境。通过出版案例集、举办应用展示活动等方式,宣传推广“三个课堂”应用先进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教育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市教委和教科院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应用指导和示范推广,区教育局和学校是应用主体,负责对“三个课堂”的运行环境和应用服务等进行保障管理,确保“三个课堂”稳定运行、迭代升级和有效使用。教研、师训、电教、信息、装备等相关业务部门应从教研指导、教师培训、技术支撑、运行维护、咨询服务等方面,推进“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

(二)经费保障

在市、区、校三级分别建立教育信息化专用经费投入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和运维经费纳入预算。统筹考虑“三个课堂”建设经费、运维经费、应用经费和培训经费的合理比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引导各区加强对农村地区“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经费投入,制定“三个课堂”输出端学校和教师激励政策,为设备采购、购买服务、资源配置、教师培训、教学应用、考核激励等提供经费支持,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三个课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

(三)安全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文件要求,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和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应用软件安全评估机制、数据分级保障机制、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三个课堂”网络安全责任。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要求“三个课堂”相关服务提供方,规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排查网络安全隐患。加强对“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四)机制保障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统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把教师在“三个课堂”中承担的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赢共享的“三个课堂”应用生态。创新建设运维机制,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专业化的运维服务体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