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端讯 在雅江镇江西村,10多亩地的上空及四周覆盖着一张张白色的网,网内整齐罗列着许多长方形的小池塘。

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

池塘内,数也数不过来的小青蛙,或觅食或嬉戏,呱呱声此起彼伏,给宁静的村庄带来了别样的热闹,让人不禁吟起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绝美诗句。

这就是雅江镇江西村90后小伙子王炯经营的青蛙养殖基地。从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到踌躇满志的小老板,王炯打开了他不平凡的致富故事。

身残志坚胸怀志气

记者见到王炯的时候,他正来回穿梭着在基地,给青蛙投放食物。小家伙们争先恐后的跑向主人悠闲地享受美食。受到记者陌生脚步的惊扰,又纷纷“扑通扑通”地跳进了水里。

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

王炯,今年29岁,雅江镇江西村人,已脱贫户。2011年从秀山一中高中毕业后,就去了福建省莆田进厂打工,希望能赚钱养活自己,为家里增添一些收入。命运似乎跟这个努力奋斗的男孩开了个大玩笑,出门挣了不到一个月的钱,刘炯就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右手粉碎性骨折,从此,他的右手提不起任何重物。

王炯说:“当时受伤了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回到家中休养的那段时间里很是迷茫,看不到出路。但是想想自己还很年轻,必须坚强起来。”

面对不幸遭遇,他没有消沉。经过一段时间的医疗休养,王炯还没等右手好利落,便在秀山县城里的一个快递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王炯告诉记者,工作之余,他喜欢看CCTV-7的《致富经》栏目。偶然在电视上发现了养青蛙效益不错,内心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青蛙以其肉味美鲜嫩、营养丰富受到很多食客的喜欢,但由于野生青蛙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人工养殖就不同了,可以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这也使得青蛙成了近几年的养殖新宠。

说干就干,2017年,王炯辞去快递公司的工作,到四川省遂宁市经过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8年秋,他回到村上流转了10余亩地,决心自己养殖黑斑蛙,就这样,王炯的青蛙养殖场建立了,并一路艰难发展。

艰苦创业矢志不移

“创业的艰辛,只有经历过才懂。”谈起创业经历,王炯感慨颇多。养殖场启动需要资金,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40万。王炯说,前期父母并不同意,说投资成本太高,青蛙是“冷血动物”不好养,担心万一钱打水漂儿了咋弄?

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

没有场地,他就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求村里人把土地流转过来;资金和场地问题解决了,王炯又面临了更大的难题:由于不知道怎么管理,出现了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变态期成活率低,产量也上不来。王炯就上网查资料和通过微信、QQ群向专家、养殖户请教。经过不断努力,2019年八九月份的时候,王炯售卖了一批成熟黑斑蛙,拿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笔收入,虽然收益不多,但这也给王炯带来了信心。为了能让黑斑蛙买个好价钱,王炯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剩余没有售卖的成熟的黑斑蛙全部集中到2020年开年的时候出售。

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

没成想,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王炯的“如意算盘”,2020年1月29日噩耗传来,王炯收到黑斑蛙的封存书,这对王炯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首次创业,王炯投入的40万元就打了水漂。

就当大家觉得他要放弃的时候,他却在等,等待黑斑蛙行业的重生之日。终于这一天被他等来了,2020年5月29日,黑斑蛙被禁养近4个月后,国家农业农村部解禁黑斑蛙。黑斑蛙解禁后,他多方筹措拉扯,借钱整修基地。挖沟、打桩、围网,经过半年的前期准备,2021年4月初,王炯重新培育出黑斑蛙苗,经过他的精心照料,现在他的养殖企业慢慢步入正轨,黑斑蛙开始抱对,大量产卵。走进他的养殖基地,只听见蛙声一片,他的黑斑蛙基地重新开始热闹了起来。

不忘乡亲共同致富

王炯告诉记者,一般每年的3月底至9月左右是青蛙养殖期,每个池子里投放20块左右自己培育的青蛙卵块,多喂鸡蛋和临期牛奶,5天左右就成了蝌蚪;然后喂粉状及小颗粒饲料,45天左右就成了小青蛙。这时候就可以换成大颗粒饲料,并适量投些小蚯蚓、小鱼虾之类的,增加其营养及运动量以促进其快速生长,再饲养40多天就能出售。

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_致富经倔强的老头养蛙

王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养殖基地每亩分布2至3个池子,从4月初养到8月初,亩产大概在3000到4000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25元到3O元计算,每亩的毛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除去人工及成本,利润相当可观。

如今,王炯的青蛙养殖基地繁殖孵化、病自防治、喂养技术都已十分成熟。王炯告诉记者,8月初,他家可以出成品蛙,成品蛙主要销售到重庆、湖南、湖北等地。

王炯创业不忘乡亲,基地采用“土地租赁+返聘务工”模式,鼓励和引导村上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将土地流转后释放的劳动力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让农户变成产业工人,农户得到了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据王炯介绍道,基地最忙的的时候,先后吸纳二十多名农户到基地务工,他还无偿为前来购买黑斑蛙苗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全媒体记者 杨丽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