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许 晖 著
上海贝贝特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选取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14种香料——胡椒、丁香、安息香、乳香、沉香、郁金香、苏合香、龙脑香、旃檀、肉豆蔻、肉桂、合欢、没药、龙涎香,为你详细读解它们的“旅行”足迹、多样变迁以及在不同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同时带你步入一幅幅中西对照的历代名画,兼容并蓄中一睹香料在神话传说和历史现场倾情演出的无穷魅力。
龙涎香:烟缕竟然可以用剪刀剪断
“搁浅在礁石和海岸之间的抹香鲸”,出自《拉塞佩德自然史》第一卷,贝尔纳·热尔曼·德·拉塞佩德著,法国巴黎,1876-1881年出版。
顾名思义,“龙涎香”就是龙的涎沫制成的香,正如明代名医汪机所说:“龙吐涎沫,可制香。”这当然是神话传说。
作为极名贵的香料,在古代中国,龙涎香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阿末香”。第一个记载这种奇特香料的人,是晚唐博物学家段成式,他在《酉阳杂俎·境异》中写道:“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团集数千人,赍绁布,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
一般认为,拨拔力国是非洲古国,“拨拔力”是索马里北部柏培拉(Berbera)的音译,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线上的重要港口。段成式肯定没有去过索马里,只不过是道听途说,应该是从来唐的阿拉伯商人那里听到的。“赍(jī)”是携带的意思,“绁(xiè)布”即棉布。波斯商人如果想跟拨拔力国进行交易,要聚集数千人之多,携带着该国不出产的棉布,不论老幼还得与当地人刺血立誓,这才可以用物品来交易象牙和阿末香。
段成式又说:“大食频讨袭之。”大食即波斯,也就是说,象牙和阿末香的贸易为波斯商人所垄断。
阿末是阿拉伯语“anbar”的音译。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解释说:“‘ambergris’(阿末香)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灰琥珀’,但是先前这个单词只是简单地作‘amber’(琥珀),而‘amber’则来源于阿拉伯单词‘anbar’。”
龙涎香和琥珀的样子相似,因此才有这样的名称。龙涎香其实就是抹香鲸肠道里的分泌物。有些难以消化的固体物质进入抹香鲸的肠道后,为了排出异物,肠壁就会加大水分吸收,使异物变小,以便排出体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涎香,有的顺利地排出了体外,在海水中漂浮,有的更大的则无法排出,积聚在体内,甚至可达数百千克之重。这种分泌物为灰色的固态蜡状凝结物,可以燃烧,香味独特而浓郁。
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第六次航海旅行由于走错了航线,在不知名的大海上,大船被礁石撞得粉碎,辛巴达侥幸逃脱,爬上一座荒岛,漫步所见,发现一条河流,“河床中和附近的地区,出产珠宝玉石和各种名贵的矿石,光辉灿烂,数目之多,有如沙土。那里还出产名贵的沉香和龙涎香。龙涎香像蜡一般,遇热溶解,流到海滨,泛出馨香气味,常被媪鲸吞食;它在媪鲸腹中起过变化,再从媪鲸口中吐出来,凝结成块,浮在水上,变了颜色、形状,最后漂到岸边,被识货的旅客、商人收起来可以卖大价钱。那里的龙涎泉发源于崇山峻岭中,没有人能够攀缘上去”。
这个故事说明,阿拉伯人早就知道龙涎香是从鲸鱼的腹中吐出来的,气味馨香,价格昂贵。不过,他们对龙涎香形成机制的了解却并不确切,正如薛爱华所说:“在中世纪时,人们对于阿末香的真正来源并不清楚。有些波斯和大食的学者‘将它看成是从海底的泉水中流出来的一种物体;有些人则认为它就是露水,这种露水是从岩石中生出来,然后流进了大海,最终在大海里凝结在了一起;而其他人却坚持认为它不过是一种动物的粪便而已’。”
上述辛巴达的观点就属于第一种,他认为龙涎香是从龙涎泉里流出来的,被鲸鱼吞食后再吐出来。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龙涎”其名,《全唐诗》中已经出现,但都是比喻龙的涎沫。直到比段成式稍晚的苏鹗所著的《杜阳杂编》,方才可以视之为“龙涎香”之称的雏形。该书记载,咸通九年(868),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下嫁新科进士韦保衡,唐懿宗所赐的珍宝不计其数。有一次同昌公主大宴韦氏家族,“玉馔俱列,暑气将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龙涎香”,《健康全书》插图,伊本·巴特兰著,泥金写本,约140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纩(kuàng)”指新丝绵絮做的棉衣。因为帛中有“龙涎”,可以消去暑毒,以至于盛夏之时,竟然人人都想穿上棉衣!这里的“龙涎”,当然不可能真的是龙的涎沫,极有可能就是龙涎香。但龙涎香究竟有没有消暑功能,那就不知道了,也许仅仅是苏鹗的演义而已。
薛爱华说:“‘龙涎’一词的新用法的出现,大约是在宋朝的初年,它的出现与阿末香真正传入中国的时间,似乎正好是在同一个时期——这时实实在在的阿末香开始取代了关于它的传说。”如果同昌公主澄水帛中的“龙涎”就是龙涎香,那么它真正传入中国的时间就是晚唐。
不过,苏鹗的记载过于含糊,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在诗中正式将阿末香比作了“龙涎”。这首诗的题目非常长:《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过子”指苏轼的儿子苏过,写这首诗时,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的儋州,苏过随行。“糁(sǎn)”指以米和羹。苏轼被贬之后,生计艰难,因此苏过用山芋做成羹,苏轼誉之为“玉糁羹”,可见其乐观的心态。“酥酡”是印度美味的酪制食品。
全诗如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齑(jī)”指捣碎的姜、蒜或韭菜末;“脍(kuài)”指细切的肉或鱼,这里指的是三尺以下、霜后的鲈鱼,制成干脍,和香柔花叶一起细切调匀食用,肉白如雪,不腥,这就叫“金齑玉脍”或“金齑脍”,乃是东南沿海的美味,据说菜名还是隋炀帝给取的。
“香似龙涎”,可见苏东坡的时代,已经将阿末香的名字更改为龙涎香了,而且与“龙”有关的传说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南宋学者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记载岭南风物,其中《宝货门》有“龙涎”一条,如此写道:“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探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因至番禺尝见之,不薰不莸,似浮石而轻也。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周去非描述龙涎香“不薰不莸”,既不香也不臭,它的特点在于能够“聚烟”,意思是将各种香料跟龙涎香调和在一起,焚香之时,烟气上升,浮在空中,凝聚而不会散开,甚而至于可以用剪刀将烟缕剪断!真是太神奇啦!
南宋末年陈敬所著《陈氏香谱》中引述了稍早的叶廷珪《香谱》中的记载:“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人见乌林上异禽翔集,众鱼游泳,争噆之,则殳取焉。然龙涎本无香,其气近于臊。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
“噆(cǎn)”是咬的意思,看来林中鸟和水里鱼都喜欢吃龙涎香啊!“腻理”是形容白色的龙涎香纹理细润,这是上品;“五灵脂”指寒号鸟(即复齿鼯鼠)的粪便,用以形容状如凝脂而有光泽的龙涎香,仅次于上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对以上记述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麝数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间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货之,每两千钱。亦有大鱼腹中剖得者。其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则紫黑,如五灵脂而光泽。其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
之所以称之为“龙涎”,我们可以联想一下龙和鲸鱼的样子。薛爱华则说:“鲸与龙是很相似的,因为它们都是大海的精灵。”
年代同样在南宋末年的学者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龙涎香的另外三个品级:“龙出没于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曰‘泛水’,二曰‘渗沙’,三曰‘鱼食’。泛水,轻浮水面,善水者伺龙出没,随而取之。渗沙,乃被涛浪,飘泊洲屿,凝积多年,风雨浸淫,气味尽渗于沙中。鱼食,乃因龙吐涎,鱼竞食之,复化作粪,散于沙碛,其气腥秽。惟‘泛水’者可入香用,余二者不堪。”
如张世南所说,龙涎香比水轻,因此可以浮在海面上,这就是所谓的“泛水”,这才是真正的上品龙涎香。
有趣的是,苏门答腊岛西北的海面上,还真的有一座“龙涎屿”!跟随郑和四下西洋、担任通事教谕的费信,著有一部游记《星槎胜览》,其中就记载了这个盛产龙涎香的岛屿以及龙涎香惊人的高价:“此屿南立海中,浮艳海面,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乃架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设遇风波,则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尤其贵也。”
龙涎香既然如此珍贵,造假就是免不了的事了,而且龙涎香造假竟然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张知甫在《张氏可书》中记载了备受宋徽宗宠幸的明节皇后的一个故事:“仆见一海贾鬻真龙涎香二钱,云三十万缗可售鬻。时明节皇后许酬以二十万缗,不售,遂命开封府验其真赝。吏问:‘何以为别?’贾曰:‘浮于水则鱼集,熏衣则香不竭。’果如所言。”
鬻(yù),卖;缗(mín),用绳子穿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二钱龙涎香可值三十万缗,真是贵得令人发指!这位海商提供的检验真假的方法很靠谱:将龙涎香浮在水上,众鱼争相来咬;熏衣服则香气久久不竭。
相比之下,《陈氏香谱》中提供的检验办法就很不靠谱了:“真龙涎烧之,置杯水于侧,则烟入水,假者则散。尝试之有验。”龙涎香聚烟,怎么可能燃着燃着突然拐个弯儿钻进水杯之中不再出来?当然,陈敬也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道听途说,一笑置之可也。
龙涎香是本书中唯一一种不是从植物身上,而是从动物体内取得的香料。根据古代中国人通过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的龙涎香的特点,即聚烟、合香,龙涎香后来就用作定香剂,因挥发缓慢,香气持久,所以在香精和香水中起激发作用,使香气更加浓厚而持久。不过,据说因抹香鲸被过量捕杀,全球每年的贸易量已经锐减到一百千克,价格当然也随之剧增,就不是普通消费者享用得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