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种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淇河鲫鱼的历史应用、生物学特性等角度出发,讨论了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的重要性及现状,并针对保护区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意见。

水生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种业发展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后,农业农村部针对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组织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休渔禁渔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一系列措施,积累了大量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经验。2007年,农业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开始逐步推进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这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和建设保护了近百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渔业资源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相关水生生物栖息地,较好地协调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对于缓解人类活动侵蚀、占用、破坏等不利影响、天然渔业资源的逐步衰减和自然生态的逐步恶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已建立各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00多个,建立河南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多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和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状

淇河鲫鱼(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Qihe),隶属鲤形目,鲤科,鲫属,俗称“双背鲫”,是河南省北部淇河中栖息生长的一种地方特有鲫鱼亚种,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优良的经济性状,同时也是河南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动物。淇河鲫鱼是一种天然雌核发育的三倍体鱼类,具有极高的科研应用价值。不仅如此,淇河鲫鱼还以个体大,肉质鲜美,富含油脂而久负盛名,在古代一直为宫廷贡品。

淇河鲫鱼相较于其他鲫鱼品种,特点之一在于其个体大,在目前所做的对淇河鲫鱼的资源调查中,已发现的最大个体达2.5 kg/尾,为普通鲫鱼的3倍多。淇河鲫鱼另一大特点就是含肉率高,头后背部隆起突出,体宽背厚,俗称“双背鲫”,经测定含肉率高达72.72%,达到普通鲫鱼的1.2倍;因此淇河鲫鱼成为了一种经济性状优良的珍稀物种资源和宝贵地方特产。除此之外,淇河鲫鱼还有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有研究指出淇河鲫鱼肌肉蛋白质含量19.34%,氨基酸总和18.22%,分别比普通鲫鱼高出3.65%和4.28%,其中谷氨酸含量高达1.2%,这也正是淇河鲫鱼味道鲜美的真正原因[1]。在天然水域中,淇河鲫鱼可以达到一种很快的生长速度,一龄时体重即可达到110~156 g,2龄体重241~300 g,3龄体重361~562 g,4龄体重可达900 g,一系列数据表明淇河鲫鱼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同时淇河鲫鱼食谱广,抗逆性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易驯易养。因此,淇河鲫鱼的优良性状为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淇河鲫鱼作为一个特有野生珍稀物种资源,拥有天然三倍体和雌核发育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科学研究的潜力极大。同时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基因的物种,其存在和延续对于丰富生物基因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和开发,可以预见能给一个地区乃至全省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1. 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地理位置

淇河源头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是海河水系卫河的支流。进入河南省后经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林州市和鹤壁市的淇滨区、淇县、浚县等县市,在鹤壁市淇县西岗的小河口汇入卫河,干流全长142 km,控制流域面积2142 km2,其中常年有水河段95 km。通过调查发现,淇河上游、中游均为卵石河底,水域内天然泉眼密布,水量丰沛,水质清澈,水草繁茂。以上各种因素构成了淇河流域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淇河鲫鱼等生物类群的栖息和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

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淇河上游林州段,是2007年农业部第一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编号4102)。保护区地理坐标范围113°45′32″E~114°01′36″E和35°44′40″N~35°52′25″N之间,保护区总面积4000多hm2。核心区面积448.2 hm2,位于林州市临淇镇吕庄村淇河大桥至林鹤交界处的淇河河段;实验区面积3600多hm2,分三处,分别是林州市临淇镇吕庄淇河大桥至林州市和新乡市辉县交界处淇河灌区大坝,淇淅河交汇河段两侧点至上游桂林镇河西村河西电站两侧点,联庄村至河口。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为核心区的特别保护期。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淇河鲫鱼,其他保护对象为水獭及青蛙等野生物种。

2、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环境监测情况

多年来,河南省渔业检测中心一直承担对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项目,该项目设置监测点5个,分别是河口监测点、万泉湖监测点、联庄监测点、荷花村监测点和吕庄监测点。监测点覆盖面积为1200 hm2。主要监测指标包括p H值、总氮、溶解氧、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铜、锌、铅、镉、汞、挥发酚和总大肠菌群等。此外,还对监测点范围内的生物学指标进行了统计,生物学指标包括有叶绿素a、浮游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监测时间为每年的4月和8月各一次。

通过分析计算2020年保护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依据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其总氮超标率100%;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为60%;挥发酚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率为30%;总磷超标率为10%。非离子氨、铜、锌、铅、镉和汞均符合评价标准。

所监测水域总氮均不符合评价标准,超标面积为1200 hm2。监测断面的平均含量为3.18 mg/L,超标5.36倍。其中最高值为联庄监测点位4月份的检测值4.71 mg/L,超标8.42倍;最低值为吕庄监测点位4月份的检测值1.36 mg/L,超标1.72倍。

所监测水域高锰酸盐指数不符合评价标准的占60%,超标面积为720 hm2。所有监测断面的平均含量为5.17 mg/L,超标0.29倍。其中最高值为吕庄点位4月份的检测值7.8 mg/L,超标0.95倍;最低值为联庄点位8月份的检测值2.34 mg/L,不超标。

所监测水域挥发酚不符合评价标准的占30%,超标面积为360 h㎡。所有监测断面的平均含量为0.003 mg/L,不超标。其中最高值为联庄点位4月份的检测值0.0080 mg/L,超标0.6倍;该项目其它检测值都不超标。

所监测水域总大肠菌群不符合评价标准的占30%,超标面积为360 hm2。所有监测断面的平均含量为1.41万个/L,超标1.82倍。其中最高值为吕庄8月份的检测值10万个/L,超标19倍;最低值联庄4月份的检测值和吕庄4月份检测值1000个/L,不超标。

所监测水域总磷不符合评价标准的占10%,超标面积为120 hm2。所有监测断面的平均含量为0.059 mg/L,不超标。其中最高值为吕庄8月份的检测值0.18 mg/L,超标0.8倍;其他均不超标。

所监测水域非离子氨均符合评价标准。所有监测断面的平均含量为0.002 mg/L,不超标。

所监测水域铜、锌、铅、镉、汞均未检出,符合评价标准。

从整体数据分析情况来看,保护区内水质状况较好,但是在淇河流经人员密集区及村镇时,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数值较其他区域的数值明显偏高,水体富营养化情况明显。在淇河两岸未发现有厂矿企业等工业设施存在,结合检测结果中水体的铜、锌、铅、镉、汞等指标正常,说明了水体未受到重金属污染。

3. 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现状

自保护区2007年批准设立以来,安阳市编办于2009年在安阳市水产站加挂安阳市淇河鲫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牌子,负责保护区日常工作。2010年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由林州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保护区管理工作。林州市水产管理站(林州市渔政监督管理站)一直把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做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人员、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出了大量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林州市渔政执法人员每年定期与不定期到保护区进行执法巡查,平均每年出动执法车辆30余次、执法人员120余人次。发现有违法捕捞行为的及时劝阻说服教育。并经常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等手段对保护区进行宣传。每年都配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开展淇河禁渔行动,严厉打击禁渔期间违法捕鱼行为。

(2)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维护了淇河生物多样性。自保护区设立以来,林州市水产站协同安阳市水产站(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先后于2009年、2010年、2011年、2015年四次在保护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保护区放流淇河鲫鱼苗种100余万尾,鲢鳙鱼20 t左右。通过增殖放流活动,有效地增殖了淇河鲫鱼野生资源量,维护了淇河生物多样性。同时林州市水产站还在保护区内设立了淇河鲫鱼保种场,每年收集野生淇河鲫鱼提纯、复壮,并协同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技术部门联合开展淇河鲫鱼科研,攻关淇河鲫鱼良种,为淇河鲫鱼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保护了淇河鲫鱼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保护区内淇河鲫鱼种质资源量的恢复,使淇河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1. 人员少、无经费,难以实现日常管护

林州市水产管理站为林州市农业农村局下属二级80%差供事业单位,编制9人,实有在编人员9人,林州市财政仅拨付水产管理站在职人员工资的80%,其余部分由单位自筹,人员工资得不到有效保障。

2. 执法队伍不健全

保护区地处林州市东南部,距离市区50多km,林州市水产管理站没有配置工作车辆,根本无法实现保护区的日常管护。同时保护区没有日常保护经费,保护区一些必要的界标、界牌、宣传牌没有设置,淇河两岸群众对淇河鲫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认识程度较浅。直接导致了两岸群众存在一些非法、无序的捕捞、放生活动,造成保护区内淇河鲫鱼资源量减少和种群退化。并且由于林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渔政职能收归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原有渔政执法人员没有一个转入综合执法大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执法水平。

3. 保护区内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

一些计划设置的管理站和救护中心至今缺失。唯一的保种场使用多年,如今已经严重老化落后失去相应功能,导致保护区内资源保护和增殖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专项经费,管理机构也无法及时对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种群分布、数量和渔业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收集和监测。

4. 淇河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淇河本是个比较封闭的水域,部分河道两岸村镇密集,各类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有效的处理就流入河道,直接造成保护区内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特别是一些村镇和人口密集区,河道里人员活动的痕迹很大,淇河鲫鱼适宜生存的空间日渐缩小。

三、保护对策和建议1. 加强保护区机构建设

针对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机构、人员少,无经费的现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补充专业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管理人员,在经费上应由各级财政给予保障,只要经费有了保障,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保护区执法和管护工作。

2. 加大对保护区基础建设的项目支持

完善保护区内管理站、保种场和救护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保护区项目建设上投入资金,才能确保保护区不出现批而不建的尴尬境地。

3. 加大管护力度

在加强保护区各项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的同时,由当地政府牵头,协调环保、林业、农业、渔业等部门及沿河景区,利用淇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淇河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交叉重叠的契机加大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宣传与管护力度,完善标志标牌,提高公众认识度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意识。必要时成立综合管理机构,加大联合执法行动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加强执法巡查,对保护区内的非法、无序的捕捞进行整治,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的放生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维护保护区渔业秩序。

4. 加大周边环境治理力度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贯彻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淇河两岸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大对污水治理力度,避免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实现美丽家园,碧水蓝天。在淇河流经的人员密集区和村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巡查,设置警示标志,杜绝各类垃圾的随意倾倒。维护渔业生态环境安全,还碧水蓝天于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5. 加大保护区的科研和技术投入力度

加强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引进。保护区建设的初衷是保护,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目的,如何保护好淇河鲫鱼种质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与科研人员是分不开的。在增加保护区内必要的环境监测人员和检测设备的同时加强同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利用专项项目支持、渔业资源调查、科研项目课题、设置大学生实习基地、渔业环境监测等手段补充保护区内科研力度的不足。同时对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种群分布、数量等基础数据和保护区渔业生态环境进行多频次全面细致的收集和监测。

6. 做好资源生态修复工作

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重大工程项目,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督促工程建设单位完成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专题认证报告,要求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

作者简介:夏杰(1980-),男,汉族,畜牧师,长期从事渔业环境监测工作

作者:夏杰 李斌顺 郜小龙 焦宇卉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林州市水产管理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