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安区白石镇石底村,一盆盆青翠欲滴的植物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在一旁修剪枝叶,这忙碌的景象正是云安花卉苗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缩影。原本为省定贫困村的石底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连片发财树10000亩,新建多肉植物温室大棚15亩,成功打造了特色种植业集群,以绿色经济为引擎的脱贫致富“网红村”。
近年来,云安围绕推动落实市委“4321”工程,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实业富区,坚持项目为王、环境为先,突出“两区”融合、强化“港产”联动,加快布局发展临港经济,全面打响“融湾先行、产业转型、项目攻坚、城乡融合、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六大战役,聚力打造“东进融湾桥头堡、绿色工业集聚区”,奋发昂扬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
紧抓“两化”并举 开辟发展新空间
云安紧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两化并举”等重大机遇,稳步推进经济工作。2021年第一季度,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快速增长,GDP同比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7.3%,全市排名第1;一般公共预算同比增长180.8%,两年平均增长 80.6%,全市排行第1;总税收入同比增长79.5%,两年平均增长34.8%,排行第1,第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无工不富,工业化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从整体看,云安工业的规模不大不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云安一手优存量,一手拓增量,推动水泥、石材、硫化工传统产业绿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依托临港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配制造、新材料、绿色化工等新兴产业,重塑云安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八山一水一分田”,云安可供连片开发的土地少、成本高,项目无用武之地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突破这块“天花板”,云安一手抓循环工业园扩园提质,攻克十年“悬而未决”的茅坪村,目前整村搬迁已顺利完成,增加近500亩可开发利用土地。另一手着力开辟工业“新战场”,在镇安镇规划远期14000多亩的工业集聚用地,规划新材料、先进智造、有色金属制造等产业发展。
云安将集中零星分散耕地、闲置用地、低效利用地、拆后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打造连片可供开发的工业用地,目前已经收储了近600亩的熟地,全力以赴开辟发展新空间。
一年多以来,云安全区上下大力唱响“项目为王”,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要素跟着项目走”,成功引入了投资超100亿元,年产值超过 400亿元的珠江钢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中电建、华润、科云诚等一批优质项目、龙头企业纷至沓来。2021年1-4月,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投资超亿元的共有4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计划投资总额114.8亿元。
云安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近90%,实际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地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区着力培养肉牛、花卉、生猪等农业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乡村振兴。
为了刷新美丽乡村新颜值,云安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打造了湾边、石底等一批特色精品村,云雾山美丽乡村之旅等2条精品线路入选全市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投入了近1亿元创建美丽圩镇。在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该区创新推进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6”模式,深化镇级财税体制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建设亿级产业 筑牢大湾区生态屏障
“十三五”以来,云安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实业富区”,加快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着力建设花卉苗木、肉牛、生猪3个10亿级产业,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云安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等 5家企业,成功获批建设省级花卉苗木产业园;以石城为核心成功申报建设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总投资约5亿元的百成牧业万头肉牛项目,致力打造“广东省肉牛养殖第一县(区)”;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引进了京基智农年产6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云安生猪年产能将达500万头以上。
产业园的建成不仅可以推动云安打造一个新兴的绿色生态产业,而且可以辐射周边,将把云安区打造成接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的主战场,带动地区绿色生态产业繁荣发展。
在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日化产业聚集区,皂荚被浸泡、制取、提炼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机械化操作流程,澄清如水的植物油脂缓缓流出,被送至上游产业链,变成洗洁精、洗发水、沐浴露……这意味着,一种绿色循环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石材、水泥等工业产业。
作为广东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区)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区),云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建筑材料、绿色日化两个超百亿战略支柱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
西江黄金水道上繁忙的云浮新港
东融西联、通江达海。云安位于西江中游南岸,是两广航运的交通要道。依靠这一区位优势,云安积极挖掘西江黄金水道的发
展潜力,发挥云浮新港、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高铁站场、高速路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临港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云浮新港已发展成为广东内河第一大港,年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
云安主动接受大湾区辐射带动,坚持向东向东再向东发展路径,聚焦交通互联、生态共济、产业共建三个重点攻坚发力,以点带面探索政策共享、社会共融,打造“东进融湾桥头堡”。
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融共生,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云安,全区坚决打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坚持把纵深发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当务之急,把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作为长远之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倒逼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尽锐出战迅速开展生态环保突出问题集中整治雷霆行动,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的生态供给。
高水平建设产业承载基地,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兴区强区;坚持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发展,奋力推进绿色崛起;抢抓融湾融区融珠发展先机,聚焦重点领域对接融合,构建全面融入发展大格局——这样的云安,正向打造“东进融湾桥头堡、绿色工业集聚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坚持以民为本 解决群众“家门口”的难题
“终于能喝上干净优质的自来水了,再也不用担心出现断水的情况了。”近日,云安区镇安镇河东村一村民看到水龙头里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时,高兴地说道。
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云安区聚焦群众“饮水难”,投资2.3亿多元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云安守着西江没水喝的难题;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完工,建成后能提供灌溉面积达到8000多亩的农业用水,解决白石片区农业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云安作为广东省最年轻的一个市辖区,相对来说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在饮水、教育、出行、医疗等领域,短板较为突出。云安区领导干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列出“民生清单”和“责任清单”,制作全区“10+10+N”活动方案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台账,下足“绣花功夫”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云浮实验学校小学部建设现场,大型塔吊、工程车辆、挖掘机等正轰鸣作业。据云浮实验学校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学校小学部占地面积 39000平方米,包括3栋综合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综合教学行政楼、饭堂、体育馆各1栋,确保8月全部完成交付使用,9月正常招生开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云安成立鲲鹏教育基金会,大力推进云浮实验学校动工建设,该校建成后可提供小学学位1620个、初中学位1800个、高中学位3600个。其中小学部将与佛山南海名校开展联合办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致力打造云浮教育新标杆。
同样在施工的还有省道S539线云安区云雾山隧道新建工程。该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国道G324线岗尾村路段,经社排、枫树脚等各个自然村,终于富林镇民主村接省道S539线,路线全长6.845公里。项目总工期约两年,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富林群众的出行问题。
在医疗领域,云安在镇安镇投资1.3亿多元建设区第二人民医院,在云浮新区投资0.8亿元新建区中医院,已于去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云安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让群众在“家门口”把病看好。
西江河畔,碧波荡漾;群山环绕,草木葱翠。俯瞰云安这颗“西江明珠”,正折射出“绿色”的发展底色。云安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西江明珠、美丽云安”,全力跑好属于新时代云安发展的加速度。
一年清零,三年80%村超5万
开好党建“火车头”
激发村集体经济新活力
早上7时,云安区石城镇东风村的脱贫户曾冬如骑着电动车从家出发,十几分钟便抵达附近的肉牛产业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以前在家干农活,基本没什么收入。自从前年来这里上班后,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生活改善了许多。”她说道。
曾冬如不仅从“农民”变成了“职工”,还摇身变为产业园的“股东”。云安区统筹各级扶贫资金入股园区近5000万元,以“保本+固定分红”的模式,确保贫困户每年有8%的稳定分红收益,还可吸纳周边群众100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
近年来,云安区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资源开发型、山林地出租型、物业出租型、产业带动型、政策支持型”等五种模式的发展途径。东风村便是产业辐射带动全区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
云安区扎实推进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让党支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挑大梁、唱主角。
镇安镇强化村级党组织对各方资源、各方力量的统筹,采用“公司+党支部+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与温氏集团合作共建扶贫生态养殖小区、引进万德宝生猪养殖、麻竹笋种植及深加工等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发展生态养殖小区3万多平方米、麻竹笋种植面积7000多亩,平均每村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农户多了一笔可观的收益,村集体收入也得到了壮大。
云安以“组织链”引领“产业链”,全区在自然村、合作社等产业链成立党支部246个,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转变思路盘活现有乡村自然资源和物业等资源,着力破解发展困局。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云安把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重点,让广大农村党员在集约土地、确立发展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充分发挥党员的致富带富作用,带动广大群众齐参与,激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机活力。
如白石镇石底村致富能人郑益芬,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10多户群众种植柑桔200多亩,以先富带动后富,目前该村依托“党员首议制”,以党建领航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近万亩以发财树、柑桔、蔬菜、西瓜等为主导的四大产业,并大力开展农村旅游和电商扶贫,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 21 万元。
2018年以来,云浮市云安区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一年清零,三年80%村超5万”攻坚行动,全区1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全部“破零”,近九成年收入5万元以上,半数以上村年收入超10万元。
如今,云安开好党建“火车头”,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白石渠:为乡村振兴输送“活水源”
庄稼茂盛,水渠蜿蜒。今年5月,随着云安区白石镇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白石大圳灌区)顺利通水,汩汩流水涌入田野,有力改善白石石底一带的“苦旱”现状,为目前蓬勃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输水“解渴”。
白石渠是一个时代印记,它源自白石人民对绿水青山的呼唤。白石曾是粤西历史上有名的“苦旱之地”,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耕地灌溉问题,白石群众团结奋斗,克服技术落后、资金和物质条件严重不足等困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掀起了长达20多年的“修水利、战苦旱”群众性运动。
云安区富林镇开展美丽圩镇创建,建设连心湖公园,提升圩镇聚集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群众无偿投工为主建成的白石水利工程,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杰作”,轰动当时粤西、两广地区,成为“抗旱”历史性故事而载入史册。1950年至1973年间,白石镇共投入46万多个劳动日,开凿了白石水渠主干渠和东圳、西圳、云磴、石底四大水渠,配套开沟167条支渠、毛渠,共建成总长80多公里的水渠,谱写出人类水利建造史上的又一奇迹。
斗转星移,时序更张。白石渠凝视着这片土地从苦旱贫瘠到兴旺宜居的蝶变,亘古不变地记录着白石人民艰苦奋斗、百折
不挠的精神。直至今天,白石镇“四大水渠”大部分渠段仍发挥着供农业生产、人畜用水的重要作用。至于石底大渠(也叫石底大圳),则因穿山过坳多,输水距离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失修弃用。
2019年,白石镇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立项,斥资2800万元,兵分十路,齐头并进。白石渠,在乡村振兴的激扬合奏中,整修回归。如今,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并实现全线通水,切实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需求。“为云安的老百姓负责、为云安的未来负责、为云安的长远发展负责。”云浮市委常委、云安区委书记李军晓心心念念的民生大事有了新进展。
放眼望去,白石渠地周围都是开阔平缓的“馒头山”,大片土质良好的旱地上种满了西瓜、贡柑、发财树、火龙果、金煌芒等水果、花卉苗木,这里正在谋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无疑为产业园的建设安上了“发条”,为新时代白石的奋进和振兴,输送不可或缺的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