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鲁智深种植致富_农民鲁智深是怎么回事_农民鲁智深最近的视频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的农民在晾晒玉米。 新华社发

农民鲁智深种植致富_农民鲁智深是怎么回事_农民鲁智深最近的视频

河北省邢台市,“农民助理技师”刘玉东(前)在梨园对工人进行技术指导。新华社发

农民鲁智深是怎么回事_农民鲁智深最近的视频_农民鲁智深种植致富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的稻田内,90后新农人余岳峰操作农用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编者按

种田也能评职称?没错!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两位农民如愿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职称证书,成了响当当的“田秀才”“土专家”。不仅如此,吉林、山东、湖南等多地的相关举措也进入大众视线,引发广泛热议。

远眺千里沃野,无数新农人正为这片大地的丰收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当前,党的二十大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那么,农民评职称的条件有哪些?其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充分释放这一政策红利,让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支撑更有力?我们为您多角度透视。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农民李永平获得了一本证书,翻开深红的扉页,“农民助理工程师”几个铅字庄重醒目。消息传开,小村庄沸腾了。老乡们纷纷登门“问计”,话语里满是羡慕:“咱啥时候也能评一个?”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国多地在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道路上破冰试水。例如,吉林省日前评选出第二批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获得者300名,初、中级职称预计遴选出1700余名,均来自农业生产一线。

一场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型,正在中国大地上拉开大幕。

谁能评:有真本事的农民就能评

45岁的李永平是一位退伍军人,干过养殖,后来转向了种植业。2015年,他成立了家庭农场,经营小麦、玉米、谷子、生姜等农产品,一得空,还去农校学技术。时间一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田间能手。

李永平翻开小账本,上面记录着农场的变迁:2015年至2022年,种植面积从200多亩扩展到1300亩;务工人员从三五人变为500余人。

一天,他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了农民评职称的消息。打开链接后,一阵欣喜,又一阵犹疑:啥样的农民才有资格评?自己符合条件吗?

“老乡疑惑很正常。”石家庄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科长付凯说,人们一听“职称”,就想到学历、论文,搞不懂这种“高大上”的事儿怎么能和种田挂上钩。

“其实,只要在农村从事一线生产,具有一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技能,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都能申请。”付凯解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是重点参评对象。

那么,参评范围是什么?对学历有啥要求?

“给农民评职称,就得因地制宜,要有特色和针对性。”付凯说,参评范围立足粮食、果蔬、肉类加工等产业,设置了作物蔬菜类、畜禽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等6个专业领域。对参评者不唯学历,更看重他“种了多少田、技术硬不硬,带动多少人就业增收”等情况。

为了让老乡掌握新政策,付凯和同事们一遍遍上门宣传讲解、答疑释惑。李永平有了信心,在经历网上申请、提交材料、参加评审等环节后,如约收到了一份“厚礼”。

据悉,石家庄已有67位农民申报初级职称,认定24人;133人申报中级职称。目前,报名人数还在增长,认定工作仍在推进。

“职称这张‘名片’,激发了农民的自豪感与创造力,有利于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打造乡土人才‘蓄水池’。”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表示。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闵师认为:“职称是对农民职业化的一种官方认证,是对农民专业技术水平的肯定与褒奖,有利于让全社会重视农民、尊重农民的氛围更浓厚。”

近十年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多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无论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等,都从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举措落地实施明确方向、提供依据。湖南、山东、浙江、湖北、甘肃……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在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方面不断探索,让新农人们的创造力如泉水般汩汩流淌。

怎么评:为农民“量体裁衣”定标准

2020年12月一天下午,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农民张建利冒着寒风赶往市里,参加副高级职称面试。“一进会场,十几个评委齐刷刷地看过来。我脑子顿时一片空白,心怦怦直跳,脸上烧得火辣辣。”他寻思着,万一答不上来,多丢人。

“没想到,评委问的,都是咱平常干的事。那当然是对答如流。”张建利底气十足。

如今50岁的他是个老党员,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农场。几年前,听说秋葵很有市场,他壮起胆子开始摸索,渐渐“上了道”,还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在他看来,要想干得好,两个秘诀不可少。

“一是得多学习、长本事。10多年来,我一直参加县、市、省里举办的农业培训班,脑子里的‘存货’、手底下的技术,越来越多啦。二是得肯钻研、能创新。比如说,直接售卖秋葵,产品太单一。怎么办?我摸索着动脑动手,研发出秋葵酒、秋葵油、秋葵茶,不断延伸产业链。”正是凭着十几年一点一滴的积累,张建利赢得了评委青睐,副高职称评定顺利过关。

2018年,山东省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在东营市启动,如今已经历四年探索。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科长高士友介绍,评选工作由人社部门牵头,农业部门具体负责,经两部门协商后敲定标准、出台方案,再经基层推荐、现场面试、专家评议等环节,最终确定结果。

为农民评职称,如何才能“量体裁衣”,符合客观情况呢?

“一定要注重实际运用能力。高手在民间,很多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农民却可以解决。在职称标准制定上要向这些方面倾斜,为进一步培养、发现‘土生土长’的专业人才发挥引导作用。”朱启臻表示。

高士友对此深有感受:“农民干什么,咱们就评什么。”他主张,重点考查参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以及参与农业技术学习等情况,确保评出来的人有专业性、代表性。

一次评审会上,有道面试题的答案令高士友记忆犹新。评委问,怎么初步判断一头牛是否健康?一位参评人说,如果有陌生人从健康牛身边走过,它会特别警觉,眼珠转动,很快躲开。但如果是病牛,就会显得很呆,蔫头耷脑的。“你看,多实在的说法。一听就是老乡在劳动生产中观察出来的。”

在翻阅东营市农民职称评定的相关文件后,记者发现了两个特别之处: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设置了一个“禁入门槛”——有特殊专长、业绩突出的申报人,不受资历等条件限制,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申报人若有违法违规行为,一概不允许参评。

曾参与过农民职称调研活动的闵师,也有自己的思考:部分地方在评定时,对县级以上科技成果赋予较高分值,这项标准学术性较强,普通参评者很难达到要求。此外,他还发现,有些农民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但一进考场就讲不出、讲不好。比如,当被问到应用一项嫁接技术能带来多少收益时,有的老乡明明把技术运用得很娴熟,却一时间算不好这笔账。“所以,干得好,也要说得清,这是通过评审的小技巧。”

如何用:“田秀才”发挥大能量

“给农民评职称,不能停留在‘一纸证明’的层面,还要搭建高质量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红利。”朱启臻认为。

东营市人大代表韩志刚也有类似感受。他曾写下一份建议:农民评上职称,仅仅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应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释放乡土专家的聪明才智。

韩志刚自己正是一位拥有高级职称的农民。前些年,他与青岛农业大学专家一起钻研冬枣种植技术,在当地开创了大棚种植冬枣的先例。带着这项技术,他登上多个农民培训大讲堂,以“土专家”的身份为乡亲们解难题、传技能。

同样忙碌于课堂上的,还有湖北宜昌农民王恩珍。拥有中级职称的她站在了“农民田间学校”的讲台上,为乡亲们讲述自己带领村民经营柑橘合作社的故事。那些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的路子,一次次“试错”后领悟到的经验教训,她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乡亲们。

记者查询发现,在河北石家庄、山东东营以及湖北、浙江、甘肃等省份的市县中,皆有相关政策强调要完善农业人才使用机制,为其施展才华创造契机。具体方法大致有两点,一是“纳进来”,建立专门人才档案,纳入专家库管理。二是“走出去”,鼓励人才授课培训,带头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为有需求的农户开展技术帮扶,引导周边群众增产增收。

“要想用好人才,激励机制必不可少。”闵师表示,对获取职称的农民,除了给予一次性补助外,一些地区还在贷款担保、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品推介、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比如,东营市为获取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农民分别发放一次性补助3000元、5000元、8000元;吉林省对获评者给予连续五年的资金奖励和各项补贴。此外,河北、湖北等地还优先推荐此类人才参与各类评选、评优活动,鼓励他们中条件适宜者优先兴办农业技术经营型实体企业;在开展相关有偿服务时,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构建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为农民评职称,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打牢人才基础。”受访专家表示,只有让更多有真本事的“田秀才”脱颖而出,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与能量。

(记者 李晓)

项目团队:记者 李晓、耿建扩、陈元秋、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