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日消息(总台记者白杰戈 杨成 葛修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时间又进入新的一年。在辞旧迎新的钟声里,有人感慨换了份更理想的工作,收入上了台阶;有人欣喜孩子这一年的成长和进步;也有人展望来年房子能住得更舒心,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能更贴心……这些民生点滴,是家事也是国事。中国之声1日起推出大型记录报道《民生样本 年度记录》,精心选择10个地点,从不同角度呈现我们生活里的日新月异。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曾经走出最早一批创业者,把牛肉拉面店开到全国各地。这些年,化隆人通过“拉面经济”脱贫致富、靠易地搬迁和新城建设改善了居住条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又在做哪些新尝试?
夕阳照在连绵的卡力岗,把土黄的山染成棕黄。这是2023年12月27日,青海化隆阿什努乡全吉村,养殖场的村民把干燥的混合饲料和潮湿的青贮饲料堆进圈舍,成排的黄牛开始享用晚餐。
“育肥的差不多出栏了就拉到屠宰场,宰了以后就到肉铺里销售。肉铺差不多一天能销售一头多一点,好的时候两三头也可以。”
阿什努乡副乡长李宗才介绍,2023年,在全吉村办养殖企业的韩牙黑把邻村赛什库村的合作社一并承包下来。合同签了6年,赛什库村平均每年可以得到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比其他一些村靠买铺面收租的收入高。韩牙黑集中管理两处养殖场,效率也更高。冬天牛少,甚至可以集中到一处。不过,他们养的牛目前还只能供本地销售。“现在规模还比较小,往外地发量还是跟不上。”李宗才说。
阿什努乡全吉村,村民养殖的黄牛正在吃草
过去几年,阿什努乡不少村民陆续搬迁,在留下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养殖场建成。
李宗才说:“宅基地空出来以后,我们动员村里面的一个脱贫户,搞土鸡养殖。”
不过,从农家分散养殖到成立家庭牧场开展规模化养殖,这个转变不是那么简单。他告诉记者:“养得好的话,鸡应该是比较赚钱一点,但是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它对环境更敏感,抗病毒能力也比较低。刚开始进了500只鸡苗,但是来了以后收拾不住。以前是十几只、二十几只,一下子规模达到几百只以后,技术跟不上,养殖经验比较少,有死亡的现象。”
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李宗才计划对外推广土鸡,但也担心像牛一样规模不够。“这个养殖场现在最多就养个一千多只。我本来打算注册个商标,然后制作包装,手续全部办完以后往外地销。我们这边的土鸡质量比较好,在本地特别有名,我就想着把它打出去。但是后来算了一下量,一打出去几天就卖完了,以后就没有量了。我们打算再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土鸡养殖场,计划投资50万,大概能养3000只土鸡,规模大了以后,再把宣传做出去。”
化隆县群科新区,建在黄河边的会场里,大屏幕连通两千公里外的江苏无锡锡山区。锡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邹佳蓉和园区商贸企业的华惠樑熟悉互联网直播带货业务,他们认为,李宗才不必有这样的担心。
邹佳蓉:前几年我们这边也遇到这种情况,农户们都觉得可能我的东西会不会不够卖,但是接触了真正的直播团队、销售团队,你发现这些节点都是可以控制的,你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主播说的时候都是有介绍的,这种理念要带给他们。
华惠樑:对,显得更加珍贵,物以稀为贵。
在东西部协作项目中,无锡锡山区对口支援化隆县。2023年,锡山已经开始试水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化隆销售农产品。2024年,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选品,也要提升产品标准。
华惠樑说:“我最近和一些供应链的仓储公司沟通,他们也给了一些建议。我们现在这些产品上面缺少可溯源的条形码,如果加上去之后,对消费者来说更有信心的保障。成本不会增加特别多。”
江苏锡山和青海化隆通过网络视频交流乡村振兴工作
化隆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韩光远,也在想办法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他说:“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把羊挂起来拿个砍刀砍的模式。我们通过屠宰,排酸完以后,进行分割包装。卫生上、品质上等各方面提高一个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023年,华惠樑已经从无锡到化隆考察过,并签订了合作协议。而在新的一年,他们还有更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要让无锡和周边的客户知道,青海的优质农产品不只有牛羊肉。也要帮助化隆的商家把产品做成能让人反复购买的日常消费品,而不是像旅游纪念品。
华惠樑:我们最近也在和那些厂家沟通,希望他们能够把包装做一些调整。因为当地的设计更想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实际的宣传效果上面,可能会有不同。
邹佳蓉:可能更像是外地过来一个特产而已,你只是想买点尝尝的感觉。
锡山区还为青海农产品建了体验馆,有望在春节后开门迎客。华惠樑介绍:“目前还在装修阶段,面积七八百平方米,两层楼。一层主要是产品展示,二层会有会议室、直播间……我们希望把体验馆做成锡山乃至整个无锡市的一个标杆,能够带动青海的产品在无锡地区销售。”
而韩光远在青海化隆筹建的展馆,也为无锡的产品预留了空间。韩光远说:“在我们的展馆里,除了我们当地的产品以外,我们想着从无锡调一部分他们的产品,两家互补,增加一些交流。”
化隆县粮油物资应急配送中心,地震救灾物资入库严格管理
这些天,韩光远电话不断,除了年节的生意,还有自己新投入使用的储备库作为化隆县粮油物资应急配送中心,在地震后承担的救灾物资转运任务。12月18日深夜发生的积石山6.2级地震,震中距离化隆只有几十公里。
韩光远说:“这几天从外地捐来的物资也比较多,仓储空间有限。我们自己的厂房和储备库刚修出来,上个星期验收完,这个星期开始免费给应急部门发放从外省捐过来的救灾物资,入库、出库,每天忙这个事情。所以这两天一直在加班。”
从阿什努乡到群科新区,都在这样与往年不同的气氛里辞旧迎新。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阿什努人期待卡力岗山区并不肥沃的土地上,2024年能有更多的收获。
群科新区的企业除了要把本地的农产品卖出去,也想打通更便捷的物流渠道,让化隆和周边的群众吃到更新鲜、更便宜的蔬菜。
韩光远说:“过完元旦又开始要去考察,计划从河南郑州或者是山东找一家蔬菜公司,跟我们直接对接,整车拉到我们这来。这样我们出库的蔬菜价格能比西宁的农批市场价格要低一点。过完春节以后,我们把全县的粮油应急供应的信息化建出来,对蔬菜的供应,粮油的供应,牛羊肉的供应,我们做个大数据的信息平台。”
千里之外的无锡,锡山区的企业计划在新一年里直接培养化隆本地的直播带货团队,在产地现场开播。
邹佳蓉:我们这边直播团队到时候可能会过去做个培训,可以在那边培养主播,因为他们对产品的熟知度也高一点,我们卖的可信度并没有像他们本地的高,农产品产地直播最好。
华惠樑:另外也有可能尝试邀请化隆的主播到无锡来,大家互相架起一个平台,来做引流。
记者观察:
我们对阿什努乡、对化隆县的观察,已经超过十年。最早知道阿什努,是听说部分村民要搬迁,但后来从“拉面经济”到新城建设,从社会、生态到普通人的人生轨迹,在这里观察和记录到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搬迁,超出了最初的预期。这些发展变化植根于这片土地,更离不开阿什努人、化隆人的汗水和心血。这一次离开阿什努的时候是晚上,冬月十五的月亮已经升上卡力岗,但蜿蜒的山路,还要靠车灯才能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