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王武_致富经王大军_王大哈致富经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海东市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近年来,海东市把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动实践,依托全市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科学谋划布局,合理有序开发了一批光伏产业,形成了科学、精细、多元互补的发展模式,有力有效推进了光伏产业发展。

从无到有——推动光伏产业进入新业态

自2015年以来,海东市抢抓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合理配置资源,将光伏发电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扶贫+产业+就业”的脱贫道路。

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以来,针对海东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高寒地区产业培育困难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光伏扶贫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与生态共赢的有力抓手,2015年按照“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工作要求实施了6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

“以前,我们村没有去田间地头的道路,无论是车还是人出行都不容易,导致不少耕地撂荒。”乐都区寿乐镇仓岭沟村党支部书记祁善元说,2019年,仓岭沟村开始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收益中的60%用于93.33公顷撂荒地整治、田间道路修建和其他基础设施的修建。

村民祁永旭就是这个项目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随着降雨量增多,坐落在山腰的祁永旭家的房屋随时面临着山体滑坡的风险,每到下雨天,他不是住在村委会值班室就是邻居家,这在村“两委”看来并不是个长久之计。“我们将光伏收益的一部分用来消除有滑坡风险的山体,彻底解决了祁永旭的隐患。”祁善元说道。

“我们采取了‘企业全额投资、贫困县落实用地、贫困户直接收益’的模式,把年实际发电量产生的电价收益,全额支付给贫困户,收益款由县扶贫部门统一发放给贫困户,连续发放20年。”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科负责人应志贤告诉记者,2017年起,结合脱贫攻坚,全市实施了190.8兆瓦的“十三五”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项目,覆盖6县区的634个贫困村,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7499户。

从一缕缕阳光普照大地,到电子屏上一度度电量鼓起群众的腰包,光伏扶贫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小康梦。实践证明,海东市是太阳能资源开发综合条件具有优势的地区之一,属青海省太阳能光伏电站消纳送出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光伏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大政策创新,也成为海东市资产收益脱贫一批的重要方式。

“通过光伏扶贫,将收益的60%作为村集体经济,涉及光伏扶贫的贫困村每年均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应志贤说,剩下的40%收益大多都用于发放村里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每个人每年3000元至6000元不等,而且还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公益性岗位在预防返贫、巩固提升方面作用凸显,解决了乡村环境卫生治理、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灾难风险排查、防火防盗防汛、移风易俗监督等公共服务问题,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不仅如此,光伏产业还促进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县区相关部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在体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光伏电站选址有效利用荒山荒坡,采取牧光互补模式,在节约后期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综合利用土地叠加效应,光伏方阵区内生态得到快速修复,光伏电站成为优质牧场,“光伏羊”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新产业。

特别是在电站维护过程中,充分发动贫困户参与光伏方阵区种草、道路维修维护、季节性清洗光伏组件等工作,贫困群众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增强了对光伏扶贫电站的直观认识,拥护脱贫攻坚政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乘势而上——加快光伏产业多点推进

光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成为让脱贫户有了持续性收入的到户产业。

走进乐都区下营藏族乡下营村,不少村民家屋顶都安装了光伏板。“这是2017年,我们村的25户建档立卡户利用每人5400元的扶贫资金实施的到户产业项目。”下营村“第一书记”全克军说道。

村民巴东曲的小院里,正在进行房屋翻新。“几年前,我家因为两个孩子上学问题导致生活困难,现在好了,光伏产业让我们家每年有3600元的固定收入。除此之外,我的小儿子眼看也快要毕业了,家里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巴东曲笑嘻嘻地说。

在光伏产业不断发展的当下,怎样还能让其产生更大的效益呢?

2022年,青海零碳产业园落户海东,海东市紧抓国家和省级政策机遇、产业投向,面对机遇挑战,成立了海东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工作组,全面负责光伏、风电项目用地资源的调查确认、政策对接、要素保障、电网接入、招商引资等工作,切实将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推进青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五个新海东”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并定期召开会议推进、落实。

海东市印发了《海东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方案》,各县区、行业部门采取“跟踪+问询+保姆式服务”的方法,点对点、面对面地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限时办结项目要素审批、土地租赁和征用、施工协调等重点事项。在办理审批手续时,按照市县区审批权限,扁平化运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批制度,企业集中报件,审批部门集中办公,统一会审,现场办结。

2022年10月,省能源局结合海东市并网消纳条件,将总装机容量404兆瓦的4项市场化新能源项目纳入了《2022年青海省新能源开发建设方案》。其中,化隆回族自治县250兆瓦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于2023年5月19日成功并网发电,成为海东市单体规模最大的首个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标志着海东市在“十四五”新能源项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该项目并网后预计年均发电量3.6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7万吨,项目建设期、运营期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3500人,提升当地税收900余万元。项目的建成对调整当地的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带动作用。

全面发展——积极打造新能源产业链

海东市区位优势明显,“公铁空”立体化交通格局和干线公路网体系为提升海东门户枢纽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据《海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海东市将重点打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特色轻工、高原特色生物六大重点产业和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系列配套服务产业,形成“6+N”工业产业新体系。其中新能源产业方面,提出“面向青海省光伏发电市场需求,拓展开发太阳能发电终端应用产品,完善光伏发电产业上下游配套,重点发展电池片、背板、聚光器、储热装置等光电核心技术装备及储能项目建设配套装备”。为此,海东市政府依托零碳产业园落户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阿特斯、红狮等企业签订海东市首个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着力构建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光伏全产业链发展。其中,阿特斯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计划总投资约600亿元;红狮硅基新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235亿元。

应志贤说,今后,海东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要指示精神及《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青海零碳产业园绿电供应为引擎,围绕绿电供应工程谋划布局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加快构建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做好光伏产业发展补链、强链工作,引进低碳服务、新能源设备维护等新型服务业企业入驻,在市域内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新能源发展体系。同时,在绿电发展、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清洁取暖、用能结构转变等方面,继续促改革、抓实施,为海东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新鲜血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