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树上做窝型葫芦蜂的养殖方法。属于蜜蜂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葫芦蜂,民间称作人头蜂,其蜂窝呈球状,个头很大,挂着很像一枚葫芦,故命名为葫芦蜂。其蜂窝外表无明显边界线,只留有供其出入的小孔洞,如果孔洞位置和人的眼睛嘴巴大体相当,就很像一只人头,这就是为什么民间称作人头蜂的缘故。这种蜂毒性大,攻击性很强,目前人工养殖主要用来取其毒液,有很高的药用等价值,目前,葫芦蜂人工养殖还不成熟,养殖成活率低,效益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树上做窝型葫芦蜂的养殖方法,以解决目前葫芦蜂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养殖成活率低,效益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树上做窝型葫芦蜂的养殖方法,具体方法包括:

首先,建立交配大棚,长550-600厘米,宽200-250厘米,高180-200厘米,交配大棚1/3部分遮光,2/3部分光照良好,大棚内通风透气,在大棚内设置筑巢箱;

在云贵地区,8月初至10月中旬前,将葫芦蜂的蜂窝移至交配大棚内光照良好的部位,在交配大棚内放入蜜水和苹果;

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期间,在交配大棚的遮阴处设置越冬室,每个大棚内仅养同一种类的葫芦蜂;

待天气寒冷后,等待蜂王自行进入越冬室,越冬期间防止蚂蚁、老鼠危害;

越冬苏醒后,第一周集中饲喂,开始相互咬架时,分别单独关养做窝,待有20-30只工作蜂时,移到野外饲养即可。

筑巢箱的制作方法为:制作长30-50cm,宽20-40cm,高25-35cm的箱体,箱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封闭的铁丝网,铁丝网内部空间体积大于箱体体积,下侧的铁丝网上铺设有软质布料,所述箱体的一侧的底角处开设一到两个供蜂王进出的方形通孔,方形通孔宽3-6cm;

在铁丝网的一侧设置可打开式的门,在铁丝网内侧的门的两侧分别设置盛水的水槽和盛放糖水或蜜水的食槽,在铁丝网内添加腐烂的木屑或树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树上做窝型葫芦蜂的养殖方法,能够很好地保证捕捉的野生葫芦蜂的成活率,进而极大地提高葫芦蜂养殖的经济效益,推进葫芦蜂养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树上做窝型葫芦蜂的养殖方法,具体方法包括:

首先,建立交配大棚,长550-600厘米,宽200-250厘米,高180-200厘米,交配大棚1/3部分遮光,2/3部分光照良好,大棚内通风透气,在大棚内设置筑巢箱,筑巢箱的制作方法为:制作长30-50cm,宽20-40cm,高25-35cm的箱体,箱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封闭的铁丝网,铁丝网内部空间体积大于箱体体积,下侧的铁丝网上铺设有软质布料,所述箱体的一侧的底角处开设一到两个供蜂王进出的方形通孔,方形通孔宽3-6cm;

在铁丝网的一侧设置可打开式的门,在铁丝网内侧的门的两侧分别设置盛水的水槽和盛放糖水或蜜水的食槽,在铁丝网内添加腐烂的木屑或树皮。

在云贵地区,8月初至10月中旬前,将葫芦蜂的蜂窝移至交配大棚内光照良好的部位,在交配大棚内放入蜜水和苹果;

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期间,在交配大棚的遮阴处设置越冬室,每个大棚内仅养同一种类的葫芦蜂;

待天气寒冷后,等待蜂王自行进入越冬室,越冬期间防止蚂蚁、老鼠危害;

越冬苏醒后,第一周集中饲喂,开始相互咬架时,分别单独关养做窝,待有20-30只工作蜂时,移到野外饲养即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上做窝型葫芦蜂的养殖方法,首先,建立交配大棚,交配大棚1/3部分遮光,2/3部分光照良好,大棚内通风透气,在交配大棚的遮阴处设置筑巢箱;将葫芦蜂的蜂窝移至交配大棚内,每个大棚内仅养同一种类的葫芦蜂,在交配大棚内放入糖蜜水;待天气寒冷后,等待蜂王自行进入越冬室;越冬苏醒后,前两周集中饲喂,当开始相互咬架时,分别单独关养做窝,待有25‑30只工作蜂时,移到野外饲养即可。以解决目前葫芦蜂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养殖成活率低,效益较低的问题。本发明属于葫芦蜂养殖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汪中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开阳绿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7.25

技术公布日:2017.10.24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