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又名胡子鱼,塘鲺,是鲶形目鲶科下的动物统称。它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体表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各有4根条胡须,分布广泛,主要产于长江和珠江流域,仲春至仲夏(4~7月)为最佳食用季节。鲶鱼是肉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美味浓郁,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尤其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之人食用[1]。
别名:塘虱、胡子鲢、黏鱼、塘鲺鱼、生仔鱼、活的子、鲶柺鱼
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鱼纲亚纲:辐鳍亚纲目:鲶形目科:鲶科
属:鲶属种:鲶鱼
生活习性
鲶鱼(4张)
鲶鱼为底层凶猛性鱼类。怕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缝、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中。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打扰,它一般不游动。鲶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在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2-3]。
分布范围
淡水鲶鱼分布于全世界各种淡水区域,海水鲶鱼则栖息在热带海岸附近[4]。
鲶鱼(4张)
简介
鲶鱼约有2400个物种,分为约34科,它们大多为热带淡水生物种,但也有部分分布在温带地区(鲶科和复须鲶科),还有2个科(鳗鲶科和海鲶科)为海生物种[5]。
鲶鱼因其长须而得名,这长须使其貌似有髯的猫(尽管并非所有鲶鱼物种都有须,须也不是该类群的特质)。鲶鱼的特征有:前4~8个椎骨结合成一体,其骨骼或小骨链还常将鳔和内耳连接起来;无顶骨,即头骨顶的成对骨头;头部的血管呈特殊的排列方式;无特有的鳞片,有些有强壮的背鳍刺和胸鳍刺[5]。
鲶鱼
外形特征
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6]。
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6]。
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 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6]。
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4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6]。
鲶鱼(4张)
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6]。
繁殖特点
鲶鱼的各种图片(6张)
鲶鱼最早1龄即可达性成熟,但只是其中部分生长较快的个体(成熟最小型为:雌鱼体长22.4cm,体重51g;雄鱼体长17.8cm,体重34g),约占群体的50%,2龄个体全部性成熟。在自然环境中,其繁殖季节为4~7月,较适产卵水温为9~30℃。鲶鱼产卵类型特殊,其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同步的,但非同批产出,而是分为多次产出。人工情况下,一尾亲鱼一年可催产3~4次,每次平均产卵2000粒左右,年产卵总量略低于怀卵量。繁殖后期所产卵的卵径较前期所产卵的卵径略小。卵沉性,呈绿色。具黏性,卵径通常为1.4~1.8 mm。产卵环境要求在水草较多的水域中,卵产出后即黏附在水草上。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7]。
营养价值
鲶鱼(5张)
鲶鱼营养丰富,据测定,鲶鱼食用部分的每100克中,含有蛋白质14.4克,脂肪2.1克,水分64.1克,另外还含有糖类,钙、磷、铁等营养成分。鲶鱼的蛋白质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一种完全蛋白质,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鲶鱼的脂肪含量低,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滋补食品。鱼肉嫩、易消化,骨刺少,特别适合年老体弱者和幼儿食用[8]。
人工养殖
繁殖技术
为解决池塘和稻田养殖鲶鱼的苗种供应问题,人工繁殖鲶鱼、培育苗种技术已广泛展开[9]。
1、亲鱼的培育
人工繁殖前的1~2个月左右,水温达到10℃时,即收集个体在500克以上的种鱼进行雌雄分池培育,饲养密度为每666.7平方米水面600尾。投喂富含营养的动物性饵料,如鸡肠子、猪肺子、小杂鱼等。每日投喂2~3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7%~8%,以保证性腺发育营养要求。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每周冲水1~2次[9]。
2、亲鱼的选择
亲鱼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成熟度好。雌亲鱼体重一般要求在1~1.5千克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弹性,用手轻压有卵粒流出。雄性体重要求在0.5千克以上,轻压腹部,生殖孔有少量白色精液流出[9]。
鲶鱼的雌雄鉴别可从以下三点区分:一是外观生殖孔,红肿,呈不规则圆形应为雌性;较规整为雄性;二是看腹部,松软膨胀,轮廓明显为雌性,反之为雄性;三是看尾叉,尾叉深且叉口开到尾鳍基部为雄性,叉口浅,没开到尾鳍基部或无叉口为雌性。但要注意分清受伤分叉和生理分叉。雌雄性比为1:2~3[9]。
3、人工催产及孵化
当水温上升到18℃且较稳定时,就可以进行人工催产。催产方法采用两次注射法,时间间隔为10小时,注射部位在背鳍基部肌肉。催产药物为DOM(马来酸地欧酮)和LHRH-A2(促排卵2号),剂量为雌鱼5毫克DOM/千克体重+5微克LHRH-A2/千克体重,雄鱼剂量减半。两射注射药物及剂量相同。效应时间大约16小时左右[9]。
将注射药物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待产,产卵池面积为5~10平方米为好,水深0.5米左右。每平方米放亲鱼1组。产卵池中铺设用棕榈皮作成的鱼巢。鱼巢铺设的密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大些,以免产生过多的落地卵影响孵化率。亲鱼产卵后,迅速捕走亲鱼,让受精卵在原池孵化。孵化网箱网目为40目,幅宽1米,长2~3米,放卵密度为2万~3万粒/平方米。静水孵化,定期刷网箱,保持溶氧充足,保证胚胎发育正常。水温20℃,36小时破膜出苗。鱼苗孵出后3天内,须及时投喂轮虫、蛋黄。孵出6~7天后可投喂枝角类[9]。
鱼种培育
鲶鱼苗种培育,可选用水泥池培育、上池培育或网箱培育。土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以100~500平方米为宜。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尾。同一池放同批苗,以防个体差异互相吞食残杀[9]。
鱼苗培育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开口饵料。因此,鱼苗下塘前,首先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然后施有机肥(牛、马粪等)培肥水质,使浮游动物大量繁生、保证鱼苗下塘后就有丰富适口的饵料(如轮虫、枝角类等)。后期可投喂鱼粉和面粉调成的糊状饲料或微颗粒饵料。培育15~20天,体长3~5厘米,即可出塘入稻田养殖[9]。
稻田养殖
实践证明,鲶鱼食性广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当年夏花即可养成商品鱼,对实施稻田双千工程(每亩千斤稻,收入千元钱)意义重大[9]。
1、田间工程
稻田养殖鲶鱼、主要采用沟池式。即在进水口一端,挖一个占稻田总面积5%~10%的小池,坡比1:0.5~1:1,水深1~1.5米。小池于稻田交界处筑一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小埂。稻田内根据稻田面积大小设置环沟及中央沟,沟宽、沟深各60厘米。沟与小池相通。同时加高、加固田埂。整个田间工程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9]。
2、防逃设施
鲶鱼除能攀越坡形池埂和从进、排水口逃逸外,还能跳离水面逃跑,所以,田埂一定要加高。有条件的,还可用网或帘子作防逃设备。高度0.5米,网目0.5厘米以下,也可用塑料薄膜,设置方法同稻田养蟹[9]。
还有一种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四周田埂挖成二级坡降式,鲶鱼跳到第一级台阶上,由于没有水,不能继续上跳,只能下到水里。这种防逃方法效果好,操作简单,且费用低[9]。
3、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在外购夏花鲶鱼时,千万要注意质量。凡鱼苗体色黑、细长的为劣质鱼苗,其成活率很低,即使能成活也不爱增重;而体色黄、半透明、体宽的为优质鱼苗,放养后成活率高,吃食活跃,生长增重快。二龄鲶鱼种,规格控制在50克以下,避免性成熟影响生长[9]。
(2)放养时间:插秧完毕后即可放鱼种。先将鱼种投入鱼凼或小池中,秧苗返青及底肥药效消失后即可入稻田养殖[9]。
(3)放养数量及规格:放养数量应根据设计产量、鱼苗鱼种规格质量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综合确定。放养当年夏花鱼种,一般每公顷放600~900尾,每公顷可收获750~1500千克。放养50克以上的鲶鱼种,一般每公顷放3000~6000尾,每公顷可收获1200~2250千克[9]。
(4)放养时的注意事项:同一田块放养的鱼种一定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9]
投饲技术
鲶鱼主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早期可喂水蚤、水蚯蚓、煮熟的猪血等,也可用鱼粉、蚕蛹、菜籽饼等制成配合饲料。鱼种入池后,首先要进行驯化,给固定音响,在池中、沟边设几个投饵点,以后逐渐减少为1~2个投饵点。随着鲶鱼口径的增大,可用煮熟切碎的动物内脏(鸡肠子、猪肺子等)、小杂鱼、虾、泥鳅鱼等投喂。投喂量占鱼体重的8%~15%。日投喂2~3次。由于鲶鱼性凶猛,一旦出现饥饿状态,将互相残杀。因此,必须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一般投喂4千克动物性饵料可使鱼增重1千克,若设汁每666.7平方米稻田产60千克鲶鱼,则要备好240千克的饵料[9]。
随着高密度、规模化养殖鲶鱼技术的提高,一些地区开始试验投喂全价颗粒饲料养鲶鱼,这一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养殖鲶鱼解决了饲料源问题[9]。
日常管理
1、水的管理:由于喂养鲶鱼大都需要投喂动物性饲料,因此易引起水质变坏。虽然本地鲶鱼耐缺氧,在污水中仍能存活,但其生长速度显著减慢,严重时停止生长。所以,应尽量保持水质清新,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4~1/2,如能保持长期微流水效果会更好[9]。
2、防治鱼病:饲养期间每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一次,以预防鱼病。由于鲶鱼属无鳞鱼类,对各种药物较有鳞鱼更为敏感,持别是含敌百虫成分的灭虫药,生产实践中应慎用[9]。
捕捞收获
鲶鱼(4张)
水温降至10℃以下时,鲶鱼基本不摄食,即可捕捞上市。捕捞方法可采用钩钓、拉网、网刺等,但这些方法均不易捕干净,所以一般采用放干水后捕捉[9]。
钓鱼方法
鲶鱼怕光,爱藏洞穴。盛夏初秋,江河水温升高,鲶鱼避炎热,只能找阴凉处躲避;春、夏、秋晚上,鲶鱼爱到洞外游玩、觅食,白天又回到岩窝之中,有时候,水比较浑浊或者阴雨天,鲶鱼也偶尔会在白天出来活动。因此,如果主钓鲶鱼,应重点选择夜钓[10]。
1、钓饵
鲶鱼生性凶猛,属肉食性凶猛鱼类,因此鲶鱼钓饵需以活食为主。其中小蛙、蚯蚓、小鱼、小虾、小泥鳅是最好的钓饵。用小蛙的方法是从小蛙后背钩进去,到蛙的脑后,微露钩尖,并将蛙腿拴在钩把上即可。用大蚯蚓的方法是将钩尖从蚯蚓头部钩进去,到蚯蚓的大半截,留蚯蚓的尾部拖在钩尖上即可[10]。
2、钓具及钓法
因鲶鱼的个体一般较大,所以选用钓竿要以硬调为主,钓线宜选用粗线为好,鱼钩可选用长钩。垂钓鲶鱼在不同季节有不同钓法,但不论何季节,都应采用近钓、弱光钓和夜钓,尤以夜钓上钩率最高。时间以傍晚至子夜前最佳。鲶鱼怕光,且靠边游动,因此无论在河川、池塘,还是湖泊、水库垂钓,钓点都应选择在水面狭窄、光线暗淡、水流平衡、水浅区域和小鱼小虾活动多的地方。钓鲶鱼的鱼钩应当用长柄歪嘴钩,鱼线应选用0.3~0.6毫米规格,大浮标,重坠[10]。
3、注意事项
巨大的鲶鱼(6张)
不管什么季节,如果遇到五级以上的风,就不适宜钓鲶鱼。鲶鱼吃钩时看样子又凶又痴,实际上鲶鱼是敏感性强且刁钻的一种鱼类,它的一切动作都很灵活,如果~个沟塘里被渔网捞过,鲶鱼最少要过3~5天才敢吃钩。鲶鱼咬钩时很灵活,一定要掌握时机,即要等鲶鱼咬住钩回头跑时及时提竿,动作要稳、快、狠。鲶鱼性格凶猛,见饵后猛咬一口拖着就走,浮标的反应是先动几下随即没入水中(黑漂),黑漂2~3秒是提竿的最佳时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