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山青水远、生态资源丰富。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黔东南州围绕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和州内丰富的库区资源,州委、州政府将发展生态渔业作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和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融入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中统筹谋划发展,增加了生态湿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农民增收,生态渔业发展势头正猛。
2018年,黔东南州水产品产量完成4.63万吨,稻田养鱼规模达到122万亩(其中,稻鱼综合种养面积65万亩),稻田养鱼产量2.53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54.6%;冷水鱼养殖面积3.68万平方米,产量482吨。截至2019年5月底,黔东南州水产品产量完成1.78万吨,占全年任务4.75万吨的37.47%。
——绿色生态综合养殖模式带来“增收点”
每当有外地客人来到黔东南做客,主人家总会以原生态的田鱼款待宾客。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也少不了田鱼上桌。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市场与历史悠久的稻田生态养鱼模式相结合,为贫困群众脱贫带来了新的“增收点”。
“自家有鱼吃,还有鱼卖,等到稻谷成熟了,可以为家里带来双份丰收的喜悦。”家住榕江县朗洞镇卡寨村的龙见坤在县农业局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在自家稻田实施生态养鱼以来,家庭收入明显增加。
在凯里市下司镇的花桥村,更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也整村摘除了多年来戴在头上的“空壳帽”。
生态保护理念为黔东南州生态渔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生态渔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除了发展稻鱼养殖模式,黔东南州坚持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为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稻+N”种养模式,建立“稻鱼、稻鳅、稻鳖、稻虾、稻蟹、稻鱼鸭共生”等“稻+”生态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2018年,创建稻鱼鸭高产示范点11个,面积1172亩。经测产验收,水稻(香禾)平均亩产351公斤、田鱼30公斤、鸭产量41.6公斤,按市场平均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6388元。
——现代渔业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亮点”
自2018年,在辖区内水域养鱼全部去网箱化后,黔东南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中心,统筹发展与生态保护,积极谋划以渔治水,修复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着力发展让库区渔民、移民和贫困户广泛参与的库区大水面生态养殖,探索大中型水库去网箱化大水面渔业生态养殖经验和出路,推动库区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渔业仍保持了增长态势,全州水产品产量完成4.63万吨、同比增长2.55%,渔业产值实现12.04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了渔业产业的转型蜕变。
水质好引来大投资。在三穗县瓦寨鱼种场流水循环养殖基地建设养殖槽20条开展高效循环养殖,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丁桂、鲈、黄颡等鱼种,2018年养殖产量达500吨。随后不断加大投入,已建成水产品加工基地1个,拟扩建循环流水养鱼基地3个,打造集养殖、繁殖、加工、销售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流现代化鱼场。
各县市渔业养殖基地的成立,让村民们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发展”。
近年来,台江县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436名,并扩大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建设,坚持产业扶贫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该养殖基地养殖鲑鳟鱼、鲟鱼产量350吨,休闲渔业山庄收入毛利达90万元,实现贫困户户均分红1800元。目前,岑巩县凯本、羊桥200亩冷水鱼养殖基地已投产和在建中。
今后,黔东南州生态渔业将借助乡村旅游机遇,创立集水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提升挖掘休闲渔业潜力,让生态渔业产业成为黔东南州富民惠民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