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的马铃薯采挖接近尾声。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郭占福脸上。本报记者 孙海玲 摄
本报记者 孙海玲
沃野田畴起欢歌,稻花香里说丰年。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是我省马铃薯的采挖季节。眼下,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的百亩马铃薯采挖已接近尾声。
“这个马铃薯个头大,表皮红色,关键是丰产,亩产将近4000千克,老乡们种了半辈子,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大个的。”正在田间劳作的郭占福一边说着,一边扛起一袋已经打包好的马铃薯装上车。
郭占福是乐都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大户,是海东市乐都区合瑞顺洋芋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又是一个丰收年,郭占福的脸上全是笑。
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但马铃薯的收成却翻了几番。用郭占福的话说:“能有今天的好收成全靠省农科院的专家们给我们提供的好种子。”
郭占福说的“红皮”洋芋被称为“青薯9号”,这是我省农林科学院王舰研究员带领的马铃薯生物技术研发团队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因其产量高、品质优,抗旱抗病,适宜性广等优点,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高产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选育与应用”成果喜获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青薯9号”的第一育种人,王舰说:“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奖励,也是对全省科技界的奖励,更是全体致力于高原科技事业进步而不懈拼搏的科技同仁的共同荣誉。这也是新的责任的开始,马铃薯科研团队将继续把笔杆子扎进泥土里,不断研发新的成果,为支撑马铃薯产业、为致富农民再努力。”
播种
每年盛夏时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小寺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上,漫山遍野的马铃薯花开得灿烂。
“景阳镇小寺村、大寺村、苏家堡三个村均有我们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今年种了40.2公顷(1亩约为0.067公顷),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因为我们就指着这个致富呢!”大通县燕英合作社理事长陈有贵指着山坡上的马铃薯时眼睛里透着希望的光芒。
“这个红皮洋芋抗病能力强、高产、口感好。”陈有贵满脸喜悦:“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了4000千克,商品薯销往云南、内蒙古、贵州等地,剩下的小马铃薯用来加工粉条、洋芋粉等产品,如今,我们依靠马铃薯形成了种养殖、收割、加工产业链。”
在陈有贵看来,马铃薯长得好、品质好、收成好、卖得好都离不开一粒粒种子的功劳。
青海省大部分农业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理想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但由于当地群众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且品种单一老化、管理粗放,马铃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不明显。
“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什么品种的马铃薯适合高原气候?如何让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提高种子质量、避免马铃薯种质退化,降低成本,让种植的农民增产增收。”
一问一答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的研发团队开始在广袤的乡村田野间寻找答案。 想要培育高品质的马铃薯,育种是关键。1999年,该团队走上了致力于研究马铃薯育种之路。可是青海这么大,究竟哪里才是马铃薯育种的绝佳选地?对此,团队成员几乎跑遍了青海,他们把实验室搬到田间,把自己当成农民,在一次次失败中找经验,在一滴滴汗水中育新机,最后找到了距离西宁市70公里的湟源县寺寨乡,在海拔3080米的下寨村建立了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
这里是马铃薯育种的“天堂之地”“仙境之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里符合马铃薯种薯培育的四大条件。“高海拔、地势隔离、交通便利、有水源。”团队副研究员张艳萍介绍,种薯即马铃薯的种子,种子的培育对地势、环境、气候、水源等的要求非常严格,湟源基地四周环山,气候冷凉,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育种工作,挡不住他们对马铃薯研究的热情,而这一种就是21年。
自基地建设以来,汇聚了一批专业的科研人才,6个功能研究室和2个技术转化基地,在14个重点推广县进行马铃薯的科研、展示、推广和种植,全面形成了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为中心,覆盖全省的省、县、乡、村四级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为马铃薯种植区提供优质种薯,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在有效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2001年,省农科院根据我省浅山地区的特点及我省气候特点,培育出的抗旱、高产、优质、高效、全营养,菜用型、加工型兼备的杂交马铃薯新品种,2006年12月12日通过了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薯9号”。
研发和适应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彼时,看到大地丰收和生产规模化的“青薯9号”可能还需要数十年。但能清晰预见的是,马铃薯新品种已成为中国马铃薯市场稳步增长的主要一员。
发芽
“青薯9号”与国内目前种植面积最大品种“克新1号”比较,在丰产性、抗病性、广适性及品质方面均比“克新1号”突出。
“青薯9号”在七省区较当地主栽品种均表现增产,增产幅度在21.92%-101.94%之间。
“青薯9号”优异的抗逆性和抗病性,符合了减肥减药的农业绿色高产创建发展趋势……
科技,正在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青薯9号”2010年12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2012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主推马铃薯品种;2015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16年召开马铃薯“青薯9号”新品种使用权使用许可授权大会,来自14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2家单位获得了授权……
顺着“青薯9号”“红起来”的路线,我们发现,经过团队十多年的努力,这项科研成果已经逐步从实验室走进了田间。
研发和适应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团队在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育种到繁殖,从实验室到农田,从新品种的推广到如今“红遍”全国,“青薯9号”已在四川、云南、贵州、宁夏、甘肃等10多个省市得到授权经营,先后通过青海、宁夏、四川、云南等7省(区)审(认)定。
在推广模式上,我省利用“四级脱毒种薯生产体系”,保证“青薯9号”种薯的质量联盟科研单位、种薯生产、销售、加工企业,实行“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种共享、技术共享。
“青薯9号”种植区域广泛,在全国三个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大面积种植,实现单一品种种植区域的突破,是我省为数不多的能够走出省门并在全国“红”起来、叫得响的高原农作物。
正如团队成员所言,“青薯9号”产品培育试验成功并在地理环境相似的西部省份快速推广应用,一方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重视农民增收,大力扶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有关部门在农业科研体制、推广体制、生产体制、市场体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这是青海高原特色农产品“红”起来、热起来的关键。
“‘青薯9号’的育成和推广,实现了产量、广适性、抗病性的三大突破,引领了我国马铃薯高产育种的新方向,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据介绍,目前“青薯9号”在青海、甘肃、宁夏、山西、云南、四川等14个省区推广种植,累计推广288万公顷,2016-2018年,推广面积180万公顷,增加收益104.47亿元,实现产量和种植区域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是什么支撑了你们始终如一的科研热情?”
“我们的科研关乎成千上万老百姓手中的饭碗,我们是在为粮食安全和老百姓收入而奋斗。当农民竖起大拇指夸赞我们培育的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口感佳时,满足感便油然而生。”团队成员周云的回答话朴实而简单。
从实验室到大田种植,再到马铃薯繁育体系最终建成,经过多年努力,“青薯9号”实现了生产产业化。
结果
一个马铃薯有多重?
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大地上的贫困农民来说,曾经是一家老小赖以生存的重量,是一年到头洒在黄土地里汗水的重量,而今却承载着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马铃薯是我省主要优势特色作物,是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8%。因此,一个小小的马铃薯承载着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大任务”。
郭占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青薯9号”时还不太相信它的产量和品质,直到那一年丰收后,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下来。
“以前种的马铃薯一亩地最多收1000千克,种上‘青薯9号’后亩产能达到3000至4000千克,甚至更高,这样算来,一亩地农民的收入能增加几百块钱呢,现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特别高。”郭占福说。
算起来,今年已经是郭占福种“青薯9号”的第6个年头,从最初的0.6公顷到如今的30多公顷,郭占福的“青薯9号”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带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
“今年我们合作社流转了66公顷土地,33公顷用来倒茬,剩余的13公顷种植‘青薯9号’的商品薯,20公顷种植马铃薯原种。今年的商品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已经全部以订单形式分批销往江苏无锡的一家农产品企业。”郭占福说,自己的梦想是通过种马铃薯带红一片,致富一片。
“高产是‘青薯9号’的最大的特点之一。”该品种依托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跨越计划项目资金、省科技厅示范推广资金200多万元,2007至2008年进行试验田种植,每亩产量高达4548.4千克,创下了全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
今年,“青薯9号”还首次走进了高海拔地区。由省农林科学院承担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青南地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玉树州称多县、囊谦县,果洛州大武镇等地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试验、密度肥料试验等,建立示范基地合计28公顷。
“青薯9号”在青海南部高海拔高寒区域最高亩产达到3132千克……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了中期现场检查,通过实地测产,初步筛选出适宜在青南地区的抗病性好、产量高的品种3个,分别是青薯9号、青薯2号、乐薯1号,其中青薯9号表现最佳,最高亩产达3132千克。
然而,“青薯9号”的梦想远不止要留在青海,它还要在更辽阔的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如今的“青薯9号”不仅仅在我省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走出省门,成为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地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2016贵州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试种0.2公顷,亩产达5152.26千克;
2017云南寻甸县甸沙乡苏撒坡村试种0.27公顷,亩产达5058.12千克;
2017宁夏西吉县红耀乡小庄村试种0.37公顷,亩产达6246.98千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青薯9号”在多个省(区)地出现了高产纪录,一组组高产数据,一张张丰收笑脸正是对科研团队最好回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