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条芭蕉筋和一根鸡毛,黄国忠就找到了一窝胡蜂。因为家境贫寒,从9岁起,黄国忠就跟着父亲上山掏蜂,对于胡蜂,他了若指掌,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然而,黄国忠心里却一直有个遗憾,他没上过一天学。

黄国忠:家庭寒苦,一分钱没有上什么学吗,去那里买点什么东西要多少钱,连一二三四都晓不得。我说怎么都要去读两天书。

靠着掏胡蜂窝,卖蜂蛹,家里的生活渐渐宽松,直到16岁时,黄国忠才终于走进了课堂,做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黄国忠:有的笑我,乱讲我。

记者:讲你什么?

黄国忠:讲我那么大了还读什么书啊。

记者:小孩子笑你?

黄国忠:小孩子笑嘛。

财富险中求(上)

然而即便是这朝思暮想的课堂,也没能拴住黄国忠的心。

黄国忠:上学的时候仍然是研究蜂,别的一样都不想,上学就是上学半天,瞄蜂半天。

只上到二年级,黄国忠就退了学,一心进山,找蜂去了。1998年,黄国忠结了婚,成家立业,按说应该有个稳定的营生,但黄国忠却依然天天进山,沉迷于掏胡蜂窝。

妻子:我们这边种稻谷,栽秧,他爸叫他就栽田种稻谷,他不去种,不去种他就去瞄蜂,瞄蜂他爸就骂,在我们这边方言就说不像话。

一不种田,二不做工,黄国忠偏要去掏蜂窝。父辈们掏蜂窝是为了糊口,不得已才去冒险。黄国忠却要专门去做这么危险的事,这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天天就是瞄蜂打猎,天天就是逛。

村民:老人们就是说,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搞瞄蜂打猎。

外人怎么说,黄国忠都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打算。黄国忠听说在昆明等地胡蜂蜂蛹很受欢迎,卖价也很可观。

消费者:价格比这些都要贵。

记者:土蜂的价格是吗?

消费者:对。因为它季节性很强,然后隐蔽性很强,量很少,农民去挖那个土蜂也很危险,这么大的土蜂叮上一口的话,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危险。所以说它是比较稀罕一点。

经销商:现在是供不应求,大土蜂(蜂蛹)就是一百六七十元左右,葫芦蜂(马蜂蜂蛹)就是六七十元一斤。

记者:一斤?

经销商:对,一市斤,一单斤。

养殖户:如果过年的这段时间能搞出来的话两三百元(一斤)也有人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高了,就想吃一点高档的东西,这个蜂蛹百分之八十都是蛋白质,没有什么脂肪的,这个是个好东西。

财富险中求(上)

以前没有防蜂服,掏蜂窝取蜂蛹都是用火烧,这种毁灭性的做法导致胡蜂越来越少,有时进山两三天也找不到一窝。有人为了得到蜂蛹,铤而走险。

村民:跑到这棵树上去追,跑到那棵树上去追,危险得很,有时候两天才瞄得到一窝蜂。

黄国忠:就是一窝蜂摘下来有一点经济价值,怎么都要想办法爬上树把它拿掉。

黄国虎:树上踩滑了,包括树枝断了,跌下来,有些跌残废了,有些就是跌的死亡的都有过。

既危险,又难找,黄国忠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心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

记者:不用冒这个险了。

黄国忠: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如果你爬到树上,钱倒是能赚着,但是有生命危险,会掉下来是不是。

然而,黄国忠把这个想法一公布,马上引来一片嘲笑声。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在周边人的质疑声中,黄国忠一意孤行,为了繁育胡蜂,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原本还能温饱的家庭,被他拖累到举债度日的境地。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几年后,黄国忠硬是把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做成了,他不但繁育出了胡蜂,一年的养殖量达到近万窝,最多的一窝胡蜂能够卖出三万多元。

黄国忠是怎么做到的?请关注明天同一时间的节目,为您揭秘。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