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根绳子和一根长竹竿,一个简易的梯子就搭好了。
面对这一窝野生的胡蜂,黄国忠丝毫不敢大意,他穿好防蜂服,为了方便爬树,只露出双脚。
靠着腰间的这根绳索作为保险,黄国忠熟练地向上攀爬。
而随着越爬越高,危险也就步步逼近。
在距离胡蜂蜂窝五米左右的地方,黄国忠停了下来,他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靴子防止被胡蜂叮咬。
胡蜂将巢做在树的最顶端,末梢的树叉根本支撑不起黄国忠的重量,他只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想把做了蜂窝的树杈锯断。但他一锯,树干就开始剧烈地晃动。而这一晃动,就坏了事儿。
一瞬间无数胡蜂倾巢而出,在黄国忠身边盘旋、不断攻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底下的人都屏息注视,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而黄国忠却显得很从容,依然不紧不慢地操作着。
黄国忠:慢慢地来。
大家紧张地等待着,5分钟后,黄国忠解下腰间的绳索,把树杈上的马蜂窝缓缓放了下来。
黄国忠的弟弟和助手也赶紧过来接应。
黄国忠:拿一个口袋来。
成年马蜂凶残至极,但胡蜂幼虫和蜂蛹却是上好的食材。见到新鲜掏回来的蜂蛹,家里的小孩儿们也迫不及待地揪出来就吃,解馋。
胡蜂蜂蛹里百分之八十是蛋白质,是一种天然的高档食材。煎烤烹炸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味。在黄国忠小的时候,一斤胡蜂蜂蛹就顶得上三四斤猪肉的价格。父亲就是靠着冒险掏蜂窝,卖蜂蛹来补贴家用。
但这莽莽深山,怎么追踪一只小小的胡蜂,找到它的巢穴呢?黄国忠先到一棵芭蕉树,他要给记者一展身手。
记者:就要找这个?有了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对,从小我们就必须用这个,找蜂的工具。
记者:找蜂的工具?
黄国忠:对,它在一公里两公里以外,我们都能追到它。就靠这个筋芭蕉和这个鸡毛就可以找到它了。
记者:这么神奇。
黄国忠:这是我们的强项。
记者:这个在你们这到处都是,随处都有,很好找。
用这当地随处可见的芭蕉,怎么能捉到胡蜂,找到蜂窝呢?黄国忠从芭蕉叶子里劈出一根细细的筋。搓成一个小小的绳扣。
记者:像纺线一样,这也是个细致的活。
紧接着,黄国忠又拿出了捉胡蜂的另一个秘密武器:白鸡毛。
他把白鸡毛系在绳扣上,做成了一个鸡毛吊坠。
黄国忠:成功。
记者:成功了,有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有这个就没有问题。
带着这轻飘飘的鸡毛吊坠,黄国忠出发去找胡蜂了。
黄国忠首先为胡蜂准备了大餐。
记者:现在这棍上有两只苍蝇。
黄国忠:两只苍蝇。
胡蜂最喜欢捕食苍蝇、蝗虫等。在这昆虫几乎绝迹的寒冬,几只苍蝇对于胡蜂是难以抵抗的诱惑。胡蜂的嗅觉特别发达,能闻到几公里外食物的味道。很快,目标出现了。
面对难得的食物,胡蜂吃得特别投入,而就在这时,黄国忠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鸡毛吊坠。
记者:套上了,套上了是吗?它一点也没有反抗。
黄国忠:趁它没有感觉的时候就把它(套住了)。
记者:吃得太投入了是吗?
黄国忠:是的。
轻巧地一套,再一捻,在胡蜂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白色鸡毛吊坠就已经固定在了它的蜂腰上。
这些吃食的是工蜂,填饱肚子后他们还要将食物带回蜂窝,而这时,这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工蜂就成了通往蜂窝的引路者。
胡蜂在前面飞,黄国忠在后面追。
记者:还在飞。
黄国忠:还在飞,飞到树尖了。
记者:飞到树尖上了,那如果飞到视线范围以外再怎么找呢?人能跑得过来吗?
黄国忠:不需要跑过来,它会回来这边,你只要在这边引着(胡蜂)了,它一天都会来这里抬(食物),一天到晚都来这里抬,一下又回来了,一下又回来了。
记者:它老是走往返路。
在采食过程中,工蜂会沿原路不断地往返,直到把所有食物都搬回蜂巢,在胡蜂往返的途中,黄国忠一步步追踪,直到找到它的老巢。
追踪带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黄国忠来到一个村庄。
在这片菜地的角落有一堆秸秆,底下有许多胡蜂进进出出。黄国忠带着记者锁定了这个胡蜂频繁进出的洞口。过了一会,那只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果然出现了。
确定了位置,下一步就是取胡蜂蜂巢了,黄国忠要记者一定要穿上防蜂服。
记者:必须得穿这个吗?
黄国忠:必须穿,不然会要命。
记者:能看清楚吗?
摄影记者:没问题,看得很清楚。
黄国忠: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这是野蜂很危险的,你们要慢点。
穿好防蜂服后,黄国忠带记者开始取蜂巢。去掉了秸秆杂物和地表的土,底下果然藏着一个蜂窝。
记者:这是一种野生的小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