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狍子忽然在网上火了起来。一开始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经编辑提醒才知原来这得益于《爸爸去哪儿》(我比较out,表示没看过),“狍子君”由于其呆萌的外表和“傻乎乎”的性格而走红网络,并被命名为新一代神兽“雪泥马”。
这的确让我出乎意料。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狍子和麂子是中国最悲催的鹿科动物之二,这两种鹿科动物一南一北,各自是南北方被端上餐桌最多的兽类野味。其中狍子的悲催程度可能还要略高于黄麂,因为很多人尚且知道麂子是一种长得像鹿或者羊的动物,而狍子究竟长啥样竟然没多少人知道——我做过一次简短的采访,当时我问我老婆:“你知道狍子长啥样么?”她想了想说:“是不是和獾子差不多?”
狍子在夏天的模样,和题图中的狍子相比,它看起来苗条一些,因为它春末脱了一些毛。视频由作者提供。
这也难怪,很多人其实没见过狍子,而“狍子”这个名字也很难让人联想起它其实是一种鹿。是的,狍子学名叫西伯利亚狍,英文叫做Siberian Roe Deer,其实我们也许应该叫它“狍鹿”,这样可能会更加让人明白一些。事实上狍子在鹿的家族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鹿科可分为3个亚科,分别为狍亚科、鹿亚科和獐亚科。狍子非常古老,在进化中属于比较早就成形的那种,在狍亚科家族中还有驼鹿和驯鹿这样的巨无霸级大鹿,它们与狍子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这些北方的鹿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适应了古北界的地貌与气候,其中驯鹿和驼鹿穿越欧亚大陆,通过白令陆桥进入了北美洲,并在那里形成了庞大的种群。
傻狍子?
“狍子的萌点:1.狍子受惊以后尾巴的白毛会炸开,变成白屁股,然后思考要不要逃。2.会在马路中间,借着车灯跑在车的前头,根本不知道会被撞死,只知道借着亮光好赶路。3.被猎人追赶了会把头埋到雪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狍子的行为方式戳中不少网友的心,大家纷纷表示被“萌哭了”。这是网上关于狍子“萌点”的解释,傻狍子傻狍子,这是东北那嘎达传出来的说法,那么,狍子真的是个二货吗?
狍子其实一点也不“傻”,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悍,我早已习惯了在山地环境中看到狍子的踪迹,但当我在内蒙古的草原沙地上看到一只狍子时,还是着实吃了一惊——当地的黄羊和狼早已被消灭干净,但狍子居然活了下来。狍子分布范围很广,这本身就说明它没有那么傻——能那么多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食物、乃至不同的天敌,哪里傻了啊?
狍子尾巴内侧是白色,受惊后会翘起(炸开),看上去成为白屁股。这其实是很多种鹿科和牛科(羚羊类)的共同特征。白屁股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现在还不十分清楚,至少这能在信号传递上起到几种功能:1.警示和迷惑作用。这在羚羊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里看到,成群活动的瞪羚在遭受到猎豹或者豹攻击的时候,会跳跃着四散逃开,这时它们都会翘起尾巴露出白屁股,一种解释说这有利于迷惑敌人的视线,使其眼花缭乱不知道追谁好。狍子虽然很少集成大群,但也常以小群体为单位活动,因此白屁股可能会起到同样的作用。2.视觉引导作用。我在观察小麂的时候,发现雌性小麂在带着幼崽的时候,经常会翘起尾巴,让幼崽跟着自己。小麂的尾巴内侧也是大块的白色,翘起时非常明显。在森林环境中视野不佳,这样的视觉信号就像一个信号灯一样明显。其实这种行为在更多的物种里存在,大家还记得小兔子排队跟着妈妈翘起的白尾巴走路的故事吗?
总之,炸尾巴不是狍子吓傻了,而是受到威胁后的一种自然反应。狍子有时候不跑是因为它还没有确认威胁是什么,一旦确认了它会立刻逃跑。有一次我在北京的百花山上遇到了一个狍子,当时风很大,那只漂亮的公狍子只顾在林子里低头吃草,完全没有发现我们三个人正在靠近;而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已经很近,估计距离也就50米以内,于是我们停下脚步,慢慢坐下,静静欣赏。狍子边吃边走,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直到被一声快门声所惊动。它抬头看着我们这边,由于我们都没有动,因此它犹豫着(野生动物对声音和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歪着头看,又走近几步;几秒后它看清了我们,于是“嗷”地叫了一声,然后闪电般地逃走了。
还有一种情况,它不跑可能是为了护仔。2013年夏天我们在山西野外作业的时候,先是路遇了一只小狍子,随后又在不远处看到一只母狍子远远地看着我们,并不逃跑。于是我们明白了:它急着过来找它的孩子,并在用自己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后来它远远地绕过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而我们也赶紧走开,避免继续打扰它们母子。
一只跟在妈妈后面的小狍子。图片由作者提供。
至于第二点,也就是狍子会顺着灯光跑,不知道会被撞死——这其实不是狍子傻,只能说动物们的进化赶不上人类科技发展速度快。动物们很难理解汽车这种东西,在夜间,动物们往往只能看到灯光而无法看清汽车的轮廓。在进化中大多数动物都懂得了人类的可怕,但汽车和灯光是怎么回事,却还有很多动物搞不明白。我们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在非洲夜间观察动物,可以直接拿着聚光灯照着,动物们并不会惊慌失措地逃跑,因为它们可能还没学会把灯光和人类联系起来。在中国,每年被路杀的动物不计其数,从蛇、青蛙到獾子、豹猫、果子狸、野兔……涵盖了各种被认为傻或者不傻的各种动物,其中狍子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一个新闻报道说每年美国会发生150万起鹿车相撞的事故,而每年被车撞死的鹿(多为白尾鹿)超过10万头。当然这和美国的鹿比较多有关,但美国有句话:like a deer in the headlight,意思是鹿会傻乎乎的在车灯照射下呆住,这和中国的狍子如出一辙,所以,就算是笨蛋,狍子也不是鹿科家族里唯一的笨蛋。
再来说说第三点:被追逐时会把头埋进雪里,以为不会被发现。这不是狍子傻,是猎人太残忍,已经把狍子追得快累死了。可能我这么说很多人不理解,人能把狍子累死?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来说狍子确实不如人类聪明(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有几个动物比人类聪明呢?)。我知道河北一些地方猎人如何在冬季追逐狍子:他们几个人天一亮就上山,找到狍子后就一直跟着足迹包抄着追,由于冬季的积雪,追踪变得非常容易。而也是由于积雪,狍子跑动的时候很是费力。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也需要说一说:狍子在冬季往往在山的阳坡休息,但受到惊扰后就会跑到山的阴坡躲藏;而北方山地通常是阴坡森林繁茂、阳坡相对荒芜,这是因为北方较干旱,阳坡日晒时间长所以比较干燥,大型乔木很难成长,而阴坡相对湿润,所以高大的树木往往生于阴坡,阴坡也更多地成为动物的庇护所。
但这样一来,狍子的逃窜就变得非常困难,一是阴坡雪厚;二是阴坡植物繁茂,林下非常难走,狍子跑起来也很费力。这时候猎人利用了狍子的另一个弱点:进食。有蹄类动物需要非常频繁的进食,才能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体力,因为它们吃的是草;猎人只要保持跟踪追逐,狍子就无法进食,只能一直逃跑,一天下来基本就会体力透支,而此时猎人却可以补充随身携带的食物。这并不是狍子可以应付得了的情况:通常狍子的天敌主要是豹、猞猁、虎等大中型猫科动物,这些天敌的捕猎是短时间的,一击不成便会放弃,狍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恢复;但人类的这种追逐往往使得狍子筋疲力尽,最后一下子倒在雪地里动弹不得——不是它傻,是人类太残酷。
在东北还有一种情况:冬季大雪后,猎人可以轻易地在林子里“拣”到狍子。这也不是因为狍子太傻,而是恶劣天气导致的灾难:狍子找不到食物,其体型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深雪,因此很快就会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体型更大的梅花鹿、马鹿过得会比狍子轻松一些。河北小五台山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经告诉我,冬季如果发生雪灾,对狍子的影响非常大,前些年有一次冬季下了罕见的大雪,那年大量狍子被冻饿而死,此后两三年间山里狍子的数量锐减,几乎很难看到,直到数年后才慢慢恢复。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傻狍子的说法,比如它吓跑后会回来看看发生了什么然后被抓住之类。其实这些“傻”的背后都代表着狍子的一些生态特征。就拿走回头路这一条来说吧,狍子在山里会有一些固定活动的场所,一段时间内它会在很小的一个区域活动,这里面有觅食的场所、也有休息的场所。因此当它一般受到惊扰时,并不会逃得很远,躲避到它认为安全的时候,它就会再次出来活动——通常都是进食。而人们往往看到它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这种进食场所,因此它很快还会回来——于是落入猎人的罗网。
一只狍子在林中留下自己的气味。视频由作者提供。
每年被非法猎杀的狍子非常多,它是从东北到华北地区被猎杀最多的中型兽类之一(之二是野猪)。在这些地区的山上你如果看到高度在60-100厘米左右的粗钢丝套子,那就多半是针对狍子的。狍子肉价格持续走高,而很多卖狍子肉的餐馆在被盘问时往往会说是人工养殖的——其实哪有那么多人工养殖的狍子,绝大多数狍子肉的来源都是野外捕捉,这也导致这种动物在很多传统栖息地都已经销声匿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话用在狍子身上非常合适;在一次郊游中管住自己的嘴,可能就会挽救当地的一只狍子。
聪明狍子?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为狍子捏一把汗了:这么艰难的生存环境,狍子怎么还没有灭绝?那么就要说说狍子的“聪明”之处了。
狍子在欧亚大陆的分布,深色为传统分布区域,浅色为引进地区。图片来源:lhnet.org/siberian-roe-deer/
先来看看狍子的分布:
与狍亚科另外两个成员:驼鹿与驯鹿不同,狍子并没有作出跨洲分布之举。它们选择了另一种路线:向南发展。如今狍子是欧亚大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中型鹿;得益于对山地环境的适应,它们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生存适应性。在中国,狍子广布于中部、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中国多山,狍子一路沿着山地繁衍生息,从东三省开始,沿着大小兴安岭它们一路向南,从北京的燕山进入太行,穿过河北和山西,到达中部的秦岭-大巴山系,随后在横断山系进入了毛冠鹿、水鹿等南方鹿种的范围,最后它们从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到达缅甸北部——这也是狍子分布的最南端了。而在北部它们的分布更为广泛,它们沿着乌拉尔山脉跨越西伯利亚、蒙古和朝鲜,并在新疆地区进入中国,分布于北疆区域。但狍子并没有登上青藏高原,它们仅仅到达了高原的边缘,在若尔盖草原山地海拔约3000-4000米的地带还能看到狍子的踪迹,四川梅花鹿也分布在相同的地区,然而继续往西,就是马鹿、白唇鹿的天堂了。
可以看到,狍子这种典型的北方生物,居然一直往南进入了热带的地界(虽然待的地方都比较高,避开了雨林环境)。对比其他鹿科动物,虽然马鹿、梅花鹿的分布跨越也很大,但却远不如狍子的数量多。这一方面说明马鹿和梅花鹿被人类打得更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狍子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更高一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活下来并且数量多的,总有它的道理。
再来看看别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一种动物要想活得好,多生是个重要的条件,比如老鼠在这方面就很牛。但是鹿科通常在这方面很不牛,大多数鹿科动物一胎只生一个(当然这不是计划生育,年龄适宜的雌鹿每1-2年都能生一胎),而这一个幼崽出生后也很危险,因为在进化过程中鹿科碰到了一个死对头,那就是猫科,几乎所有的中大型猫科动物都喜欢吃各种鹿。但狍子不是,狍子一胎往往生俩——鉴于豹特别喜欢吃狍子,因此这一条很重要。更牛的是,狍子在繁殖上还有一招:延迟着床4-5个月。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狍子小伙儿和姑娘XXOO完了以后,姑娘可以让受精卵先待着,不与子宫壁结合,也就是先不发育,等到合适的时候再说。这个合适的时候主要看气候:狍子发情交配多在8-9月,如果冬季太冷,小狍子出生就得往后拖——母狍能够控制这个时间,确保小狍子在6月出生,这个时候正是山区已经开始暖和起来,草长莺飞食物丰沛,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让小狍子长大以面对寒冷的冬季。
野外拍到的狍子妈妈带着两只小狍子。视频由作者提供。
其实,关于狍子的故事还很多。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夏季毛色火红非常漂亮的鹿,其实可能就生活在自己身边不远处的深山里。关注狍子吧,不要只因为它的“萌傻”,它是食物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上可养活顶级物种豺狼虎豹,下可辐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没有了狍子的北方森林,那还完整吗?
更多关于狍子的视频,请看:,视频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