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杨军 张建宏)一个月前,保山市昌宁县勐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门口熙熙攘攘,大家脸上都笑意盈盈。这是蚕农夏茧交售结束,来报早秋蚕养殖数量和准备养蚕物资。
“这批夏蚕,我家养了2张,卖了4128元钱,随着雨季到来,桑叶将发得更好,今年养‘虫’收入将在2万元以上。”长山村火皮地下村民小组村民熊世成兴奋地说。
采摘桑叶
作为保山市苗族人口聚集最多的行政村,长山村长期以来较为封闭。曾几何时,村里没有任何一点钢筋混凝土家园,农户家厨房内未洗的锅碗瓢盆、走廊上刚收的小个头包谷棒子和栓在家园外果树上的猪令许多外来人印象深刻。
发展什么产业,如何进行帮扶,群众是否适应新的劳作方式等等都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区域内气候、土地等资源情况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将投入较少、扶持较大、产出较快、效益明显的种植桑树作为主打产业,将习惯性的养殖业、劳动强度较弱的养蚕作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有力抓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2015年初,市级、县级的第一个蚕桑高产示范园区建设落户长山村,覆盖了芒泥山、浪坝寨两个汉族村民小组和大平掌、鱼塘两个苗族村民小组。
而第一座标准化地蚕养殖大棚落户于长山村鱼塘村民小组的苗族群众王兴顺户。在镇村干部和技术员的指导下,王兴顺家4亩蚕桑当年就实现收入7800余元,比种植传统玉米收入翻番。
类似王兴顺户的事例举不胜举,受益的群众都亲切地把蚕称之为“虫”。从2015年底开始,长山的群众把“小虫”挂在了嘴边,“‘养虫’是好产业”也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从无到有,从有到成,长山村的蚕桑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桑蚕
2015年底,勐统镇党委政府在产业扶贫上主动而为。在集中规划上,坚持“严控零星分散、适度规模连片”的原则,抓好桑园种植地块的规划,以一定连片规模的农田作为主要种桑基地,标准化种植,科学管理。在发展效益上,引导农户对土地进行规范、有序流转,通过转包、承租等方式有偿转让给懂技术、善管理的养蚕能手,进一步提高种桑养蚕的效益。在科学管理上,规划做好桑园和其它农作物的隔离,避免其他作物在施肥、喷药过程中造成污染。
同时,制定每年种桑养蚕工作计划,要求把桑园地块落实到户,并逐组逐户登记造册,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大面积推广建盖地蚕大棚养殖,在新植桑园、冬季桑园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套种、养蚕等环节在各村民小组分别召开现场动员、培训会,让贫困群众掌握好各项产业发展技术。
仅四年,长山村全村桑园面积达到3830亩,实现产值353.6万元,成为全县养蚕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第一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蚕118户,实现产值118.15万元,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据悉,截至目前长山村蚕桑面积已达5800亩,进入丰产期后,群众收入将在2000万元以上。“小虫”引发的致富热潮正在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