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 促进内涵发展

——申请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原名曲江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89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马鞍山北麓,环境幽雅,四季如春。学校占地总面积达56541m2 。其中,建筑面积34200m2,建有教学楼、科学楼和综合楼各一栋,学生宿舍楼三栋,标准篮球场5个,标准400M运动场1个,近1000 m2的学生室内体育场馆1个。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先进,配套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教学班45个,学生近2500名。在职教职工168人,专任教师143人,其中25人获高级职称,95人获中级职称。本科学历130人,学历合格率达90.1%。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是国家高考定点考场、广东省传统项目(足球)学校、韶关市绿色学校、韶关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韶关市园林单位,1999年12月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2007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第二部分 做法和成效

一、明确办学目标,树立先进理念

为了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根据生源相对较弱的状况,学校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办学理念。“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要让每位学生找到自我,重拾自信,树立“我是人才,我要成才”的人生观。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要让每位学生明确三点:一是“我是什么才”,即认识自我,找到优势智能领域等;二是“我成什么才”,即追求超我,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三是“我如何成才”,即完善自我,为了成才而不懈努力。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激扬志气,挖掘潜能”最终达到“人人发展,个个成才”的目标。

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管理理念,秉承“文明自励,勤勉创新”的校训,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朴实。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勇于实践,自主创新,把学校打造成为韶关市闻名的特色学校。

为树立学校品牌,我校确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合作探究。

因材施教: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都无不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生源基础较弱的实际,为落实学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办学理念,我校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具体措施有: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特点,结合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美术、摄影、写作等方面能力;结合生源特点,培养体育、美术特长生;要求集体备课,备教材、教法,更备学生,引导学生完善个人品质。

合作探究: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创新提问,激发探索合作欲望;利用“学习金字塔”图示,指导小组探究、讨论、沟通与交流,培养创新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效率;“少讲多学”;坚持放手,引导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学习。

因材施教和合作探究两者不可分割,辩证统一。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出发点,合作探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践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在“更新理念、科学安排、制度保障、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多年实践,我校课改方向明确,步伐稳妥,行为规范,效果明显,教学特色逐渐形成,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加强课程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为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由张庚荣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新课程以及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课程培训,培训内容从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到学科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均有涉及。同时,分期分批派出450多人次外出学习经验,多次聘请各级专家来学校讲学,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新课程。

通过多次召开家长会和学生会,邀请专家、领导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方式,向家长和学生深入宣传新课程改革,让家长、师生均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全体教师以生为本,在导学案中突出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和批改作业时注重点拨和师生交流,评价反馈时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因而,全体教师在三年之内全部学习、熟悉、掌握了新课程。

(二)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常规的落实。落实了教学常规,就能夯实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直以来,我校严格执行《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做好常规教学的“六坚持”:坚持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活动、备练习的“五备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模式;坚持教后有后记、有反思;坚持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坚持目标评价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坚持“常规落实细节、创新要求实效”。始终把常规教学落实作为基本工作来抓,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为了落实教学常规,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学校重新制定了《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绩效考核办法》、《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新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岗位职责》等制度。其中,《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对教学计划、导学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教学总结与反思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同时,认真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学分认定办法》和《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学籍管理制度》,实现了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的有机结合,并且做到了电子化管理。学生的学业成绩表、学分认定表和学籍登记表,设计规范、程序严格、逐年登记、管理到位,有力地配合了新课程的扎实推行。

我校教师长期以来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模式的重建问题。使课堂由单一地面向科学世界回归到面向生活社会;上课方式由单一的“授受”转向引导师生互动、探究合作。

(三)构建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要。

为有力地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稳妥推进新课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立足校本,对课程进行了具体规划、实施、评价、调整,确立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和阶段目标,积极构建三级课程相结合、学科与综合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类课程相结合、高考科目与非高考科目课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并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和质量监控,实现了课程实施过程的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管理。

1.开齐开足三级课程。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的精神,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校开始施行新课程改革。先后制定并逐步完善了《课程设置方案》、《学分分配方案》、《选修指导方案》与《校本课程计划》。七年多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在吸取外校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开齐开足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保证了非高考科目的开设,保障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2.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在高质量地实施必修课的同时,我校重视蕴藏于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中的隐性课程的建设,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适应性地开设选修课,个性化地创设校本课程。除开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传记选读》、《几何证明选讲》、《坐标学与参数方程》、《有机化学基础》、《现代生物科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美术绘画》和《音乐歌唱》等32门选修课程外,还编印了《曲江一中初高中数学衔接》、《写作导练》、《古诗鉴赏》、《乡土文化》、《永恒的记忆》、《曲江一中初高中英语衔接》、《韶关旅游》、《韶关旅游地理》、《曲江乡土》、《趣味哲学》、《生活化学》、《高中化学课外读本》、《计算机入门基础》、《PASCAL程序设计》、《生物探秘》、《艾滋病的预防》、《物理学史》、《生活与物理》、《高一高二物理竞赛辅导题》、《曲江采茶剧》、《南华禅宗文化》等20多本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基本覆盖了所有学科。另组建了“海韵文学社”、“动漫社”、“书法社”、“棋社”、“摄影社”、“雨露爱心社”、“阳光驿站”、“发明创作社”、“青鸟读书社”、“环保社”、“志愿者服务队”等11个学生社团和多个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广泛开设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为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一直强调 “教”、“学”互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学生的服务者”,坚持课堂教学注重基础性、整体性、差异性、自主性、动态性、情感性,强调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法预设和学法指导、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中必须遵从“因材施教、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有效地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适应新课程和新理念的新型动态课堂教学模式。从2008年,开始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江苏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我校确立了“1•3•6”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广。

“1”是指一份以教材为基础适合本校学生的导学案,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交流讨论,师生反馈质疑的学习指导文本。其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本班班情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导学案要求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在难度、内容和形式方面,导学案设计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级”,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 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会贯通;C级为“应用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把知识、经验与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相联系。

“3”是指课堂的“三”维呈现方式。包括:(1)教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三”大部分; (2)学习金字塔中最有效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会同学;(3)“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与整合)、过程与方法(应用与反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与升华)。

“6”是指课堂导学展现教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三大部分的六个环节,即“重申目标”、“小组合作”、“展示提升”、“精讲点拨”、“小结巩固”、“作业检测”。

为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采取四大措施:

第一,完善备课制度,推行集体备课。

制定并逐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形成了“备、说、磨、改、授”的五步备课模式。1、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五备”:备三维目标、备学生学情、备教材处理、备活动设计、备分层练习。2、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安排固定的交流和研讨时间,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3、每周集体备课有计划、有时间、有地点、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研讨有效的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对备课内容进行精心的打磨和修改。4、再由教师根据学情发挥个体特长,备好自己的课,确保集体备课实时实效地正常开展。

第二,强化常规教学,定期检查教案。

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教案检查,普查与抽查相结合,既针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案规范性进行检查,更对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需要整改的少数教师进行目的性检查,指导、帮助老师进行整改。如今,全校教师均能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按课时编写符合要求的教案(导学案),做到每课一案,教案完备率达100%。

第三,实行“推门”听课,反馈教学效果。

主张“推门”听课,实行“行政包班听课制”,鼓励教师互相听课、随堂听课。各年级成立由本年级行政挂帅的听课评课小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门听课,重点帮扶年轻教师及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使这部分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将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举行教学比武,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多媒体优质课”大赛、“新课程优质示范课”大赛、“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优质示范课大赛等,发现教学能手,选拔教学骨干,并树立了一批教学模范。

新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进一步转变,使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互动化,促使课堂教学逐步向过程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断拓展,主动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五)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

扩大年级教学管理权,实行“年级教学管理双轨制”。即在教学大循环中,相对固定教师队伍,每个年级配备由一名副校长、一名下年级行政和一名级长组成的年级管理小组和专门负责安排学科教学的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对年级教学进行包干。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又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既利于教师成长,也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优化组合和全面深入。我校从2008年一2011年均全面超额完成高考任务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管理制度的效能。

创新管理模式。我校以“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观念,加强各方面情感沟通,形成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学习、工作氛围,高质、高效促进学校发展。

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教学最新动态。我校行政班子成员坚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好自己一门课,带好学科一条线,蹲好年级一个点;重视并带头开展教改和教学科研,经常参加各科组的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有关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论文和文章;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了解各领域课程功能,熟悉各科目课程目标和各模块教学安排;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政策,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评估、调整改进。如我校四位校级领导中,校长张庚荣同志的教学论文和教学管理文章经常发表在教学杂志和报刊上;副校长赖福明同志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副校长李永琪和黄明宇同志常年累月、废寝忘食地坚守在学校教育阵地上。

(六)创新评价机制,推动课改进程。

打破过去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全面系统评价学生。根据新课程综合评价指标和《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校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制定了《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学生评价制度》与《学生成长记录表》,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分认定、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出全面而系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构建 “目标向导—全程管理—发展评价”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新课程的全面发展。

多角度多形式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制定了《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教学评价制度》,对评价的范围、内容、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从教学业绩、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状况评价等多种角度,采用学情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多种评价形式对学校教师作出较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同时,通过评价,让教师了解学情,反思教学,使教学能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评价,我校每年均要评出“我最喜爱的老师”、“年度优秀教师”多名,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七)完善设备设施,保障课程开设。

我校地处粤北山区,一直以来经济困难。然而,我校仍自筹资金近400多万元,用来改善校园环境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同时,在每学年预算时,计划用于图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维修的经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0%,以保障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目前,我校建有美术室3间(总面积约800 m2),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通用技术室、英语听力室、劳动技术专用室各2间,生物实验室、探究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室和师生阅览室(约670 m2)各1间。各专用室和场馆制度严格完整详细,各实验室设备设施齐备先进,保证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到100%。

学校运动场区面积达1万m2,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独立的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以及近400 m2的室内乒乓球室和近1000 m2的学生室内运动室兼健身室。所有体育活动场所每天下午课后全面开放,有力保障了学生锻炼时间,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强化师德建设,打造优秀团队

为贯彻落实学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学校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和水平能否提高,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二是是否合理确定教学保障工作建设目标,实现教学保障的硬件与软件、结构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我校在不断加强校舍设施、教学设备、办学规模等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队伍的教风学风、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制定了《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德育工作制度》和《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德育实施意见》,并通过校本培训,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争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 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投入爱的情感、表现爱的行为、讲究爱的艺术,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具体做法是:一是在师德活动中体验探究。积极开展以“责任与爱”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举办师德演讲、师德征文、“先进教职工”评比等活动。二是在教学岗位上践行师德规范。倡导“德育无小事,事事都关已”,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贯穿教学工作全过程。三是组织家长与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和评教活动,将教师的行为置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使广大教师不断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我校已二次被市和区评为“师德群体创优”先进单位,教师师德水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我校政教主任何万里同志被评为2011年曲江区教育系统“十大感动人物”之一,他的师德风范为曲江区教师队伍树立了典范。

四、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校着力于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营造培训氛围,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需要自由的积极的有目标有方向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指导下,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制度。比如,每周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备课组成员相互听课不少于20节,行政听课不少于80节,每月进行新课程理论业务学习,每课必写教学后记,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科组教学公开课和评议课,每学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参加业务考试等。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制度去促使教师能更关注新课程,用更多时间去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研究他人、他校的经验。

同时,我校亦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关怀教师的工作环境、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让教师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有归宿感。

(二)精选培训内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我校对教师的培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实践的过程。结合我校推行“1•3•6”教学模式的要求,精选培训内容,比如:举行了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经验和“如何设计导学案”等培训。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将培训学习的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分析研究、共同执教,撰写教学反思,使他们在教学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三)创新培训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