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

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通过创新探索“村庄停车场”建设,不但方便了村民停车,更使得停车秩序更加规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所谓“村庄式停车场”,是利用农村地区“村前屋后”剩余空地、“边角料”地块,或通过“腾笼换鸟”等途径,开辟新的公共停车场,极大地缓解村民“乱停车、停车难”问题。“村庄式停车场”这一模式,既是创新之举,又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民用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加上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推进,不少外地车辆不断涌入,让有限的停车资源更加吃紧,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

作为基层工作者,笔者认为,推进“村庄式停车场”建设,前期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确保实现“空间资源有效利用”和“不影响村民正常出行”两大目标。

一方面,部分村庄因“缺少规划、无序建设”,造成村道路幅较小、富余闲置空地稀缺等问题,必须要在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停车配套设施布局;另一方面,要通过车辆智能化调度、将“文明停车”纳入信用体系等方式,优先保障村民停车权益,对外来社会车辆实行分时段收费措施。比如,在停车场出入口设置自动抬杆和泊车位实时数据“诱导系统”,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有效提高车位周转率。

不仅如此,解决农村地区停车问题,还可以探索建设村道单向“智能潮汐停车位”、立体式停车设施,以及规划“地下空间”停车场等。总之,农村停车难题考验着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多管齐下开展“数字赋能”,切实保障资源要素合理供给,增强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