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委改革办组织向全省各地征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300余个,并经多轮筛选,评选发布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其中茂名入选2个,分别是《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和《电白区探索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级干部奖励待遇挂钩》。
案例名单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
1.韶关市全域推开“强镇富村公司”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3.云浮市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
4.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顺德区上华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6.汕尾市“股票田”改革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7.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探索富民兴村有效路径
8.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9.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
10.端州区开展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金融赋能】
11.肇庆市构建信用村“整村授信+”赋能集体经济发展
12.佛冈县龙塘村探索信用互助合作盘活闲散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激发经管团队活力】
13.禅城区紫南村“乡村CEO”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14.五华县探索“产业村长”模式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增收
15.电白区探索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级干部奖励待遇挂钩
【多元化经营】
16.濠江区推行五种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17.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
18.龙门县山下村“三步走”做好红色教育兴村富民文章
19.阳春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潮安区溪美村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致富
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
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
近年来,茂名市茂南区金塘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凝聚乡贤、村民等各方合力补齐发展短板,大力盘活村中闲置土地,引进南越文旅公司、协仁农业公司等强村企业,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毛豆种植产业园、电子微型加工厂等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动局面。2023年,金塘村集体收入预计达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万元,两年内实现村集体、村民收入“双翻番”的目标。
一、“化零为整、化闲为宝”盘地,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坚持“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理念,通过“土地租用+土地置换+土地入股”等形式,盘活225亩闲置宅基地和400亩零散耕地。一是建立土地租用模式。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盘整集中零散耕地,再由村委会统一整合对外出租。以黄泥塘村为试点,盘整出约2亩闲置宅基地,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公开对外招租。二是活用土地置换模式。以书房仔村为试点,通过置换村民宅基地,腾出连片发展的建设用地,为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清除障碍。三是探索土地入股模式。在书房仔村打造“粤治美”平台训练基地,通过宅基地入股参与开发,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
二、“市场逻辑、村企双赢”引企,带动村强民富百业兴旺。坚持“市场逻辑”,引入社会资本加入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引入农业公司发展现代种植业。引进协仁农业公司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毛豆350亩,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年地租收入约42万元,增加村民劳务收入52.5万元,实现村集体、企业和村民三方共赢。二是打造标准厂房,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盘整闲置宅基地,打造占地约2亩的标准厂房,以优惠价格和优质服务,吸引汇邦电子科技公司等建设电子微型加工厂,为村集体和群众增加年地租收入约10万元。为村中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约120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约3万元/人。三是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做旺乡村经济。引进南越文旅公司,打造文商旅融合特色街区“簸箕巷”,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催生露营、民宿、直播、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簸箕巷建成后,有商铺35家,商铺租金提升50%左右,产生以业带村、以村旺镇、以镇兴市的示范效应。
三、“乡贤反哺、全民参与”聚力,推动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充分发挥乡贤和群众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有效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一是聚乡贤之力完善基础设施。针对基础设施缺口较大,但集体、帮扶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积极打好“乡情”牌,通过乡贤力量,一项一项补齐农村设施短板。如,为解决村民出行不便问题,硬化拓宽一条230米的机耕路和2条170米的人行道连接县道。村委会积极争取附近一位乡贤支持,在只有40万帮扶资金的情况下,该乡贤自筹110万元,不仅完成既定3条村道的拓宽、硬化工作,还统一安装石凳、太阳能路灯,撬动效果大大超出预期。二是聚群众之力推动集约发展。通过“粤治美”数字平台发布村内大事小情,让外地游子、在家群众及时了解家乡发展动态,在一点一滴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参与村中事务、投身家乡建设。在持续宣传下,不少村民主动向村委申请流转闲置房产、田地,为村委会利用区位优势,配合“油城墟”项目建设,腾挪资源、集约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电白区探索村集体经济收益
与村级干部奖励待遇挂钩
2022年以来,茂名市电白区探索推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社区)干部奖励待遇挂钩机制,全面激活村级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动力。全区12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同比增长20%以上,占比超过30%。2022年全区累计核发集体经济奖励报酬252万元,475名村(社区)干部按贡献大小最高获3.6万元、最低1200元不等的奖励,实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提高村级干部待遇“双赢”。
一、建章立制,明确权责。按照“多干多得、少干少得”导向,出台电白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社区)干部奖励待遇挂钩指导意见,明确对集体经济收益增量1-10万元(含)的村(社区),从当年度集体经济收益增量中拿出不超过20%的比例进行奖励;对收益增量10-30万元(含)的,拿出不超过25%的比例进行奖励;对收益增量30-100万元(含),拿出不超过30%的比例进行奖励;对收益增量100万元以上的,拿出不超过30%的比例进行奖励。同时,为避免平均主义,规定奖励资金分配需统筹考虑干部贡献大小等情况,但个人分配额度不得超过平均奖励金的2倍。
二、清理整治,盘活资源。建立区级统筹推动、镇级主抓,村级具体落实的清理和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合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作用,对村集体已签订的资产资源经营性合同和协议进行全面排查,对于不合理不规范、涉及损害集体资产利益、存在无偿占用、低价发包的村集体厂房、商铺、仓库、耕地、水面、林场、未利用土地,已签订的不规范合同以及集体资产资源违规占用、承包租赁费过低或期限过长、长期欠缴承包租赁费等问题进行全面清理,重新规范合同主体、合同期限、合同价款、合同兑现、发包程序、发包方式进行发包出租。比如,林头镇塘村村岭头、鱼塘、水库等土地资源丰富,但过去承包租赁费过低、期限过长,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村“两委”干部主动求变,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成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小组,集中对全村的自然资源承包情况进行排查、清理,成功将芳垌水库、磨刀坑水库、羊岭等集体资源收回,并通过公开竞标方式承包。2022年集体收入达70多万元,增收约63万元,根据奖励机制规定,塘村村提取20%对村干部进行奖补,其中村书记奖励3.7万元,其他“两委”干部每人奖励2.2万元。
三、土地流转,联社带动。坚持“依法依规、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鼓励和引导全区农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转,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核心作用,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整合当地无人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土地资源,并结合当前撂荒地整治,重新整合改良耕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比如,观珠镇合利村“两委”干部为破解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等难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村党支部主导、合作社实施、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积极发展木瓜、茄子、苦瓜等种植业,建成300亩的种植基地,创造就业岗位15个;利用沉香林打造“奇楠飞凤”沉香鸡养殖示范基地,村集体增收3.2万元;自筹资金建设1200平方米的村集体经济服务中心暨沉香原材料交易中心,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2022年,合利村集体经济增收17.5万元,按村干部奖励挂钩机制申请奖励村干部3.5万元,合作社累计发放村民工资近60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致富”。
四、创新思维,激发活力。立足当地发展优势,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找准自身发展之路,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目前,电白区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形成了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型、资本盘活型、资本运营型、物业经营型、股份合作型六种发展模式。比如,沙琅镇尚塘村是全国知名的养龟村,但随着市场发展,龟鳖市场趋于饱和,价格不断下跌,村级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为破解发展难题,村干部积极与周边村(社区)联动,把“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将旧市场改造升级为龟鳖深加工产品观光工厂,完善综合餐饮等旅游配套,着力吸引游客观赏体验,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呈现产业发展型的一种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