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情概览
吴城镇地处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由四个嵌在鄱阳湖中的岛屿及其周边草洲水域构成。东经115°55′至116°02′,北纬 29° 07′至29°14′,西距永修县城33公里,北距九江市120公里,南距南昌市90公里。与新建、都昌、星子三县水域草洲相连,与共青、鄱阳、余干三地隔湖相望,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也是世界A类候鸟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所在地,因集镇位于吴山,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太史慈于山上筑土城得名。
全镇面积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00亩,水面40万亩,草洲19.2万亩,大小湖泊42个。辖丁山、同兴、荷溪、松门、松丰五个行政村和吉山养殖场、渔业大队、河东小区、居委会等九个村级单位,总人口1.5万。
吴城是一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赣江主航道穿境而过,修河、饶河分别在集镇东侧和吉山西北与赣江交汇融入鄱阳湖,是江西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这里居吴头楚尾,扼江西水路之咽喉,自古就有“洪都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在此驻兵或设置“关卡”,派千总、把总或参将驻守。周瑜、曾国潘曾在此操练水师,朱元璋、陈友谅就在这大战鄱阳湖,李烈钧败走望湖亭,日本兵焚毁吴城镇……无不彰显吴城兵防重地的历史地位。
吴城是一个自然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是永修旅游金三角之一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这里有一年四季变幻多姿的江南湿地,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近30平方公里的水中沙漠,有号称“中国第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观”、名列九江十景之一的鄱湖候鸟,还有那港汊众横、渔舟竞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乡风情。
吴城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近二千年来的商业文明孕育了她亦东亦西,亦南亦北的会馆文化、庙会文化和特色民俗,保存下来海昏古仓廪遗址,荷兰天主堂,杨至善堂,麻石街等名胜古迹,流传着“沉海昏,起吴城”,“大板瓜子上金銮殿”,望夫亭等美丽传说,传承下来“排工号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今天的吴城人集湖区人的粗犷与生意人的精明于一身,善贾敢闯,成为商界一奇葩。
吴城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是著名的矽砂之都和风都,已探明矽砂储量300亿吨,吉山—松门山风场是鄱阳湖风能开发最佳区域之一。也是著名的渔乡、藜蒿之乡和蔓荆子之乡。这里盛产鲤鱼、鳜鱼、虾等各种野生淡水鱼类,每年产量达5000吨。鄱湖名草湿地蔬菜藜蒿不计其数,每年春季实际采摘量约3000吨。名贵中药材蔓荆子是吉山、松门山原生沙地植物,每年摘量约10吨,有“中国蔓荆子在江西,江西蔓荆子在吴城”的美誉。
吴城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自古商贾云集,是江右商帮的重要聚居地。到如今依然是全民创业方兴未艾,“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外面当老板”。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规模超百万元的吴城人就多达数百人,在鄱阳湖从事水上服务且规模超百万元的近百人。在永修县城工业园和旅游行业投资的客商中,影响最大的也是吴城人,吴城籍历史名人有:清代进士、副左都御史叶一栋,晚清安徽巡抚吴坤修,民国才女章亚若等。
吴城是一个充满希望,潜力巨大的地方。随着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号角的吹响,吴城成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前沿阵地。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镇、候鸟、湿地、草原、沙漠、水乡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东风吹拂下必将焕发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吴城镇党委、政府将积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按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做好旅游、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集镇建设、和谐平安社会建设五篇文章的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共同创造吴城更加美好的明天。
自然地理
吴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5℃,无霜期为 260天-280天,年均降雨量1340mm- 1590mm,一般4月-9月为汛期,每年 10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从地形上看,吴城象一只遨翔在鄱阳湖上的大鸟,集镇至丁山一带的丘陵山地、吉山至松门山的水中沙漠为双翅。荷溪圩堤和原河东圩等为鸟身,吉山西北的饶河口洲地则为鸟首,将葫芦状的鄱阳湖分为截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吴城以南宽广的鄱阳湖,浩淼无边,似瓶肚,吴城以北为狭长的鄱阳湖,似瓶颈。每当水位超过吴淞高程18米时,全镇所有湿地草洲都会被淹没而成为水乡泽国和渔民的捕捞场所。而当洪水退去,洲滩显露,水草丰美,则又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和天然牧场。
历史沿革
吴城原名吴山,古属艾地。
汉高祖六年置海昏县,治所就在与吴山一河之隔的修河北岸(现芦潭村附近)。吴山因地势较高则成为“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
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人家就近迁徙,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增,人气骤旺,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步发展成一个货物集散中转及手工业加工的大商埠大集镇,从此,吴山易名吴城。
南北朝的陈朝时,吴城纳入西昌县管辖。现望湖亭楼上花岗岩匾额“西昌大观”就是记载这段历史。
北宋太平天国六年(公元981 年)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划归新建县管辖。
到清末,南昌府在吴城设二府衙门(今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
1954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
吴城发展至今有近2200年的历史,从古海昏仓廒所到南北朝时期集镇形成,经历了六百多年。从此,吴城渐入佳境步入了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历史时期。并一度崛起成为与武汉齐名的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鼎盛时期在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常住人口达十万人之多,但随着南浔铁路的修建,吴城便开始逐步衰弱,至1939年日寇轰炸前,集镇人口仍有“三十三联保,七万九千人”,遭日寇洗劫后吴城彻底败落,解放后开始复苏。
千年古镇
吴城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其他三镇为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她因水而兴,曾是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和江西最大的水上物流聚散地,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美誉,鼎盛时期集镇规模曾一度形成“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
发达的商贸给吴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全镇有布匹、百货、南杂、米行、木行、纸行、药埠、盐埠、烟埠、麻庄、文具、灯笼、银楼、豆麦行栈、酿酒作坊等大小店铺上千家,常住人口达十多万人,供善男信女朝拜的各种庙、寺、庵、阁、宫达40余座。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水客为了集会,寄寓,联系业务,解决纠纷和储存货物的需要纷纷兴建同乡会馆,最盛时达48座之多,十八坡上青楼酒肆林立,每当夜幕降临,街上人头攒动,酒铺觥筹交错,赌声通宵达旦,青楼嫣笑阵阵……
世界湿地
吴城地处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六大湿地之一——鄱阳湖生态湿地的核心区,拥有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由于地处赣江、修河。尾闾,吴城湿地空旷、平坦,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保护区九大核心湖有七个在吴城,分别是大湖池、常湖池、中湖池、朱市湖、梅溪湖、大汊湖、象湖。每年受修河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及大小湖泊,河流蜿蜒一线;丰水期水位高涨,河流湖泊融为一体,一片汪洋。“夏秋水连天,冬季滩无边”;“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生态湿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鄱阳湖生态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是白鳍豚、江豚、中华鲟、冬候鸟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已发现鸟类310种,高等植物476种,浮游植物50种,爬行类48种,兽类4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46种。随着四季的更迭和湖水的涨落,鄱阳湖生态湿地呈现出瑰丽多姿的风光,给美丽的鄱阳湖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
候鸟王国
候鸟以吴城为家,吴城也因候鸟享誉海内外。据统计,吴城的候鸟有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I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II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浦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基波先生以及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来吴城考察,惊叹吴城有“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观”和野生生物的安全绿洲。每年秋冬,大批候鸟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成群结队,携儿带女,历尽艰难险阻,来到鄱阳湖越冬。在吴城经常可以见到五、六万只各种鸟类欢聚一堂的壮观场面。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对吴城越冬候鸟壮观场面的真实写照。
吴城是世界目前最大的越冬白鹤和东方白鹳群体所在地和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鸿雁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最大时达2896只,占全求总数的98%以上,因此,吴城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鹤王国”、“鹤乡”。
矽砂之都
由于吴城位于赣江、修河、饶河冲积扇上和鄱阳湖水流入长江的必经之路,水流平缓,千百年来,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经沉淀净化后在这里淤积,使这里的河道和广袤的水面草洲下埋藏着大量的优质矽砂,颗粒大、纯度高、品位好,为优质的工业和建筑用砂。浅表泥土覆盖层几米至十几米不等。根据位置和周边环境不同,吴城河砂分为黄、白、黑三种,以黄砂居多,以外,地处饶河尾闾南岸首尾相连的吉山、松门山为裸露在地表的天然砂矿,自西北向东南绵延十多公里,最宽处约5公里,最狭处不过百米,相传为远古时期一蜈蚣精变化而成。最高点松门山海拔90.9米,为吴城最高点。这里不仅是开发沙漠旅游的理想之地,而且还是天然的矽砂加工场,更是取之不尽建筑用砂料场。据勘测,吴城矽砂总储量在300亿吨以上。
绿色风都
吴城由于地处鄱阳湖中,周边30公里内没有大山等阻风屏障,风云际会,八面来风,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松门山—吉山风场,位于湖口至永修长约90公里的狭长湖道底部,“狭管效应”使这里成为葫芦状的鄱阳湖风能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和风能开发最佳区域的七个重点风场之一,根据多年测风资料显示,其风功率密度约在200—400W/㎡,年平均风速在5.0—7.0m/s,年平均有效时长在5000—7000h,可开发规模近10万KW,占鄱阳湖七大风场可开发风电总量的25%。
江南渔乡
吴城是著名的渔乡。“鄱阳湖上好风光,风帆飞去水无长,渔家笑唱来快乐,歌声满湖渔满仓”,这是一首流传在吴城一带的鄱阳湖渔歌,这里的老百姓大多临江而居,或者干脆以船为家,家家结网,户户捕鱼,村村有牛群,人人会行船,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吴城人。这里水网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春季草洲绿如练,繁花点点;夏季芦花荡里泛扁舟,鸥鹭惊飞;秋季草长莺飞,风吹草低见牛群;冬季滩浅虾戏,候鸟蹁跹。还有那蓝蓝的天,蓝蓝的湖,绵延的沙丘,黝黑的渔姑,静谥的鸬鹚,唱晚的渔舟、吱呀的牛车、牧童的短笛和伴着他的牛背鹭……。这里的草是南昌、上海人的宝;这里的鸟举世闻名;这里的鱼味道鲜美、独具风味;这里的湖,是江西的母亲湖…… 吴城位于长江—鄱阳湖鱼类迥游通道上。宽广的水域适合各种淡水鱼类生长。每年长江大水倒灌进鄱阳湖,正在长江上产卵的鱼类一下被涌入湖内。高水位的湖面,丰富的草洲资源使鱼类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营养。据调查吴城水域中有鱼类12目25科118个品种,尤其盛产鲤、鲫、鳊、鳜、鲢、银鱼,其它如虾、蟹、蚌、鳖、龟等水族,亦是应有尽有。唐代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这里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吴城鱼多,不仅品种多,而且产量也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水产总量在5000吨以上,主要销住南昌、九江、南京、广州等地。
藜蒿之乡
藜蒿是鄱阳湖湿地上的一种野草和著名的春季湿地蔬菜之王,学名狭叶艾,又名芦蒿、水蒿、青艾等。吴城因湿地面积广阔而盛产藜蒿,每年采摘量达三千多吨。其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采摘期约三个多月。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热、利湿、杀虫。藜蒿取其嫩茎与腊肉合炒后,藜蒿郁香脆嫩,腊肉醇香柔润。食之,胃口大开,食后,余味无穷。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城里人特别偏爱用藜蒿炒腊肉,所以有“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之说。每年从这里运至南京、广州、香港等地的藜蒿也成了当地市民餐桌的“香饽饽”。
蔓荆子之乡
名贵药材蔓荆子,产于吴城松、吉两地的沙山,属马鞭草科,为落叶小灌木。夏秋开花,以果入药。据考究有600多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记载:蔓荆子味苦、无毒,有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是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的主药。蔓荆子性耐干旱,生命力极强,每年割去老枝后将鞭埋于沙中即可繁衍生长。现代科技资料介绍,其适宜开发各种类型的保健食品。此地气候好,雨量丰富,再加上蔓荆子适应性强,群集蔓生,耐干旱,适宜在土质疏松、通透良好的沙质土生长。目前该镇松门山的部分群众,正在积极走发展中药材蔓荆子生产这条致富之路。
古镇新姿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力点,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改善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共建设新农村建设点19个,打造出象陶家墈新村、徐家渔民新村等一批鄱阳湖畔值得一看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同时在全镇范围内积极推行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共改造三格式卫生厕1486个,改水1760户,改造村组公路12条共7600米,其中硬化3900米。
在集镇建设方面按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适合人居的标准和美化、绿化、亮化、香化结合的原则,先后新修集镇主干道2条计1100米,铺设人行道板近万平方米,路灯 36盏,新修街巷5条计1520米,修建和改造下水道6条计2300米,新建40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各1个,修建近30亩的二府套景观湖一座,新建600平方米的青柏菜市场1个,新建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1个,吴城标志性建筑望湖亭和明清仿古街也修葺一新。
特色产业
近年来,吴城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全民创业的高潮,外出创业、回乡创业、本土创业均呈现出集镇群化、产业化的特色,一些具有鲜明吴城特色的产业如糖果加工、水上中转、大水面立体养殖、草洲畜牧得到空前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地从事糖果业生产的规模百万的吴城籍老板近300户。2006年有40户回乡创业,在县城工业园区创办吴城糖果工业园,总投资达亿元,成为全县全民创业、回乡创业的样板。近百户群众投资6000多万元购买大型吊机30 台,在九江蛤蟆石水上中转基地创业,形成了九江水上中转吴城人三分天下居其一的格局。有近80户群众合资购买大型运输船22艘,使鄱阳湖运输市场从此诞生了吴城船队这支新军。全镇有近300户群众投身大水面养殖业,并实现由传统粗放式放养向精养转变,由单纯养鱼向套养龙虾、螃蟹、野鸭大雁及红毛鸭等特种水产水禽的立体式养殖转变。传统的草洲畜牧即滨湖水牛养殖也实现了由小户散养向大户集中转变。此外,我镇于2005年引进台资企业九江禾亚电子电缆有限公司落户县城工业园,使吴城开放型经济发展由此增添了飞地经济和园区经济的新成分。
畅想吴城
吴城作为九江水上南大门和永修县唯一一个通江临湖的乡镇,在航运、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中面临着诸多的历史机遇,发展湖泊经济大有可为。
──打造水上物流聚散地。恢复吴城自宋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江西最大的水上物流聚散地的历史地位,充分利用地处江西黄金水道咽喉部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吴城港区建设,发展岸线经济,提升港口的运能、吞吐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航运转运、水上中转、水上救助、船舶制造、船舶维修等涉水产业。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加快对吴城独有的世界湿地、候鸟王国、千年古镇、江南草原、水中沙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排工号子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快大湖池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建设鄱阳湖最大的湿地公园为统领,对上述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整合包装,使之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打造绿色能源开发基地。加快鄱阳湖风能开发利用步伐,充分利用吴城地域辽阔、空旷,地处鄱阳湖腹地,一年四季风能资源取之不竭等优势,加大对建设吴城风电厂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和开发建设工作力度,使之早日建成投产。
──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吴城广阔的草洲、水面和肥沃的沙壤土资源,加快对久负盛名的大板瓜子、沙地藠头、吴城冬瓜、水产水禽水牛养殖特别是新兴的野鸭大雁的产业化建设,使之成为我县新兴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