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漫步黄龙县的田间地头,已有农民忙着开垦土地、准备肥料的身影,放眼望去,各类新式农机驰骋田间,乡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引领小农户走上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让土地生金,让农民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合作社成为致富新主力
“这是我们合作社今年种植的第二茬蔬菜了,这几天在陆续上市销售,有甘蓝、萝卜和白菜,这茬早早地就被韩城、山西的客户提前预订了,预计亩均产值在3000元左右。”圪台乡马场村党支部书记、黄龙县智慧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荆发明介绍说。笔者在马场村高山冷凉蔬菜基地现场看到,菜农们忙着采收装车,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黄龙县智慧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位于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是一家集高山冷凉蔬菜、中药材种植、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产业之路,朝着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规范化、有机化道路迈进,注册资金50万元,现有社员136户。
“蔬菜产业种植周期短,中药材又是朝阳产业,收益较传统产业高,发展前景可观,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种植的冷凉蔬菜和中药材品质好,能卖上好价钱。合作社从成立发展到现在,建成林下集体经济‘苍术’党建示范田650亩、中药材育苗繁育党建试验田30亩、高山冷凉蔬菜2000余亩。”荆发明介绍说。
“政府有种植补贴,从育苗、栽植到管理合作社也会邀请人手把手教,销路也不用愁,大家种植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今年种植了蔬菜120余亩、中药材100余亩。”社员王长全说。
“到今年年底,合作社预计年收入15万元。我们带动村里55户农户积极种植,合计实现年产值660余万元,为32户脱贫户提供了务工岗位,实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说起这些,荆发明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近年来,黄龙县认真调研全县产业类型和土地分布情况,力争稳中出新,以试验式开发、盆景式观察、田园式推广为基本方法,成立山水人家休闲康养、石堡镇旅游产品展示、黄龙县智慧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逐步实现了“一村一集群,一点一特色”的特色合作社示范带,实现了合作社产业类型“多点开花”。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黄龙县累计成立1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总数5876户,带动非社员户3118户,专业合作社社员户数和非社员户数已覆盖全县264个村民小组,占总农户数的95%以上。
“2021年,合作社销售产品总值1.2亿元,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的产品总值4213万元,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置的生产资料1235万元,社员人均收入达2.06万元,合作社真正成为群众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有力推手。”黄龙县农经站站长罗叶军介绍说。
社会化托管成为“新时尚”
“轰隆隆,轰隆隆……”走进界头庙镇界头庙村村民王长路家的玉米地,几台新式玉米收割机正在地里来回穿梭,一个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应声而落,把收割箱装得满满当当,半天时间他的120亩玉米就全部收获完毕。
2022年,王长路将家里的120亩土地全部托管给了村里的坤塬农机合作社。“我年纪大了,娃们又都不在家,每年种玉米我都为找不到机械发愁,今年把土地托管给村里的合作社后,由他们统一播种、除草、防虫害、收割,签订的服务价格比市场价还优惠,现在种地对我来说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62岁的王长路说道。
“2022年,我们村共签订土地托管合同6250亩,农机合作社依照农时,按照划分的耕作片区,及时开展机械作业,为农户提供廉价优质的玉米生产托管‘一站式’服务,既满足了农户的生产需要,也把更多的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以就业务工增加整体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实现持续增收,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界头庙村党支部书记吕玉臣介绍说。
界头庙村积极响应县、镇号召,开展玉米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党支部牵头成立黄龙县坤塬农机合作社承接托管服务,整合资金200余万元,建设占地5亩的社会化服务场地,搭建1200平方米机具棚,同时整合村上原有农机具并新购各类农用机械合计30余台,优选理事和监事,吸纳50名农户为社员,结合个人特长设岗定责,确保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据了解,2022年,黄龙县围绕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建设,按照“提质、扩面、广覆盖”的整体思路,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合作社为引领,聚焦服务小农户,在充分调研摸底全县7个乡镇农业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的“1+1+N”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模式,以玉米种植为主,推进集中连片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实施社会化托管服务6.56万亩,覆盖农户1925户,其中脱贫户128户。农户将土地托管给专业农机合作社或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提供包括旋耕、播种收割、病虫害防治、秸秆还田、土地深松等全过程的土地生产托管服务,将合作社镶嵌在农业产业链上,破解了小农户规模化生产难题,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家庭农场”成为发展新机遇
“农场共建有3个冷库,可储存75万公斤水果,总投资165万元。国家政策对农业支持力度大,我凭借家庭农场项目,获得了国家补助49.48万元。冷库去年投入使用,我储存了20万公斤鲜核桃,10多万公斤苹果,不时有客商线上线下主动谈合作,效益还不错。”农场主拓士军介绍道。
在三农家庭农场大院内,前来运送苹果的农用车辆络绎不绝,果农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将一筐筐色泽鲜艳、让人垂涎欲滴的苹果存进了冷库内,期待着瞅准商机上市卖个好价钱。三农家庭农场在距三岔镇政府8公里处的孟家山村,于2015年认定,主要从事玉米种植和苹果收储。成立以来,农场累计流转土地818亩,按照“种植大户+农户+园区”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政府引导、农场运作机制,带动周边群众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拓士军本人于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植销售大户”,农场于2017年获得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等荣誉称号。
对于玉米种植,拓士军一直在不断探索学习,从2008年到现在,他通过承包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玉米,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收成好的年份收入可达80余万元。问土地要收成,拓士军牢牢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
拓士军的成功,带动了本村和周边群众学习他的种植经验。其间,他不断尝试种植新品种玉米,引进洒肥机、海龙王玉米单粒播种机等先进机械,让周边400余户农民都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我经常去找拓士军学习种植经验,他总是手把手教我,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种植了300亩玉米,从种植到收获采取全过程机械化管理,高效又高产,今年预计我的玉米种植收入在30万元左右。”孟家山村村民宗世龙说。
从2021年9月开始,黄龙县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印发了《黄龙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黄龙县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细则》《黄龙县家庭农场名录库管理办法》等,确保管理机构健全、有专门人员负责落实、有扶持资金支持,全县家庭农场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较大提升。
此外,黄龙县还积极开展省市县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建设,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机农一体、产业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导家庭农场发展电子商务,探索开展会员制销售模式,持续创新拓展营销渠道;鼓励所有家庭农场主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普遍较好。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896家,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总数达到293家,经营土地总面积11.2万亩,其中99.35%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306.23亩,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达16万元。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有力地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促进了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龙县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和水平,原来“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撬动了更多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使现代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振兴黄龙广阔乡村,引领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大家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通讯员 王华 记者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