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又到一年芒种日,又是一季麦收时。走进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屯村怡禾家庭农场,1400亩小麦已近成熟,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丰收在望。
“前几天天气晴好,小麦长势好、麦穗饱满,这七八天再晒晒太阳,就可以收麦子了。估摸着亩产能达800斤左右,东边试验田里用的肥料全是利用农场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麦粒更饱满圆润,一株穗有50多个麦粒儿,小的也有40个,估计亩产能过1000斤。”怡禾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志涛搓了株麦穗数了数,兴奋地说。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农场之一,在青岛市农技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农场建起了千亩土地肥沃平整、灌溉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通过采取“畜禽粪污—有机肥(沼液)—粮食、果蔬”产业循环技术,探索区域性种养结合运行机制,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养殖紧密衔接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在西海岸盛客隆现代农业园区内,绿色养殖的2万只长蹬爪鸡吃着地上的生态菜、喝着干净的饮用水,正在原生态林下撒欢。基地技术负责人乔鹏飞开着拖拉机,把刚收集起来的一车鸡粪送进了自家的堆肥场。计算配比、添加辅料、翻抛混匀、铲车建堆,覆膜发酵,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作为青岛地区最大的单体专业蔬菜种植企业,基地年生产各类蔬菜9000-10000吨,大量的餐前垃圾、尾菜、鸡粪需要处理。2020年,农技中心牵头成立青岛市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团队,引进NCS智能膜覆盖堆肥技术,添置了翻抛机,利用尾菜+畜禽粪便+豆渣在基地进行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尾菜、粪污“变废为宝”归田化春泥,土壤越来越肥沃,蔬菜品质越来越好,基地生产的西红柿、西葫芦、黄瓜、辣椒、茄子等8个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近年来,青岛市不断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了“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体系,降低了种养两业分离导致的成本过高问题,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资源回收等环节融为一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