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翊 谭艺婷
冒着高温,年近八十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还在为农民们的事操劳。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农产品展销会上,赵亚夫忙着给果农们“站台”。这正是我市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号召,努力展现作为,全市各级劳模争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带头人”的生动剪影。
句容戴庄、丹阳杏虎村、句容云塘村的水蜜桃,都是赵亚夫的“孩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三个水蜜桃产地,都是他“手把手”教农户们从零开始建起来的。“要致富,找亚夫”,在农民们奔小康的道路上,赵亚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形成了“戴庄模式”。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我市的农业劳模队伍,在希望的田野上,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带着农民们创造了一个个品牌。
方继生、方应明父子都是劳模,两代人前仆后继,打造了“老方葡萄”品牌,让丁庄葡萄创成国家地理标志,带动近千户农民种植葡萄,走上致富之路。全国劳模纪荣喜专注草莓种植,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将草莓亩产量提高到1500公斤,让农民亩产纯收益增加8000元。窦永敏从企业下岗后,在乡村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仅自己成为种梨大户,还带动周边农民致富,成为十里八乡的榜样。
在全面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三场“劳模沙龙”直接开到了句容的田间地头。丁庄从事葡萄生产的省劳模方应明、市劳模方静,郭庄从事鱼鳖水产养殖的市劳模洪玉定、吴其发、曲秀鹏,白兔镇的三位草莓专家——全国劳模纪荣喜、省劳模王柏生、市劳模张冬才,先后领衔举办培训班。这些各自领域的“高手”,向慕名而来的农户传授技术和经验从不“留一手”。
据市总工会介绍,为了让劳模帮带从自觉活动上升到机制层面,自2011年起,镇江、句容两级工会就创新开展“劳模沙龙”活动,建立了劳模带劳模、劳模带徒弟、高徒带农户的帮带架构。在赵亚夫的光环下,一大批农业劳模和农技专家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用行动践行“亚夫精神”,成为农户眼中的“明星”。农业科技含量更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农户们腰包鼓起来了,自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劳模沙龙”其实就是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活动在镇江田野里的生动落地。市总工会先后培树了15家农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拿出资金发放专项补贴。劳模们担纲工作室领衔人,他们的担子更重了,施展本领的空间也更广阔了。
“对于普通农户来讲,单一农产品形成不了种植规模,他们往往几样都种一点,保证全年都有商品出产。”市总工会劳经部负责人介绍,“他们往往要拜好几个师傅,我们为什么不让师傅们‘结盟’呢?”
为此,市总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方面进行探索。现有的工作室,在综合示范、市场拓展以及抗击风险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将这一个个“小舢板”打造成“航母舰队”——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应运而生。这种联盟,结合了地域、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元素考量,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力图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单个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出集团化的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裂变效应,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目前,我市已成立了两家联盟,分别是区域性的白兔镇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行业性的句容渔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白兔联盟由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组成,除了拳头产品草莓外,该镇的蓝莓、无花果也是远近闻名。丰富的产品线,对于周边的农户来说,“总有一款适合您”,无论选择哪种,都能就近享受到劳模的指导。渔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则是围绕水产养殖及经营活动搭建的管理创新、技术攻关、产品销售平台,这让全市分散的养殖户深感找到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