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地处四川大巴山区的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9社的一处山沟沟里,一垄垄长条状的土埂被黑色丝网覆盖,田埂间安装照明灯,地里却不见农作物,这就是鸿科蚯蚓养殖基地。
3月7日上午,养殖基地负责人之一曹丽拿起一把小铲子,翻动着土埂下的“土壤”,不少红色的小蚯蚓蠕动了起来。这些专吃牛粪的蚯蚓,正是曹丽放弃城市生活,来到偏僻山村,开启的绿色致富门路。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我以前做的小生意,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养殖)蚯蚓,我们四川巴中还没有(养殖),后来,我就到重庆(等地)去考察,后来,我们就决定养殖蚯蚓。
原本在城市经营服装生意的曹丽,看到了蚯蚓养殖的商机。2021年初,曹丽和姐姐何贻兰前往江苏、重庆、河北等地多次实地考察。
考察后,姐妹俩了解到,蚯蚓是土里的“金疙瘩”,蚯蚓是以家畜家禽的粪便为食,蚯蚓粪又是上好的植物肥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都是蚯蚓的功劳。同时,蚯蚓还能作动物性饲料及生产药品。
考察归来,曹丽决定和姐姐合伙回农村发展蚯蚓养殖产业。由于养殖蚯蚓需结合湿度、光度等多种因素,经过姐妹俩科学考察、多方选址后,她们定址在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九社的小溪沟旁的山沟沟里。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我们到很多地方考察了蚯蚓养殖,它需要一个半阴半晒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了孙家河,找到当地的村社干部,流转土地50亩。
山沟沟里虽然适合养殖蚯蚓,但是地处偏僻,道路不通,养殖基地需要的原料无法运入,于是第一件事就是要修通1.5公里的山路。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这个地方虽然很适合养蚯蚓,但是路不通,我们一个半月的时间,花了40多万元,才把路修通到我们的养殖基地。
修通产业路、流转土地、开荒建基地、标准建厂房……花了近一年时间,鸿科蚯蚓养殖基地初具雏形。2021年4月,从重庆购买的首批蚯蚓种苗正式投苗,曹丽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蚯蚓养殖前期投资主要是铺设蚯蚓床、购置蚯蚓苗等,需安装喷水和照明设施,蚯蚓苗为一次性投放可重复使用。
曹丽告诉记者,蚯蚓养殖需要一定温度,除冬季外,每年3月—12月,蚯蚓均可正常生长,每年可生产4批次。
蚯蚓养殖关键是温度和湿度,烈日会把蚯蚓晒死,暴雨则容易将蚯蚓冲走。2021年初秋,一场持续降雨让第一次创业的姐妹俩矗立在风雨中痛哭。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去年9月份开始,老天爷一直下大雨,冲毁了蚯蚓养殖基地12亩,损失了20多万元,当时,我的心情都崩溃了!
12亩蚯蚓全被雨水冲没了。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那段时间曹丽和姐姐带着在基地干活的村民,每天冒雨挖沟排洪,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保住了剩下的30亩蚯蚓。
经过半年多的坚持,曹丽的蚯蚓养殖已逐渐走上了正轨。如今,成埂的蚯蚓占满了大半个山坡,随着气温回升,40多亩蚯蚓正是生长旺盛期。
曹丽算了一笔账,今年4月份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大规模采收了,每亩产量约1500斤左右,全年蚯蚓收入约150万元。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我们养殖的蚯蚓销往重庆、开州、广安、南充,以及通(江)南(江)巴(州)平(昌),还有很多客户都主动与我们联系,这给予我们蚯蚓养殖很大的信心。
中午时分,当地村民孙成德和几位村民正穿梭在养殖基地,将发酵好的牛粪翻开,给蚯蚓的巢“透气”。
在养殖基地工作了一年多时间,70岁的孙成德已成为养殖蚯蚓的能手,施肥、喷水、管护等工作样样不在话下。
当地村民 孙成德:原先在家里没有多少收入,现在年纪也大了。现在,这里搞了一个养殖场,我们在这里来挣点钱也还可以,每天有80、90元收入,一个月有2000多元。
蚯蚓养殖,主要养料为牛粪,鸿科蚯蚓养殖基地所需的牛粪,大多数从平昌县得胜镇和附近乡镇的养牛场运回来,每个月,40多亩蚯蚓要吃掉300吨牛粪。
现在,曹丽有了新的计划,因为养殖基地对牛粪的需求量比较大,从外地购买运输成本高,她打算再建一个养牛场,计划养殖肉牛200头。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下一步,我们准备建一个养牛场,养200头牛,把牛粪用来养蚯蚓,既节约成本,又环保。
村民孙成德告诉记者,鸿科蚯蚓养殖基地是村里的首个产业,当地不少村民都在基地务工。有了产业,当地老百姓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过。
养殖基地负责人 曹丽:我们的蚯蚓基地,还有养牛场建成以后,能解决当地10多名老百姓就业,这样,我们不仅能依靠养殖基地挣钱,老百姓也能在家门口挣到钱。
曹丽告诉记者,养殖蚯蚓,前期投入达700万元,除了自己和姐姐及家人的前些年做生意的积蓄外,还有部分资金是在朋友那儿借贷的。目前,通往地基的毛路虽修通,但是道路狭窄,没有硬化,运输材料不方便;另外还想建一座漫水桥,连通基地对面的山沟,再建一个养牛场,希望当地政府给予道路硬化资金支持。
对于未来规划,曹丽的思路很清晰:借助蚯蚓养殖与肉牛养殖等进行有机结合,探索更高效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既能优化产业结构,又能解决粪污污染问题,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