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希腊神话中,天神因为同情单恋妖精不成而失恋自杀的青年克罗卡斯,就把他变成藏红花。花叶纤细,花朵娇柔优雅的藏红花,既是一种可入食的美味佳肴,又是一味能够入药的珍贵药材。藏红花,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渐的提高了。本文通过对藏红花的一个全面的剖析,让大众能够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藏红花,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使用和对待藏红花,以此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一、藏红花概述
藏红花(学名:Crocus sativus L.、英文名:Saffron)属鸢尾科(Iridaceae) 番红花属(Crocus)多年生球茎草本植物,又名西红花、番红花。藏红花是名贵药材、是美容化妆品和香料的宝贵原料,藏红花还是名贵观赏花卉。
藏红花原产于伊朗、印度、西班牙、摩洛哥、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小亚细亚地区,目前亚洲、欧洲、美洲等地都有种植。藏红花传入我国的历史很早,但是种植历史较短。目前在我国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北京、陕西、湖北、四川等20多个省市都有规模种植,西藏也在2005年成功引种藏红花,但规模很小。
藏红花用途广泛,在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是必不可少的食品香料,在我国藏红花是极为珍贵的药材。藏红花药用范围广泛,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美容养颜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产后瘀血腹痛、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调节肝肾功能、调三高、抗肿瘤癌症等疗效显著。
所以藏红花不仅可以日常使用还可以,当做香料,而且也可以入药使用。虽然藏红花的功效有很多,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孕妇在怀孕期间,使用藏红花可能会导致流产。
二、藏红花发展前景
1.种植前景
在很早以前,藏红花的药用价值还没有被发掘,所以它的产量也不是特别高。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藏红花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广泛,所以对张洪海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藏红花的产量并不是很高,所以藏红花的价值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需求量远远高于产量,所以藏红花的发展前景是相当不错的。
2.市场价格
因为藏红花的品质不同,产地不同,销售渠道也不一样,所以藏红花的价格是不一样的。现在市场上所销售的藏红花价格高的藏红花在五六百元一克价格低的藏红花是在100元一克左右。因为藏红花的品质不同,所以价格相差比较大。
3.种植技术
(1)生长习性
根据藏红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时宜选择冬季较温暖、光照充足、疏松肥沃的地块。藏红花喜轮作,忌连作,前茬以豆类、玉米、水稻等作物为佳,也可在果园内间作。北方冬季气温低,追肥不方便,因此施足基肥很重要。结合翻耕,亩施100公斤生石灰消毒,以农家肥或有机肥(腐熟秸秆、腐熟人畜肥或腐熟饼肥等)2000~3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做基肥。整细耙平,按南北向挖沟畦,畦宽1~1.5米、高30厘米,畦间距30~40厘米。
(2)播种前球茎处理
①、抹芽 藏红花球茎上有主芽和侧芽,主芽开花,侧芽不开花。每个芽都可形成一个小球茎,母球茎可长6~15个小球茎,若不抹芽,则小球茎越来越多,重8克以下的球茎一般不开花,花的产量也就越来越低。为了保证翌年高产,必须剥除侧芽。球茎重20克以下的留1个主芽,20克以上的留2~3个主芽。试验表明,抹芽可有效增加大球茎的数量,进而增加花丝的产量,增产30%左右。
②、药剂处理 藏红花球茎在栽种前需经药剂处理,可有效防止病虫危害。藏红花的主要病害是腐烂病,虫害是罗宾根螨。处理球茎的药剂一般用25%多菌灵500倍液与三氯杀螨醇或乐果3000倍液配制而成,浸种20分钟后,即可播种。
(3)藏红花播种
①、播量 藏红花亩需种球300~400公斤。
②、播期 露地栽培田间采花的种球或小于8克的种球应在9月进行播种,北方早些,南方晚些。藏红花的球茎早播种、早发根、早发芽、早出苗,植株生长健壮。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室内开花采花的种球采完花后,应立即在大田播种。
③、播种方法 在播种前将球茎按大小分开。在畦面上开沟,沟深10厘米,株行距为10×10厘米或10×15厘米,大球茎稀些,小球茎密些。播种时球茎芽头向上,覆土6~8厘米。藏红花种球播种后需浇一遍透根水,并保持土壤湿润。
(4)藏红花室内管理
藏红花在国内主要采用田间繁育种球、室内开花采花的方法,这种方法相比于国外田间开花采花的方法具有开花期温湿度可控、采花方便、省工、省力,不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无病虫危害、花丝品质高、产量可比田间采花增加30%左右,且除侧芽方便等众多优势。
①、上架 5月份采收的藏红花球茎在室内储存到8月份就可以上架了。摆放藏红花球茎的架子可设计成长1米左右,宽60厘米,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为30~40厘米,高约5层,以操作方便为佳。将木板、竹匾或木质托盘放在架子上,用于摆放藏红花球茎。架子应摆放在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房间。一般每平方米可摆放球茎10公斤左右, 一间40平米的房间可摆放1亩的球茎。藏红花球茎上架前,使用多菌灵喷洒架子和托盘,进行消毒杀菌。
8月份藏红花球茎上架前,应将球茎按大小分开,8克以下不开花的小球茎再储存到9月份,然后直接种到大田里,大的球茎芽向上摆放在制好的架子上,直到11月开花结束。
②、温、湿度及光照控制 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藏红花球茎处于花芽和叶芽分化期,室内光线以少光阴暗为主,温度控制在20~25℃,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保证空气畅通,促使多分化花芽。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球茎开始萌芽,室内光线应逐步放亮,增加自然光照,温度掌握在23℃左右,保持阴凉。此时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促进球茎发芽和花芽的生长。藏红花在室内生长不需要水和肥,完全依靠自身球茎储存的养分,为了使花芽生长健壮,必须抹掉不开花的侧芽,室内萌发的侧芽要做到早抹掉,多次抹,最后下种前必须抹净侧芽。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藏红花球茎进入盛花期,室内光线应充足,温度在10~15℃,相对湿度80%左右。
③、采花 藏红花花期大约15天,且开花集中,盛花期短,因此应及时采收,当藏红花花瓣半开、柱头外露伸出花瓣、色泽红而鲜艳、气味芬芳,此时将整朵花连同管状花冠筒一起采下,上午8~11时采收最佳。采下的鲜花应及时剥出花丝,当天采的花当天剥,剥晚了会影响花丝品质。
④、烘干 剥出的藏红花花丝应及时烘干。将藏红花花丝薄薄的摊开,在40℃的干燥箱中烘6~8小时,不能烘的过干,否则易碎。烘干后的藏红花应储存在避光、密闭、干燥的容器内。也可以选择炕干和晾干的方法,但是烘干的藏红花品质最好。一般80~100朵鲜花可收1克干花丝,亩收干花丝一公斤左右。
(5)藏红花田间管理
藏红花自11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在田间生长,约6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①、科学施肥 藏红花播种前施足基肥。翌年2月中旬藏红花返青,用腐熟的人畜粪对水施入或施入足量的冲施肥。自3月起藏红花进入生长旺盛期,每隔7~10天喷一次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连喷3~6次。
②、科学浇水 藏红花在播种后要浇足水分、保持土壤湿润。北方地区少雨干旱,入冬前要浇水防冻。翌年2月藏红花返青后浇水,4月藏红花生长旺盛需再浇水,以满足藏红花生长的需要。南方多雨,应注意排水,防止藏红花受涝。
③、冬季保温 藏红花虽属耐寒作物,可耐-18℃低温,但低温不利其生长,严寒易受冻害,因此应做好保温措施。南方可在田间覆稻草保温,北方需在田间覆盖地膜,更冷的地方则必须播种于温室大棚内。
④、铲除侧芽 种球在播种时必须抹净侧芽,进入田间生长后若有侧芽长出,需要用小铲插入土中铲除侧芽。
⑤、病虫害防治 藏红花的整个生长期温度较低,病虫害较少。藏红花返青后,使用多菌灵喷施根部可有效防治腐烂病。若叶片上出现蚜虫,可用乐果防治。
⑥、适时收获 5月份藏红花地上部分叶片开始枯黄,待完全枯萎后选择适宜的晴天起挖球茎,起挖时注意不要损伤球茎。收获的球茎需要摊开晾干,晾干后剪去枝叶残根,筛除破损病害球茎。将健壮无病、完好无损的球茎按大小进行分级,分级后便可装网袋储存。储存期应保证通风干燥、阴凉少光。藏红花球茎每年增产1.5倍左右,每亩可收球茎500~600公斤。
4.经济利润
种植藏红花的经济利益主要来自于来自于藏红花的囚禁和藏红,而产量种植的产量越高,利润就会越高。藏红花中赚钱最多的成分就是藏红花的球茎。每亩藏红花球茎的收益是4万元,而藏红花的花,只能收益3万元左右。
有人认为藏红花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市场价格也比较高,需求量很大,种植藏红花,但也有人认为藏红花的种植成本是比较高的,而且存在一定风险,不应该选择种植藏红花。这样的情况需要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要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三、藏红花的日常用法
日常使用藏红花是可以将藏红花做成花茶饮用,能达到一定的保健功效。将5~10根的藏红花丝用开水浸泡后,使用连续服用3~5次后,将藏红花的花丝一同服下,但是孕妇和经期女性还有出血性患者慎用。
还可以将藏红花与其他材料搭配或者单独食用盐制成红花酒。单独使用时用3~4克的藏红花,喝一斤白酒浸泡一周,每日饮用20~30毫升即可。
用25克藏红花和一斤熟地,半斤当归,三斤枸杞,25克佛手,半斤桂圆肉,半斤松仁和100克茯神,还有一斤陈皮搭配,用5斤的玉泉酒浸泡一个月,能够达到治疗失眠和头晕腰疼等症状的功效。
也可以将藏红花熬成粥食用,能够治疗外伤,疼痛和心绞痛等症状。将100克大米和10~20根藏红花,放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粥。
可以将1克藏红花和10克白芷粉,还有10克的桃花粉搭配,用蜂蜜调匀,可以起到美白淡斑的功效。
结束语:
藏红花作为一种珍贵的植物,能够入药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还能作为一种食材来食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间佳品。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对藏红花进行各种开发,所以一定要让人们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藏红花,只有这样才能将藏红花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充分利用起这一“红色黄金”。
标签:中药材种植 藏红花 市场价格 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