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水产养殖业是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据统计,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 224万吨,占全世界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传统水产养殖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尾水处理方式粗放,养殖效率低、生产不可控、劳动强度大、养殖污染重等问题突出。与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水产养殖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在新的环保要求下,湖泊、水库、河沟、近岸等许多传统养殖区域被禁养或限养,进一步限制了水产养殖空间。2019年1月11日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通过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等多方面多途径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集装箱养殖模式是采用定制标准集装箱为养殖载体,应用“分区养殖、异位处理”新型养殖技术工艺,把养殖对象集中在箱内进行集约化养殖,运用高新技术控制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将传统水产养殖从自然空间里“解放”出来,可实现养殖尾水生态循环利用、达标排放,并提升水产品质量和品质,是水产养殖从工厂化到工程化再到工业化的一种有效推进模式。集装箱养殖模式发展的背景如下:
一、中央环保督查及各地撒网撤围退养力度不断加大,水产养殖退养地区转产转业任务追在眉睫
当前,海洋、江河、湖滾、水库等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中央高度关注、社会持续关心、群众普遍关切的焦点问题。2017年开始,中央环保督查压力加大,在开放水域的“三网”(网箱、网围、网栏)养殖污染问题成为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各地撤网撤围规模大、速度快,传统水产养殖空间受到空前挤压,传统渔民生计面临严峻挑战。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淡水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养殖面积总计490多万公顷,约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97%,产量2 600多万吨,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3 089万吨)的84%,如全面限制养殖或禁止养殖,将对水产品供给和传统养殖区渔民生计造成严重影响。2017年,环保督查尤其严格,全国各地江河库区一批批网箱被快速拆除,南方水网地区5省拆除各类网箱、网围14 万亩,涉及养殖渔民近万人;太湖沿岸的无锡、常州、湖州已全部完成围网拆除,涉及养殖渔民3 000多人;湖南省“洞庭湖河湖围网养殖专项清理行动”清退人工养殖网箱15 527口、65. 77万米2;海南省划定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 316.6千米2,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35.1%。因此,池塘养殖对保障水产品供给和渔民增收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提升。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推动我国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升级,确保水产养殖发展空间,承接撒网撤围的养殖产能和转产养殖渔民,稳定水产品供给、保障转产渔民生计、促进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 1亩=1/15公顷。
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了污染排放要求,加快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迫在眉睫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都对养殖尾水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池塘基础设施差、生产方式粗放,传统池塘改造项目主要侧重于生产能力的提升,对养殖尾水和池塘环境提升的要求不多,导致养殖生产过程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排放规模较大。全国养殖尾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总排放量中的7%。全国通过健康养殖标准验收的池塘养殖总面积约2.5万公顷,仅占我国现有池塘养殖总面积的约1%。据估算,90%以上传统池塘没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按照现行养殖生产尾水排放标准,难以实现达标排放,面临限养甚至关停的风险。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通知,要求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显然,一些传统落后的养殖模式已跟不上新时期对水产养殖发展提出的新标准和要求。因此,推动养殖池塘转型、实现尾水达标排放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人手,全面提升传统池塘养殖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防控能力,切实把养殖污染降下来,尽快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刻不容缓。而陆基集装箱式养殖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攻方向,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对落后模式进行环保化改造,通过示范推广现代绿色生态池塘养殖模式,积极发挥池塘湿地生态功能,实现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还水产养殖绿色本色。
三、高消耗的粗放养殖已临近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上限,发展资源节约型池塘养殖模式迫在眉睫
由于当前养殖布局、品种结构、生产管理、承包方式等不尽科学合理,实际生产中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度开发利用水域滩涂资源、过度投人物质要素、片面追求高产的现象较为普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凸显。池塘养殖普遍存在养殖密度持续升高、尾水直排直放、池塘设施老旧、水体投入品复杂多样等问题。如广东地区池塘高密度养殖乌鳢产量最高已经达到7吨/亩。在中央提出要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划定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转变池塘养殖发展方式、转变技术思路,从追求产量导向转向追求质量导向。陆基集装箱式养殖模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传统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升级改造,用绿色生态高效减排方法,修复重构池塘养殖系统,促进池塘转型绿色发展。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推进池塘清洁生产迫在眉睫
近年来,虽然我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但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三鱼两药”问题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外源性水域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据调查,2016年内陆渔业水域中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超标面积分别为99%、52. 6%和24.1%。渔用投入品违规添加违禁药物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消除,与新时代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推进水产养殖清洁生产模式追在眉睫。陆基集装箱式养殖模式通过模式创新,从外源性环境污染和养殖投入品控制入手,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点管控,加强风险预警预判,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养殖成本刚性上升,推进池塘养殖节本增效富渔增收迫在眉睫
我国水产养殖业虽然规模逐年增大,但养殖效益呈逐年下滑的态势。主要由于水产品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知名品牌少,优质难以优价,产业链不长,整体效益不高。加之,近年来水产养殖成本持续上涨,如2018年3月饲料用鱼粉平均价格高达13 000元/吨,较两年前增加了20%以上;近5年池塘租金年均增长10%左右,广东省水产养殖主产区养殖池塘租金已达每年5 000元/亩;水产养殖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持续上涨,渔用动保产品等投人品使用大幅增加,导致许多水产养殖经营困难,影响了渔民增收。因此,急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发展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省工省力、易于产业化发展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陆基集装箱式养殖模式拟通过现有技术模式集成组装、新兴技术模式熟化提升、传统技术模式升级改造、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传统养殖场休闲化景观化提升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池塘转型现代技术模式,引导池塘养殖实现提质增效,促进渔民增收。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 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