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设计思维启发: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公共教育成果展

2019年正值包豪斯成立10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公共教育部从2018年4月开始,举行以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为主旨的公共教育系列活动,旨在以儿童设计教育为切入点,探索现代设计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并以此纪念这所伟大的学校。在社会各界设计教育机构、设计师、深圳创基金的公益支持下,经过二十余期儿童设计工坊、剧场、讲座等活动的举办,积累了大量的实习成果,评委们从中选择了每期课程的优秀小作品,举办了这个小小的设计展览,以总结经验,开展交流。

优质经验分享活动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

在展览开幕之际,我们采访了课堂外为小朋友们精心备课的老师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儿童设计思维启发课程诸位老师们策划、研发的心路历程!

【展 期】2019年8月10日 至 2019年9月15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09:30-16:30, 16:00 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一楼儿童工坊

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优质经验分享活动

(一)

学生记者:吴 桐

采访对象:刘一蓝(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公共教育部主任、策展人)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学生记者:作为中国首座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负责人,您如何理解设计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特殊性?

蓝老师:我在去年开馆展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2018年的《新美术》。在那篇文章里,我比较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我认为,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是由设计博物馆的内容决定的,现代设计的知识逻辑,不仅决定了设计博物馆的理念,也影响其中的展陈形式,那些“设计作品”,因为与生活的关系,被置于以“日常”为中心的形式空间中,用以交代造物的发生与生活的关系;但同时,这些“设计作品”又很难以孤立的单件的身份存在,因为它们背后的技术因素必然是系统的、有前后关系发展,设计博物馆的使命之一是“激发创造”,就是通过这样的发展线索,让观者找到自己的出发点。这种“现代设计”的知识逻辑,也决定了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一般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的不同,它不仅通过博物馆传播设计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在设计博物馆中甚至被忽略到很不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科技与艺术关系的讨论,揭示生活为何如此,以及未来生活的可能图景。

从这种设计的知识发展逻辑,思考设计博物馆的公教活动,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具有历史高度的学术起点上,它要求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必须具备如下的特征:

1)设计启蒙性质:作为工业革命的后发国家,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历史并不太长,在20世纪的百年进程中,因为政治的原因还走了不少弯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设计”的真正开始,还是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因此,“现代设计”的观念的启蒙性质的解读,在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很有必要;

2)年轻一代的普及:从幼儿园、小学生开始,通过设计与生活的关系的教育,体会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创意、设计基础等的初步概念,为未来作为消费者的有素养的选择,以及成为优秀设计师,打下基础;

3)推动制造产业的设计转型的培训:中国的制造产业由于年轻,原创力量严重不足,使得相当一部分产业结构处在模仿、借鉴和与国外著名品牌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制造产业的设计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举办设计、原创培养、品牌管理、服务等专题的培训班,是设计博物馆公共教育社会服务的重要延展。

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质经验分享活动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

学生记者: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从开馆到现在,公共教育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策划和实施了纪念包豪斯百年“儿童设计工坊”二十几期不同主题的公教活动,还有其他系列项目:“先锋艺影”、“象棚-包豪斯人物空间剧场”、“设计讲堂”、“设计体验”等,可以看出这其中巨大的工作量,同时,又听说你们的人手很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分工的?

蓝老师:实不相瞒,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目前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们设计博物馆的全体员工都支持公教,从杭间总馆长到袁由敏执行馆长,从其他各个专业部门到行政办公室,许多活动都得到同事们的支持。另外,设计博物馆培养了一支很好的以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她们认真投入,是公共教育部的重要助手,同时,也促进了她们在实践中,学习能力的提高。公教部还与一些优秀的社会教育团体充分合作,结合他们的优质经验和资源,聘请他们担任教师,共享多媒体,开展课程系统合作。要特别提到的是,公共教育项目得到了中国第一支设计公益基金——“创基金”的长期支持,在此,我要深表感谢。

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质经验分享活动

学生记者:这次的展览虽然是为了纪念包豪斯100周年,但主题是侧重儿童设计思维的启发。“设计思维”是很抽象的词汇,尤其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更难理解,作为策划者,您是怎么想的?

蓝老师:儿童是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设计博物馆的设计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先生专门规划设计了儿童工坊空间90平方米,用于具有儿童特点的博物馆教育。儿童设计工坊的教育宗旨是: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对设计的兴趣、思维、以及美学思考。

2018年4月开馆以来公共教育部根据馆藏作品以及设计主题展览,开展儿童设计思维启发教育,2019年是包豪斯建校100周年,公教部根据包豪斯的基础课展开课程研发,从色彩、平面、立体,结合不同的材料进行课堂设计创造性思维的主题练习,并且,公教部邀请全球优秀的设计师来馆授课,同时与几家艺术机构合作,建立了儿童设计课实验室,设计博物馆的儿童课程在正式推出之前,会通过几家艺术工作室,招募小朋友测试,从设计思维探索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反复实验。

优质经验分享活动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

(2019年,为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儿童设计思维启发课程内容与包豪斯课程表紧密联系)

我一直希望针对不同课题的设计,策划研发有关设计思维启蒙课程。现代设计思维是一种基于大工业的制造思维,它背后的知识基础是科学技术,这些内容虽然抽象,是成人的认知体系,但设计思维最基本的点线面、结构、色彩、功能思维,却可以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展开。例如通过课程“看展览-讲给儿童的设计史小故事”,循序渐进到第二部分课程是设计手工制作,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其中的“红黄蓝”荷兰风格派手袋设计制作、雨伞色彩涂绘等项目,不仅启发孩子们的色彩认知,也同时思考设计的功能问题,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心无羁绊,最能接受事物的本质,因此往往能迸发大人们所没有的“智慧”,出其不意,天真烂漫的同时又妙趣横生,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下,设计的概念和知识犹如雨露滋润无声,认真而又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

优质经验分享活动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

蓝老师:儿童设计工坊的每一期课程我都会尽量参与,在现场陪伴小朋友们共同完成设计,经过25期的设计工坊课程,本次展览选出60余件优秀作品参加展示,欢迎大家来看展览并交流,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

采访对象:宋山山(Art Now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学生记者: 请问Art Now艺术工作室是什么时候开始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合作?

宋老师: 2018年4月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之初,Art Now艺术工作室接到公共教育部蓝老师的邀请,从第一期开始连续推出了十期活动,刚开始的活动是带领转塘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和杭州一所特殊学校的儿童们讲解展览,并开展设计工坊的课程。

学生记者:您是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吗?

宋老师:是的,我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与母校设计博物馆公共教育部联合研发儿童设计工坊的课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个人和团队比较喜欢的项目。

优质经验分享活动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

学生记者:您可以聊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儿童设计工坊的课程在Art Now艺术工作室的实验过程吗?

宋老师:从与馆方讨论活动方案开始,由馆方的指定课题与课程目标,根据材料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试验。比如最近一期,制作“纪念包豪斯100周年系列-瓦根菲尔德W24台灯”课题的时候,团队在工作室做了差不多两三天的试验,试验内容包括选择线的材质还是纸的材质、纸的干湿度还有线的干湿度,反反复复做了好几次,第二天发现很多材料因为太热已经炸掉,但是不够热的话材料又容易变型,在短时间内无法干透,所以大热天开了一个“暖气”,达到需要的“温度”,最后实验成功,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我们团队来说,进行课程实验都是非常波折但是有探索意义的一个过程。

学生记者:接下来9月份还有什么新的课程即将推出吗?

宋老师:有一个关于立体书籍装帧的课程,基本原型是根据彼得·贝伦斯的书籍装帧来展开的,我们会把它的形式做得有趣味性一点,可能是以一个立体汉堡的形状呈现出来:形状是汉堡的形状,然后是一个立体的可以打开的形态。内容有可能是关于一座城市的主题,这本书是采用立体装帧的方式,它可以随意打开任何角度。这样一来,对小朋友来说也更吸引他们,促进他们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制作。

另外一本书如果要做的话,可能更加偏向于日历,我们想把日历和小朋友成长的过程结合起来,可以做成类似于日本手账的形式,但是整个书籍的设计、内容都需要引导小朋友自己去思考设计。包括书皮、封面需要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去设计一个形式。对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记录方式,对于他们之后在学校里的活动也很实用。

学生记者:这期课程现在准备得怎么样?

宋老师:前期我们已经做过2次试验课,作品成型已经做好了。呈现形式也在一直与馆方探讨中,立体书籍什么样的形式更便于小朋友去操作。书籍装帧现在有的是胶装、有的是线装与锁线。当然“彼得·贝伦斯”那个时期大部分是用线装书,但是对于线装来说,小朋友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因为需要针线的穿引。所以馆方决定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开展,有父母参与也是更具有互动性。

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质经验分享活动

(三)

采访对象:梁芳蕾(绿山一号创始人)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质经验分享活动

学生记者: 您可以谈一下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与绿山一号的公教活动合作吗?

梁老师:绿山一号一直以来就是在做儿童设计教育的工作,在2018年11月,我接到了设计博物馆公共教育部的负责人刘一蓝老师的邀请电话,因此开始了儿童设计教育的第一次合作,当时馆方邀请到了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Peter Stickland老师,由绿山一号团队配合执行活动。后来几期课程,由绿山一号Brendan Kellogg老师主要授课。从事儿童美育的机构有很多,因此也非常感谢设计博物馆选择与绿山一号合作。

学生记者:合作的公共教育活动是馆方定制型的活动吗?馆方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梁老师:对,是根据设计博物馆的要求进行的,记得前三次与公共教育部开会,大部分是围绕着包豪斯100周年的设计课主题展开,在此基础上讨论设计思维,材料,课程内容与目标,以及可操作性等。根据主题结合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和他们能达到的状态去做讨论。活动的出发点一定是从小朋友的心理,希望设计作品它是有趣的。

设计博物馆的活动每次大概会有15名孩子参与,其实报名的小朋友非常多,我们也更加本着对小朋友们负责任的态度,每次课程实践之前,每个课至少与馆方讨论三次,从主题出发、与馆方确认课程,然后再把课程分阶段,每20分钟一个阶段,预计孩子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能保证课程有质量地进行,更难的部分是要确认用什么材料达成不错的效果。就是如何让小朋友以新的材料向传统的包豪斯当时用的材料,做一个跨时空的对话,向包豪斯致敬。

学生记者:可以介绍一下绿山一号设计专业的老师的背景情况吗?

梁老师:绿山一号与其他美育机构不一样的部分在于,我们希望真正能做一些颠覆行业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建立绿山的团队是设计界最厉害的老师来教小朋友,我们也筛选了很多老师,我们是双师体系,一方面,我们有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哈佛等名校毕业的有长期设计经验的设计师来担任老师,以保证专业技能方面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寻求至少有五、六年育儿经验的老师,以保证庞大的知识点能够让孩子吸收,因为这些老师对孩子特别有经验,所以每次课程都有两位老师,各自负责不同的侧重点,达到经验和技能的结合。再加上我们的公式,competition=(knowledge+skill)attitude²,意思就是,怎么培养孩子达成有竞争力的状态,就是要考虑他们知识的摄入。为什么做设计教育?因为设计思维给孩子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让最厉害的人来的同时,将每一个课程都做成一个单独的项目,孩子在项目里面去学习。考察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希望培养孩子想出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采访对象:Brendan Kellogg (儿童工坊授课老师、设计师)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优质经验分享活动_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

学生记者: 您来自哪里?

Brendan: 我来自美国纽约。

学生记者: 您学习什么专业?在哪所学校毕业?

Brendan: 我学习家具设计,2005年毕业。4年以后,我在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开始攻读硕士学位。

学生记者: 博物馆对您此次展陈设计提出了什么要求?

Brendan: 馆方给了我儿童作品的清单与作品图片,希望我能展示一些儿童工作坊历来的作品。除此之外还给了其他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这次的展览是给小朋友看的,所以视角上是从小朋友的视觉高度和维度考虑,尽可能要让孩子能从中学到东西,又能感到有趣味。所以我们让孩子可以进入并融入展览当中,可以攀爬、穿过这些结构。通常情况下的展品对孩子们来说太遥远了,而我们没有用玻璃等一些物品隔离展品。

优秀经验分享活动实施方案_经验分享活动标语_优质经验分享活动

学生记者: 大家看到了本次公共教育成果展的展陈设计十分有趣,小观众们很喜欢,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

Brendan: 事实上,总体的理念来自我设计的一次儿童工作坊课程,叫做《图形结构》,是关于“从包豪斯平面生长出建筑”。本展览中,我们将包豪斯海报的图形元素和组成转换为沉浸式的三维装置——大型几何体块漂浮在可以旋转的垂直销钉组成的网格中。在展示不同作品时,我们分别考虑了儿童和成人的视角,让每一个造型都是独特的设计。这种体验是令人好奇和好玩的:大人们可以在木栓地里漫步,而孩子们则在巨大的形状下爬行,爬到木栓上。

编辑| 刘一蓝

校对| 张春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