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点田,在外面打点临时工,一年到头基本没钱余下。今年在黑木耳基地打工,算一算,至少可以余个几千块。生活有了盼头,人浑身是劲。”因残致贫的松木塘镇下干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文德昌高兴地说道。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就业扶贫,“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致富动力,无疑是一条真正能让村民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之路。松木塘镇下干沙村在县产业办的支持下,于2018年7月成立桃江县平峰山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成立以来实现了一亩经济效益上万元,让下干沙村的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因地制宜,小小黑木耳能成大产业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因地制宜”。下干沙村地理位置偏僻,山多田少,林木面积大,却难以带来实时经济效益,反倒是砍伐下来的断木枯桩不少,在村民眼里,用来当柴火都嫌累。然后,正是在这些“废料”上的发现,开启了下干沙村产业脱贫的快捷键。

转变源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一次走访过程中的偶然发现,农户堆放在山边的那些木桩上面结满了天然小木耳,而且都是可食用的。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扶贫工作队员随即仔细分析下干沙村的气候条件,查询有关黑木耳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种资料,综合汇总后得出结论——在下干沙村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大有可为。

充分论证与协调之后,占地30余亩的桃江县平峰山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成立,合作社首批启动资金48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入股20万元,8万元为社会资产,采用委托帮扶的方式,由县产业办出资入股20万元,对村上120名贫困人口实行委托帮扶,签订帮扶协议,根据协议,前五年120名贫困人口,每人入股1500元,按照12%的利润,连续分红五年,五年过后,三方按项目收益比例分成,如果贫困户愿意接受继续合作的话,就再签订合约。目前,平峰山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新型农业模式,由村集体为主导,注册资金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占股75%,会员8人占股25%(含贫困户2人)。

种植黑木耳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乐观,村支书文世吾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的全部成本为3万元,按月前市场中等产量0.17斤/包,每亩8000包,干品产量为1360斤,按目前市场统货价33元/市斤,亩产值可达44880元。

稻耳轮作,现代高效农业新方向

稻田种植水稻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现代农业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原有的基本农田功能为代价。因此,专业合作社一开始就确定采取“稻耳轮作”的发展模式,“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每年农户在4-8月中旬进行中稻、早一季水稻种植,在8月下旬,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田和闲工,将黑木耳大田菌棒出田排场。10月中旬-来年4月初进行黑木耳采收和管理,黑木耳采收结束后,又可将废弃的菌棒(原料:除松、樟、杉木外的杂木碎屑+营养料)还田或以每棒0.08-0.1元的价格出售供果园等作有机肥。“稻耳轮作”模式最显著的特点高效利用土地,每亩年均收益实现“千斤粮+万元耳”。

分红+就业,产业带动“志智”双扶

目前,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完善的利益链接机制。下干沙村在将村上的产业发展资金按60%分红给贫困户外,发展有能力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通过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与种植户对换菌棒,合作社与之签订合同,并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服务,保价回收,贫困户既不用担心种植,又不用担心销路,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收。

除了分红、创收外,因为黑木耳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大田菌棒的生产成本中,其中40%左右是人工费用,能提供每亩60个工作日的工资性收入,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下干沙村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及其他农户,都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学会了技术且月收入不菲,更好地带动了脱贫与致富。

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下干沙村依靠黑木耳产业,闯出脱贫致富路,实现了民富、村强、家美。(文/刘国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