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自1986年起,我国至今已顺利实施完成了六个全民五年普法规划,七五普法规划也有序推进中。这些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开展,对推动全体公民自觉接受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普遍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2014年起,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和浦口区司法局合作共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开展公益普法专项活动。

一、项目介绍

“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志愿服务活动自实施以来,坚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为依托,积极组织“法治进校园”“法治辅导员”“法治进社区”“情景剧”“模拟法庭”等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已累计举办活动287次,参与人数达2465人,志愿者打卡器累计志愿时长达2735小时,覆盖浦口区26个社区的居民和4所小学的学生,发放法治宣传材料超过10000份,惠及民众超过6000人。2016年在南审润园书院、区司法局、区民政局指导下,成立民非组织——润青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公益普法的合法化、体系化运作。

该项目实现政府和高校协作新途径,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学法、懂法、用法、普法,深入乡村社区和偏远小学,弘扬法治精神,介绍法律援助途径,提高民众法律素养,为共同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获得合作部门和民众的一致好评。该项目2015年入围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2017年获“福彩杯”大学生公益梦想项目大赛优秀志愿项目。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还被评为浦口区“六五”终期普法先进集体。中国普法网、南京普法网、江南日报、浦口区电视台等多家社会媒体曾对活动作相关报道。

二、项目团队情况

为促进公益普法志愿服务工作有效稳定的开展,克服长期以来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缺乏责任主体、活动影响力不足、资金监管等问题,“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志愿服务采取“主管部门-学校-社会组织”三方监管的方式,实现该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打造一支经验丰富、活动稳定、热心公益的普法团队。

1.专业化的指导团队

针对公益普法志愿服务项目,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党委指派党委副书记张巧玲博士、辅导员王安琪等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老师担任该项目指导老师,指导润园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法治项目服务部,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带领系列普法宣传活动的策划实施,组织志愿者们的备课会和出发前的动员会,介绍相关志愿者规章,辅导法治宣传要点。

浦口区司法局安排专人对接,指导完善普法志愿宣传材料的制作,辅导法治进社区等访谈技巧,对普法过程中遇到的法援案例进行跟进反馈,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保障公益普法宣传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2.合法化的责任主体

2016年12月,经浦口区司法局、民政局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在润园书院的支持下,润园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法治项目服务部的部分学生干部自发自愿注册成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机构——润青法律服务中心,14级南京籍法学专业学生章雨辰任该机构法人代表,南京市浦口区雨山西路86号为该机构运营场所,招募有意愿长期从事普法志愿活动的学生成立机构理事会,并形成理事会章程,将“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志愿项目作为该机构主要活动内容。

活动开展有计划,受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约束,活动资金主要包括志愿者往来交通费用、误餐补贴、宣传材料费用等进入机构账户,施行公对公业务,依法纳税。目前,该机构已顺利通过2017年社会组织机构年终审查,顺利实现“法治伴我行”项目的常态化、合法化运行机制。

3.经验丰富的团队

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简称润园青协,属于润园书院分团委领导下的常设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各大志愿活动。秉持着“奉献、关爱、服务、高效”的宗旨,致力于服务社会,扶助弱势群体,弘扬志愿者精神。所提供志愿服务涉及支教助学、医疗卫生、法治宣传、景区讲解、社区服务、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赛事服务等,服务对象为学生、残障人士、老人、优抚对象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等。品牌活动有“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计划、“乐动青春”阳光音乐课堂计划、“文化传音进社区”项目、渡江胜利纪念馆讲解活动、南京马拉松、南京市浦口区甜蜜跑女子马拉松等。活动种类多、范围广、影响大,在社会各界人士及公益同行中广受赞誉,2015年成为驻宁高校社科普及联盟八大常任理事之一。

润园青协至今已拥有固定合作志愿项目45个,承办大型志愿服务类活动34次,2014年下半年—2018年下半年累计举办活动2064次,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人数达19382人次,累计志愿时长达89000余小时。这三年来年数据呈现阶梯状递增模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形成了从宣传、招募、开展活动到后期总结的完整的运作体系和严格的志愿者规章。

三、项目开展情况

“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志愿项目已经开展四年之久,与辖区内合作社区和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获得主管单位和服务单位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大批学生的志愿热情,成为润园书院品牌学生活动之一。

活动根据普法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大致分为三个系列:

1.针对普通民众,开展法治进社区服务,登门入户发放宣传资料,传播日常法律知识,增强居民法律意识,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详细征询群众的法律需求,介绍法援热线“12348”等援助途径,帮助居民维护合法权益;

2.针对小学生开展法治辅导员的志愿服务,围绕宪法、未成年人自身保护等内容开设法治小课堂,如抄袭作弊、校园霸凌等,教授小学生基本法律常识,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3.研设情景剧、模拟法庭的宣传形式,让志愿者和青少年感受真实的法庭审判,培育法治素养。

活动具体实施安排:

(一)前期准备

1.物料准备

提前与浦口区司法局联系,由司法局印制法治宣传材料如宣传册、资料文件等,由南审润园青协保管,活动开展时由志愿者带至相应活动地点,将材料分发给社区居民或小学学生,促进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法治宣传效果。

2.志愿者招募

每年3月中旬和9月中旬,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经笔试考察报名者的基本法治知识,面试了解性格和交际能力后,遴选出知识功底扎实,交际能力强的志愿者。

3.志愿者培训

在招募完成后,由经验丰富的往期志愿者和润青法律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对所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从而规范志愿者的行为,提高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

1.法治进社区

(1)时间:每年春、秋季学期周末

(2)频率:2-3次/周,54次/年

(3)人数:6人/次,324人/年

(4)地点:星甸街道和汤泉街道的26个社区。

(5)内容:针对普通民众,开展法治进社区服务,登门入户发放宣传资料,传播日常法律知识,增强居民法律意识,使居民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详细征询群众的法律需求,介绍法援热线“12348”等援助途径,帮助居民维护合法权益。

2.法治进校园

(1)时间:每年春、秋季学期的每周三下午

(2)频率:2次/周,24次/年

(3)人数:10人/次,240人/年

(4)地点:高里小学,珠江小学

(5)内容:针对小学生开展法治辅导员的志愿服务,准备好课件和教案及小游戏等课堂互动环节,围绕宪法、未成年人自身保护等内容开设法治小课堂,如抄袭作弊、校园霸凌等,教授小学生基本法律常识,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思维。

3.情景剧及模拟法庭

(1)时间:每年春、秋季学期

(2)频率:1次/月,8次/年

(3)人数:15人/月,120人/年

(4)地点:新世纪小学,汤泉小学

(5)内容:志愿者们准备情景剧及模拟法庭剧本,主要以未成年人犯罪及处分和校园安全为主题内容。让志愿者和青少年感受真实的法庭审判,培育法治素养。情景剧剧本内容和模拟法庭案例来源于普法志愿活动遇到的生活案例改编而成。

(三)后期总结

1.收集志愿者活动感想,写成文字总结稿;

2.与社区负责人、学校负责人联系,询问活动满意度并提出意见。

3.后期开总结会议,一起总结优点与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4.年底评议优秀志愿者,发放优秀志愿者证书。

四、项目特色

1.组织体系完备,项目开展科学严谨

采用了高校与政府的联动机制,与浦口区司法局合作,优势互补。浦口区司法局提供优质的普法宣传资源。高校提供高素质、易管理的的专业志愿者,并及时反馈普法现状,扩大司法局群众调研面。

已成立非营利法人组织——润青法律服务中心。各部分有明确地分工和严密的对接机制。由浦口区司法局负责前期定点,由我方进行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开展活动并记录总结。志愿者团负责活动的实际开展。

采用特色的开展方式和精准的活动记录。社区普法志愿者采用入户询问宣传的方式,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小学普法志愿者通过授课,情景剧等生动形象的形式,契合小学生认知力有限的特点。长期使用志愿者打卡器,按时发布活动、安排签到,每次活动结束后由志愿者书写公益日记。

2.流程完整严密,

项目可推广性强

我们与浦口区司法局合作紧密,优势互补。固定的法人组织和政府部门避免了因人员调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工作无缝对接。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志愿活动的开展有规可循,节约组织策划成本。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普法方式,尽可能提高普法效益,避免活动开展流于形式。通过志愿者打卡器和公益日记,清晰便捷地记录活动数据和开展状况,定期评估效益,与司法局交流,形成反馈机制。

3.扩大宣传平台,项目发展前景好

本项目可以着手扩大合作面,增加企业(事务所)合作方,三方联动,各取所长,创造更好效益。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平台(微信、微博、政府官网)进行活动推广,联系报社、电视台宣传活动,提高影响力。随着实力的增强,活动影响力的扩大,服务范围可以以浦口区为基点,辐射更大的法治资源欠缺区域。

五、项目成果及影响

“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项目致力于解决浦口区农村地区法律资源短缺,法律信息闭塞的问题,教授居民基本的法律常识,解答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有关困惑,帮助其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改善小学生法律意识较低的现状,提高国民的法律素养,为建设文明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法治伴我行”公益普法项目自开展以来,已取得以下显著成果:

1.多次为居民解决问题,实际效益大

目前已帮助多户居民解决法律问题。例如,2017年10月16日,石桥社区张女士向志愿者提出家中丈夫因车祸瘫痪,许久未追偿的事情。我们与司法局及法院取得了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了公益律师援助,开始了案件的追踪调查。

2.开展频率高,受益面广

“法治伴我行”系列活动自开展至今,已累计举办活动287次,参与人数达2465人,志愿者打卡器累计志愿时长达2735小时,项目覆盖浦口区26个社区的居民和4所小学的学生,受益群体超过8000人,发放法治宣传材料超过10000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