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及与自然矛盾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到来之际,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宋怀龙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世界咸水资源量超过陆地淡水资源量17.8%以上,咸水是隐藏在荒漠或极度干旱区地表下的水资源,是解决水危机的有效资源。

宋怀龙强调说,这绝非异想天开、痴人做梦,而是有根据、有理由的科学设想。

近年来,世界各地有不少咸水适用技术与片段理论。在联合国督导下,一些国家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全球咸水分布状态以及储量调研。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现生活在盐水中杜氏藻(盐藻)生长繁殖快,在条件适当情況下,可大量合成β-胡萝卜素,同比超出胡萝卜500倍。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有工业化生产;2000年以来,以色列在内盖夫沙漠中利用咸水建立了优质鱼类养殖与蔬菜生产复合系统,运行正常;日本佐贺大学利用咸水栽培冰菜取得成功,已经进行商业化生产。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做了长达近20年的探索和积累。

我国在沿海利用海水或咸水养殖经济动物、植物有丰富的经验,适当改进,即可成为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我国西北地区长达50年利用卤水人工养殖卤虫(轮虫)。

2003年以来,宋怀龙在内蒙古查干诺尔以及河北安固里淖两个干盐湖盆,利用咸水种植碱蓬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处于可大面积推广与开发阶段;2010—2011年,宋怀龙在甘肃民勤利用咸水养殖对虾实验获得初步成功;中科院长春地理所杨富亿多年积累了咸水养殖的系列经验和数据。

2000年以来,中科院在河北环渤海地区进行咸水栽培作物筛选试验,取得阶段性进展。2016年,袁隆平海水稻种植产量达到150千克/亩。

上述积累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有了成系统的端倪,加上我国现有产业基础与科技能力,完全有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在综合开发利用咸水资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宋怀龙经过多年调查研究,提出用丰富的咸水资源将荒漠变成咸水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设想。他呼吁,在西北及中亚地区合作建立国际咸水科学技术实验园区,建立推广咸水使用技术与方法的样板,集合咸水资源相关基础理论、资料、数据以及证实咸水使用实验方案等,以解决我国乃至世界荒漠(化)问题以及统筹解决大农业、工业、环境、经济、资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问题。

建立咸水科学技术实验园区,旨在荒漠(化)地区建设“咸水人工生态系统”样板:荒漠里有水、有巨量生物——植物、藻类、地衣、动物等,形成一个完全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让荒漠变成绿洲。

宋怀龙说,具体分两步走:先将荒漠或极端干旱区改变成干旱区或半干旱区甚至半湿润区,即在荒漠中建立人工咸水湖泊;在此基础上,建设本项目的重点工程“咸水人工生态系统”。

咸水科学技术实验园区的生产实验主要内容:一是人工咸水湖泊:从咸水湖泊牵引或压打出地下咸水到地形条件适宜的洼地;二是咸水大农业内容:咸水渔业(海水虾、鱼、蟹,贝、藻、软体动物,微半咸水淡水鱼虾蟹);咸水种植业(海水稻、青稞、藜麦、燕麦、荞麦、马铃薯、蔬菜、中草药材、棉花、大麦);咸水草业畜牧业,咸水林业(柽柳、梭梭);咸水副业(荒漠藻)。

宋怀龙强调,科学地使用咸水资源,将使得荒漠变成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区,协同咸水大农业生产系统,从而使得荒漠变成绿洲或咸水人工生态系统。宋怀龙的这一科学设想,已得到环境专家魏复盛院士的认可与支持。

(科技日报北京3月19日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