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明杨林平
8月的清晨,天刚刚亮,山西省壶关县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栗交忠,一骨碌翻身起床,马不停蹄赶往地头。那里早已停满了长长的货车,等着他安排装车。
“每天,从太原和外省来的客商要拉走15万斤西红柿。另外,每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要卖出2000份精品西红柿,每盒10枚,售价48元。”栗交忠说。
入秋以来,这样热闹欢庆的丰收场景,每天在壶关县的多个西红柿种植乡镇上演。
壶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山多沟深,十年九旱,然而,正是这种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独特自然环境,培育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旱地西红柿,其主要特点是绵软沙甜、自然好味。
近年来,壶关县把旱地西红柿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奖补措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贫困户、脱贫户和农户种植,引导种植大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流转土地、订单销售,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
栗交忠早先在县城做服装生意,买卖十分红火,后来又在县城开了影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08年,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吸引之下,他回到老家绍良村,流转50多亩旱地种植西红柿,逐步发展,种植规模扩大到200多亩,并成立了阳光种植合作社,与本村和邻村的西红柿种植户抱团发展。他本人因此被称为“西红柿大王”,并被推选为壶关县兴农旱地西红柿协会会长。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创业。
“种地比在城里做生意累多了,但能让父老乡亲赚到更多的钱,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我觉得也值得。”栗交忠说,他要继续扎根乡村,为壶关县旱地西红柿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笔者了解到,目前,壶关旱地西红柿已覆盖全县10个乡镇170个村,并形成了店上镇绍良、固村等20多个“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有200多个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全县年均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37万吨。
随着旱地西红柿种植规模的扩大,壶关县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的目标,持续提升壶关旱地西红柿的品牌影响力。2016年,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19年,在中国·壶关首届旱地西红柿文化节上正式发布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品牌标识。
兴农旱地西红柿协会依托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现代化产业园,形成了规范化的营销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利用线下体验和线上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推介壶关旱地西红柿;协会与地方科研院校加强合作,研发了更多旱地西红柿加工产品,并结合旱地西红柿育苗、种植、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规范,建立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壶关旱地西红柿质量可追溯,提升“壶关旱地西红柿”的美誉度。
据了解,如今,壶关旱地西红柿亩均产量达7500公斤,亩均收入2.7万元,总产值13.5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3500多元。许多贫困户通过种植旱地西红柿和参与旱地西红柿产业,早已实现脱贫,并持续增收。
“这些年来,壶关县大力发展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栗交忠说,他希望依托“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张金名片,把旱地西红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