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街区制推广与城市双修理念应用的大背景下,生态化住区建设和窄路密网住区格局成为如今的关注点,通过借鉴多个欧洲成功的绿色街区案例进行分类与对比,依据区域定位、交通因素、技术支撑、参与评价、反馈与管理等方面,归纳总结出欧洲生态街区建设的发展模式与有效实施路径,结合案例分析我国生态街区目前建设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先确定不同类型住区,再利用LID技术、公共交通、公众参与、监督机制进行精准规划。最后建议将我国生态街区规划、设计为街区开放与功能复合于一体的生态区域系统,在政府、设计师、群众等多方共同协下发展我国生态街区建设。关键词:绿色生态街区,生态规划,城市双修引言20世纪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提出为后续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城市”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随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建设准则,“十二五”着重强调“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今提出的“城市双修”理念和住宅的街区制,是将城市内部结构及设施与外部生态环境进行长远结合,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重整自然生境,重振经济活力,重塑设施品质,重建社会安治,生态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绿色生态街区理论188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aeckel)率先提出生态学概念;19世纪末霍华德(EbenezerHoward)发表田园城市理论,这个概念成为城市生态规划重要起步点;麦克哈格(IanLennox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阐述了当城市土地利用和自然条件的有机结合的手段促进城市建设;芒福汀(JimMeCluskey)在《街道与广场》、《绿色尺度》均提出把街区的物种空间与生态空间紧密关联;罗斯兰(Rosalnd)依据生物多样化理论绿色交通运营模式研究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规划的意义。因此,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对地块的划分,应建立规划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街区的生态背景建立与城市区域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自然共生的生态城市(如图1)。图1绿色生态街区理论下的城市发展愿景(作者自绘)2.欧洲生态街区的概况欧洲的生态街区建设早在20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推行。至今为止欧洲政府、设计师与市民的相互合作开发模式下,在修复环境基础上对城市生态化建设思想观念达成一致,而且考虑到不同类型区域的改造方式有所差异,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街区能源利用的多样性。通过对六个具有欧洲成功开发的生态街区进行深入研究(见表1),对整个欧洲街区从地理区位、产业布局、开发形式、人口规模四方面进行分类:(1)依据地理位置对生态街区分类:老城区的生态改造区,乡村田园生态区,城乡交错带生态联系区。

通过交通便利度与环境资源的分析,老城区为马尔默Bo01街区,智慧马塞街区;城乡边缘区为康斯伯格,里昂汇流区;郊外区为林茨太阳城、橡树生态街。(2)依据产业布局对生态街区分类:工业存量更新,生态农业开发,新型能源利用。在里昂汇流区城市的工业存量较多,需要对现有工业遗迹进行改造并开设遗址公园;橡树街区是依靠环境优势基础上产生的生态种植、生态畜牧业培育等农产业发展;更多街区是在自身社区的基础上,引进大量新能源利用技术进行发展。(3)依据人口与规模对生态街区分类:高密度社区、低密度组团、低密度新城。人口规模决定了生态街区的规模,四条街道环绕的地块多位高密度社区,如太阳城和Bo01街区;多条街切割形成几块社区组团,已带状或者块状形式开发建设,如橡树街区;另外常见的一种是人口分散且密度低的新区或新城,这样的地区具有很大开发潜质,以及能快速的带动城市的发展,如康斯伯格、里昂汇流区。(4)依据开发方式对生态街区分类:民间自组织改造模式、政策导向的政府开发模式、政府-开发商-设计师融资模式。在欧洲更多鼓励的是融资模式开发,通常会以竞赛形式竞标,调动各行各业设计师的思路设想,由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的开发方式。

而政府将最后的投票权给予市民,设计师们必须在调研和深入研究现状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真正取信于民,造源于本。欧洲绿色住区代表案例统计绿色住区项目区位分布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数运作时间背景\生态策略智慧马赛街区西班牙马塞阿拉尔170公顷2001-2013新能源技术里昂汇流区法国里昂市150公顷9000人2004-2012工厂老区布缇尔橡树街区法国南特45公顷2011-2015生态农业林茨太阳城奥地利林茨市32公顷3000人1996-2005新能源技术马尔默Bo01街区瑞士马尔默30公顷4000人2001-2005工厂老区德国汉诺威市140公顷15000人20001-2017新能源技术3.欧洲生态街区的规划经验3.1定位与发展模式生态街区的合理选址与定位是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思考选择的位置是否会对周边用地功能发生改变,抑制增量用地建设的同时合理的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完善和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布缇尔-橡树生态区位于具备良好资源的城乡边缘区,地质积淀产生了天然承压地下水。市民利用其优势在街区口引进了果树的种植。自发将街区向周边生态公园和公共空间延伸,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开发。里昂汇流区是在工业码头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工业的产生导致环境污,因此生态化改造重新赋予了地块的价值。

在我国的街区建设中逐步也将存量用地转化与提升,然而开放街区的理念虽然提出,但目前国内街区多以大尺度、封闭的住区开发模式发展与建设,并没有对街区尺度的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合理分级与管理。因此,中国生态街区可借鉴“大开放、小封闭”的模式,将一些对街区服务的半公共空间转化为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且对外的开放空间。不单单是对社区住户的体验,更多的是面向城市路人的开放体验。3.2交通一体化欧洲的绿色街区在公共交通方面投资比例较大,通常采用城市利用连接市中心的服务于生态街区的有轨电车,例如:里昂汇流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通过专设电车线路直接与城市中心区域相联系,以800m为基准单位进行公交站点的设置,街区内的居住建筑与公服建筑围绕电车站点环绕式布局,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新区与中心区距离与效率的问题(如图2)另一种模式为自发选择的步行交通,康斯伯格街区是使用传统的邻里发展模式设计的,这意味着所有的家园都在五分钟的步行路程或骑自行车的路程内,沿线设有公园、带状商业等用地功能推动非机动车的使用。还有,法国南部部分地区,通过政府限制小汽车出行和购买,而推广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汽车的使用率,从而达到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

欧洲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作者自绘)(左:里昂汇流区3.3生态基础设施欧洲的生态技术是在适宜技术与建筑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采用的生态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污染上解决和改善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通过设置“能源循环”系统减少碳排放,并且还有些制度例如机械通风系统定期保养,住宅设定恒温系统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给予舒适的温度。3.3.1水基础设施欧洲街区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都以低影响开发为导向,设置调蓄水池,雨水渗透铺装 等收集循环水资源,污水处理上在生产源头进行及时处理,并且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水资源地 区进行转换和循环使用 (1)雨水利用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洪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以联邦水法、地方法规等法律条文形式 要求. 雨水资源化管理是当代德国住区雨水排放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指导原则。康斯伯格街区 中雨水排放系统的模式为:产生于人工表面的雨水首先在家庭和社区中得以利用;大量剩余 部分被尽可能渗入地下,用于补充地下水;其余部分被导入附近地表径流;少量含有大量污染 物质的雨水被排入污水处理厂。 (2)污水处理 林茨太阳城污水处理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地面空间设置若干与绿地相结合的沟渠和洼 地,产生的污水集中回流过滤。

地下污水由地表的暴雨雨水管理、绿色基础设施的整合、陆 地至河流的径流排放相互融合来降低修复场地的干扰。二是保持河滩区域的水位线和水质, 增加建筑环境内部的含水层补给,减少污水的产生量。 (3)水资源开发 “智慧马赛”街区是目前欧洲唯一基于海水能源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的生态街区。当地 盛行地中海风向并具备良好海水资源,依托环境资源提取海水中的能源运用到生态街区的系 统中,并将淡化的海水用于街区供水,实现有效的海水循环利用系统。 3.3.2 建筑节能材料与新能源技术 欧洲的生态街区尤其是欧洲地区最初研究在建筑单体材料节能上,通过城市或者地区 的风向,日照系数等方面对建筑碳排放降低。环保型节能材料可以降低各资源的消耗。为住 户提高舒适度、节省经济开销、营造宜居环境。林茨太阳城(如图3)通过增加南向开窗与 减少东西开窗面积来提高室内采光度,通过顶层开创建立阳光房,与此同时利用太阳能板和 保温层材料提升室内温度。Bo01 街区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多利用在整体空调系统的冷热风交 换,并且采用余温通风系统提供低碳少排的保温以及玻璃幕墙涂层集水功能应用;里昂汇流 区则是通过地热能采集能量转换于夜晚灯光的电能(如图4);康斯伯格街区的气体生化工 厂把排放的废水与可回收垃圾转为新能源气体,一则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二则 提高新能源系统运行的成本。

图3林茨太阳城大面积太阳能板 图4里昂汇流区地热发电夜景 3.3.3 高效的垃圾处理手段 从污染物的角度控制和改善居住环境,因此科学的住区垃圾处理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投放的生活垃圾基本可分为可循环回收型和污染物质型垃圾两大类,从可回收垃圾中将再循 环的资源提取出来,也是节约能源、修复环境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手段。如Bo01 街区内部 设置大量地埋集装箱用来收集生活垃圾,住户将垃圾投放入箱后,会通过地下真空管道系统 将其统一移送到外部的垃圾场进行处理。我国的天津生态城也适用垃圾分类转移的手段进行 回收与再利用,在调研反馈中受到住户的一致好评。另外,德国多数住区是收取一定垃圾分 类费用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后,核算剩余垃圾和有机垃圾的桶量收取市民垃圾收费。这样 通过经济手段可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3.4 动态建设与公众参与 在法国里昂汇流区的建设模式采用“渐进性的过程规划与建设”。街区在合理的半径把 接待划分(一般R=250-400m 间隔),开发商根据开发时序进行分期建设,根据地块周边环 境影响的因素进行适时调整。最终形成“生长”街坊的而逐渐模式。我国多用于的“一次性 整体建设”的快速发展模式,可借鉴渐进的动态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

建设的同时更关注居 民的感受,通过两方面实现公众参与,一是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公众宣传、社会调 研、网站公开以及研讨会等,增进公众对项目的认知与探讨。另一方面是全民可以自下而上, 客观的参与行政组织与规划部门的对话。 3.5 实施管理与评估反馈 评估与反馈是一项生态街区必须得环节,只有得到了住户的反馈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 题。生态街区的技术手段是支撑街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在安全保障的同时需要有专业技术的 评估体系,从评估体系中对使用状况进行跟踪与修缮。 在欧洲部分生态街区都会举办“居民联合设计”协商会为住户提供平台区完善机制和咨 询信息。例如智慧马塞街区通过政府、开发商、业主协会等职能部门形成区域协作委员会, 与此同时,通过设计师、规划师、市民形成技术反馈委员会。这样的两个权威组织将会针对 具体的规划问题(用地、技术、出行等因素)进行协调与沟通,以此保证双方乃至多方利益 的平衡。目前我国对于生态技术的标准、要求等相关规定还不明确,需要参考欧洲的成功案 例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