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唠身边的“致富经”——
“党员+”
模式铺设特色农业致富路
绥东村花卉基地
“怎么也没想到我们这个耕地极少的村子,竟然在花卉种植上让大伙儿富了起来。”近日,绥芬河镇绥东村花卉基地的25名农民社员,在分红大会上领到了共计2.5万元的年度分红。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如同他们依托致富的鲜花一样鲜艳、灿烂。今年的种植期结束了,他们也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充充电”。“种花是个技术活儿,既然找准了路子,就不能因为技术耽误了咱的致富路!”
种地难、收成差
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绥东村是绥芬河市绥芬河镇的一个小村,全村只有64户、110人,耕地仅400余亩。十年前,绥东村别勒洼区域还是一个偏僻的抵边作业区,全村的耕地都集中在这一区域,从市区前往绥东村别勒洼区域需要7公里。“村里的路太难走了,种地难,收成差,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该迁走的都迁走了。”当过30余年村支部书记的綦进东回忆当年时说道。
2008年,绥东村10户农民共同出资12.8万元成立了绥芬河市第一家农民合作社——绥芬河市绥东村蔬菜(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因为缺乏种植技术和市场销路,合作社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至2012年才收支平衡。
“那一年,我们3名党员在一起研究,发现花卉苗木种植行业或将大有可为,在向省市花卉种植专家学习调研后,我们调整了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花卉种植,终于走出了年年亏损的窘境。”绥东村的老党员曲江义娓娓道来。
HUA HUI JI DI
大学生反哺家乡
大力发展花卉种植
绥东村属于城中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耕地少、人口少、老龄化严重等诸多挑战。如何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抵边小村选出一名有号召力、凝聚力的“领头雁”,带领绥东村继续发展,成为摆在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难题。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曲向亮作为本村考出去的优秀大学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而本就抱着一腔抱负的曲向亮也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助力农村发展。
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受限于产量低、成本高,农民口袋里没钱,老百姓的心就散了。怎样带领一没资源、二没外援的绥东村尽快富起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曲向亮亟待破解的难题。最终,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集思广益,决定扬区位优势之长,补人多地少之短,确定了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并以农业向新、奇、特方向发展为目标,建立了以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花卉栽培和吊袋木耳为基础的三大特色农业发展基地,全力实施“特色农业富民工程”。
目前,绥东村依托蔬菜(花卉)农业合作社,实行“基地+合作社+订单”发展模式,主要从事市政花卉种植。“这些年,花卉种植面积从38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平方米,年产花苗50万株,年产值50多万元,每年可安置农村劳动力70余人。”现任绥芬河镇绥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曲向亮说,拿2021年举例,村集体收入就达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3484元。
HUA HUI JI DI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拓展乡村振兴新路
“如果说我们绥东村富起来除了找准路子和好政策的扶持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秘诀,那一定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我们深入探索‘党员+’模式,大力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助推特色农业发展。”曲向亮说,从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天起,党员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就成为关键的因素。这十几年来,绥东村更是坚持“头雁式”的示范引领,提升拓展农村干部的技能,让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有法抓、尽责任,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精准式”的政策扶持,探索商业花卉种植销售新路径,并真正实现了合作社、股民和村集体“三方共赢”。
十年来,绥东村克服地处边境线、资源体量小、村民人数少等困难,创新推行“支部建在耕地、党员聚在耕地、群众富在耕地”的“三耕富民”党建模式,打造“小而精”的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在富民兴边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行党员带头包干活动,在田间地头形成“头雁式”示范引领效应,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我们还得在延伸链条、做响品牌、加强创新上下功夫,建立高效节能温室,扩大花卉种植的品种及数量,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继续引领农民增收致富。”曲向亮奔波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连做梦都谋划着这里的未来,他也相信,只要肯干走对路,有梦一定能实现。
HUA HUI JI DI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