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县七叉镇基本情况

一、总体概况

七叉镇位于昌江县城东南部,全镇国土面积254平方公里(含霸王岭林地),其中耕地面积65652.45亩,林地面积242108.25亩,人均耕地面积4亩;辖红峰、尼下、重合、乙洞、七叉、大仍、乙在、乙劳、大章共9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 3759户、1926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34户,17851人。2017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18元。

七叉镇地处霸王岭腹地,西濒昌化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条件得天独厚。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海南最大的水泥原料供给地,境内有华盛、华润两家大型水泥公司,有多种珍贵动物和植物,土特产有芒果、芭蕉、蜂蜜、灵芝、花梨、沉香等。旅游资源丰富,有七叉温泉、革命洞(爱情洞)、信冲洞、雅加瀑布、昌化江畔木棉红景观、宝山梯田木棉景观、宝山木棉园等。七叉镇既是昌江县最大的黎苗少数民族聚居地、海南省黎苗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又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重点建设的风情小镇之一,2014年被评为“海南十大最美小镇”;2015年被评为“海南省生态文明乡镇”; 大章村被评为“海南省三星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

二、基础设施建设

始终把搞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第一要点,不断带动全镇经济发展。一是农田水利恢复建设。实施了七叉沟渠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000多亩,修复南在村、苗圃村拦水坝及硬化水渠2公里,切实改善了群众农田灌溉困难问题。二是交通网进一步完善。投资2500多万元,实施木棉风情小镇旅游公路项目3个,其中霸王岭林业局至宝山村扩宽公路工程4.5公里、尼下村至昌化江畔旅游公路1.63公里、大章水库公路1.5公里、七叉至乙洞公路3.5公里,进一步优化七叉旅游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三是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完成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1500万元改善宝山村基础设施及旅游设施建设;以边境资金170万元,在年初已陆续开花的木棉景观大道,安装82盏太阳能路灯,为黄昏归家、晚上留宿七叉的赏木棉游客,提供良好平台。

三、农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甘蔗、水稻、橡胶、香蕉、芭蕉等作物种植及花梨、沉香等,主打产业有养蜂、养猪、养羊、竹狸养殖、种桑养蚕,规模化山猪养殖场1家,蜂蜜加工厂1个,和牛养殖点7个,成立合作社55家。其中饲养蜜蜂5800箱,养殖霸王山鸡约19000只,养殖和牛477头,养殖黑山羊959头,橡胶种植面积7.2万亩;甘蔗种植面积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0660亩;芒果种植面积6000亩;种桑1300亩;瓜菜种植面积2000亩;香蕉种植面积3000亩;益智种植540亩。种植经济树种花梨、沉香、木棉,以及名种植优果各类苗木总计70余万株。2016年扶贫脱贫攻坚实现1120户5001人1218户群众脱贫致富。

四、风情旅游小镇建设

七叉木棉风情旅游小镇,既是海南省重点打造的50个风情小镇之一,又是“海南省生态文明乡镇”。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木棉风情旅游小镇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15年投资2500多万元,实施霸王岭林业局至宝山村扩宽公路工程、大章水库公路、七叉至乙洞公路3个木棉风情小镇旅游公路项目,进一步优化七叉旅游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三是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完成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1500万元改善宝山村基础设施及旅游设施建设;以边境资金170万元,在陆续开花的木棉景观大道,安装82盏太阳能路灯,为黄昏归家、晚上留宿七叉的赏木棉游客,提供良好平台。发放了20辆“环卫电驴车”、80辆垃圾手推车等保洁工具,为全镇78名环卫工人的保洁工作提供了高效率保障,能更好地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2015年“昌化江畔木棉红”、“芒果飘香﹒昌江情”等旅游月的开展,吸引数十万省内外游客前往七叉观光赏花。围绕“昌化江畔木棉红” “芒果飘香·昌江情”“黎苗风情体验游”等旅游月活动,投入使用“木棉观景台”停车场、百年芒果树群活动场及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2015年发动群众培育种植木棉苗15万余株,并加大最美“木棉之乡”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不断扩大最美“木棉之乡”的品牌影响力;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苗村自行车旅游栈道建设力度,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开发“木棉红”景观、重合温泉、田园风光等旅游景点,带动旅游服务业发展,让更多农民从中得到利益和实惠。

五、基层党组织建设

七叉镇主要按照“强组织抓覆盖,重品牌抓特色”思路,全面提升党建水平。七叉镇党委下辖14个党支部,其中行政村党支部9个,机关党支部2个,企事业单位党支部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2个。全镇共有党员558名,其中女党员89名,占16%;少数民族党员522名,占93.5%;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61名,占10.9%;35岁及以下的党员99名,占17.7%。共有87村“两委”干部,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9人,村委会委员49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一肩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交叉任职比例12.2%。2015年在重合村成立了村务民主协商会,将村中的能人、贤人纳入其中参与村务管理,对村庄的建设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认真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等活动,实行每周三晚上集中学习,由党员领导干部轮流带领学习和上党课。在十星“两委”创建活动中,七叉镇获得八星“两委”3个,七星“两委”4个,六星“两委”2个,村“两委”干部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一)精准识别,不落一人。我镇始终坚持“敞开收、严审核”、利用驻村工作队、广播、张贴贫困户申请材料及识别程序等多种途径宣传扶贫申请条件、方式、政策。坚持我省现行贫困标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3305元且未能满足“两不愁三保障”,着重倾斜于两项制度衔接外的档外困难群体。我镇2017年薪申请贫困户442户1915人,严格按照“一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识别程序,经村民代表民主评议、驻村工作队入户核实、我镇2017年新增贫困户14户48人。

(二)因村、因户施策,精准帮扶。2017年我镇主要产业扶贫主要是因户施策,因地制宜,一是针对年初未脱贫的221户贫困户创新帮扶模式,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投入扶贫资金552.5万元,加上贫困户政府贴息小额信贷的928.2万元投入到企业购买种苗管理经营,每年年底享受委托资金的12%分红,签订4年,2017年底托管资金的贫困户已领到收益金174.8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二是已脱贫需巩固脱贫成果的贫困户,围绕“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人因地因时安排扶贫项目,综合考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身体条件、生产技能、知识结构等因素,充分尊重贫困户的自身发展意愿,扶持1044户668.42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黑山羊养殖、山猪养殖、蜜蜂养殖、瓜菜种植等;特别是我镇“木棉红”蜂蜜商标的注册,带动了我镇蜜蜂产业上新的台阶。三是着重解决贫困户“三保障”中突出问题危房改造,2017年我镇贫困户危房改造103户共计扶持666万元。四是医疗扶持,为我镇1266户5719人贫困户购买新农合,购买扶贫户意外险、大病险,保障其基本医疗。五是解决贫困村“空盒村”的问题,2017年我镇给乙洞、重合2个贫困村各100万元,用于发展贫困村的集体经济。

(三)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一是我镇2017年整村推进村庄为乙洞村委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扶持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乙洞村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十项脱贫指标建设,实现摘帽出列;二是通过创新帮扶举措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通过政府扶贫资金及县农林水资金帮扶给贫困户,购买种苗委托给企业管理经营,年底享受委托管理资金的12%受益,持续4年,并且鼓励富裕劳动力到企业务工,我镇2017脱贫179户736人,如期完成县委、县政府交付的年度735人的脱贫任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