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增收致富思考(一)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而农民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现将我就多年在乡镇基层一线从事和分管与群众相关的工作,结合自身工作和xxx实际,认为当前贫困农村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制约与途径两个关系。
一、政策虽好,但效果不明显
自从土地承包经营到户,农民对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积极性,农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近几年来,随着打工经济的不断冲击,有的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都愿丢下土地不种粮食而外出打工。中央惠农政策越来越好,而有的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有的农民既不增产也不增收。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制约因素。
(一)结构配置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根本制约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制约增强,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部分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贫困山区的农民,很难再靠外延扩张来加快发展。
(二)资源限制农村发展。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制约农业经营规模的提高。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资源相对减少,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挤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谋生,劳动生产率低。另一方面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和生产积极性。
(三)产业化水平不高。现在二元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一元是传统农业作为我们贫困山区,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另一元是靠计划经济手段兴起,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可以说产业水平仍然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集镇辐射面有限。集镇是突现城乡经济要素活跃的纽带。农民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有拿到市场上去卖,依托市场机制,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商品,变成农民的直接收入。广大农村,尤其是我们贫困山区,由于受区位、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约,人气不旺,农业产业链难以延伸,二、三产业发展受限,劳动力资源闲置现象普遍。
(五)农村体制不活。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人口的增减导致人地比例失衡。同时,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市场化服务体系滞后,适度规模经营相对薄弱,农业产业化很难形成。
二、农民增收,需另辟蹊径
(一)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紧扣市场、资源、特色三个主题,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突出特色抓调整,这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二是要依靠科技促增收,重点解决科技含量低、品种品质差、农产品低水平过剩、农业增产不增收等问题,促使农民增收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促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要依托龙头企业抓发展,以销定产,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五是要依托品牌闯市场,搞活市场流通,实现产品增值,促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实际,当前发展甘蔗产业已形成规模,虽然提倡油茶上山,甘蔗下田,但是必须考虑农民的吃饭问题,好的农田必须用来种水稻。
(二)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广大农村,尤其是我们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占相当比重,农业产业水平比较低,劳动者综合素质不高,加之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处于以传统人畜为主要生产手段,这是造成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的内在因素。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把分散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组织、科研单位等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联结在一起,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就是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扶龙头、建基地、联农户,带领农民步入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持农田水利配套政策,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产品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山高坡陡,水源点多分散,利用率不高。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开发等项目实施的投入,仍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好途径,特别是田间地头机耕道路建设势在必行。
(四)完善服务体系,实现优化配置。就是要加强对党的农村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监督农村土地的合理使用,为土地流转及时提供法律、政策和信息服务。
实现农民增收,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为此我们应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佳关系,提出相应的办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本文来自香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