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松针起到的辅助作用,这500多只山鸡成活了下来,而且长势很好。2009年4月,这500多只山鸡可以产蛋了,可是孵化出来的小鸡却让杨希林越看越觉得奇怪,他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
杨希林:那个时候我们第一批孵出来,我们发现很不对劲。当时鸡出来都像这种,都爬不起来,站不起来,脚基本上都扒着的,脚是张开的这种,在地上走的话就像游泳似的,那时候觉得搞笑,我的鸡怎么成这样了。
然而,更奇怪的是杨希林的举动。从那之后,他经常像这样带着山鸡在周边的12座山上溜达,溜达回来后,手里的鸡就没有了。
杨希林的妻子:老是动不动就挑一些上山,然后就空着手回来。我还以为他不想喂了什么的。
整整一个月,500多只山鸡就剩下了不到300只,杨希林心理清楚,放出去的山鸡不可能再回来了。
2010年5月,又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此时,最着急的人便是杨希林,每天清晨他都带着他的猎狗上山,天黑以后才回家,他似乎在大山里寻找着什么。
杨希林:这片找了再找那一片,那时这几条狗到处窜,每到一片就放出去窜。人、狗都在山里面窜,山里面找,基本上到五六点下来。
原来,杨希林发现他那500只山鸡孵出来的鸡苗大部分都很奇怪,几乎都不健康。经过向专家咨询,他得知那是近亲繁殖的结果。杨希林突然想起小时候老人们常说过一句话。
杨希林:从小就听大人说,公的好就好一窝,平时在农村养鸡就是这样的,公鸡好了是好一窝,母鸡好了只好一个,所以我就按着这个传说,也是养殖的一种常识,我也就平时都放母鸡,和本地的公山鸡进行杂交。就是说多增加山上母鸡的量,让它能多产点蛋。
于是,杨希林想出了一个“借鸡生蛋”的方法,把自己养殖的200多只雌山鸡放出去借种。可是这个方法靠谱不靠谱,杨希林的心里也没底儿。
杨希林:那个时候没底,因为这个毕竟是野山鸡,这个是人工养了一段时间,放到山上能不能成活,适应不适应那个山上的环境,那个时候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先试着吧,也许成功了就是一笔财富。
把山鸡放到山上一年多后,为了验证他的做法,到了山鸡产蛋的时候,杨希林就经常带着他的猎狗上山找山鸡蛋。
这天,我们的记者也跟随杨希林上山找山鸡蛋。
杨希林:发现东西了上面。上,上,上去,你看上去了。刚才过那个地方的时候,你看它特别激动,很想上去,应该有,你看,它会寻着那个味一直找上去的。有鸡也怕,鸡也怕狗,鸡就飞出来了。有鸡的地方鸡就飞出来了,然后你就在鸡飞出来的地方去找做的那个窝,然后就能很容易找到那个蛋。
遗憾的是,记者跟着上山寻找了两个多小时,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山鸡蛋。
杨希林:今天找得到的机会挺小的,今年的气候比较特殊,这个季节的雨水比较多,可能再过半个月左右才好找一点。
看来,在大山中寻找山鸡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就在2010年,杨希林放完山鸡后的第二年,周围村寨里上山打猎的村民们发现,那一年,山上的山鸡蛋比往年都要多。
村民:就是特别是在2010年,好像是2010年,那一年我们捡到的蛋多点。我没问他,也是这么想我说可能是不是你们跑出来的山鸡。
杨希林:那个时候高兴,之前放的野山鸡终于有点反馈的消息了,有回报了,还真的成功了那时候。
由于杨希林在周边12个山上放过鸡,他号召周边村里的人一起帮他捡,他付给大家钱。很多村民捡到鸡蛋后也都会马上送到他的家里,但是却一分钱都不要就走了。
村民:当时他也说给钱,我说给什么钱,几个蛋,反正就是市场上几毛钱一个,我用这个也没多大意思,我说干脆送你了,拿回去送你了。
杨希林:他们拿鸡蛋的时候拿个袋,有时候我不在家的时候放着就走了,有些时候我要在家的话给钱,他们就说不要不要,反正几个小蛋。那个时候自己心里也挺感动的,就说自己一定要努力,把鸡培育好。然后能不能带动附近的老百姓也跟着养,那时心里确实也是这么想的。
2010年年底,杨希林总共捡回300多枚山鸡蛋,共孵出将近200多只山鸡苗,有100多只雄鸡,这成了他第一批品质优良的种鸡。从那以后,杨希林每两年都会放一批山鸡上山。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山鸡合作社,社员免费培训,免费技术指导,低价提供优质山鸡苗,在周边10多个区县发展养殖户80多家。
2011年,杨希林的合作社年出栏山鸡11万多只,他拉着山鸡,出入各大酒店、宾馆、饭店,在凯里市的繁华地段进行推销,可是即使他免费送给酒店、饭店品尝,对方也会将他拒之门外。
贵州省凯里市某酒店厨师:进来推销,也不知道产品怎么样,鸡的味道啊,都不知道,还没用过。换菜单也是一件麻烦事,一个菜单我们一年换一次,那你换多了老板的成本就加高了。
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某酒店厨师:拿着鸡推销的时候,那时候还不知道,不知道这块销路怎么样,消费者喜不喜欢吃,还有这个味道不知道好不好。
吃了闭门羹,杨希林很沮丧,他决定将山鸡拉到活禽市场进行销售。然而,就在他销售山鸡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一切发生了改变。
杨希林:围观看的人挺多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山鸡挺稀奇挺新鲜的,那时突然有个灵感,那么多人围着看,可能这个东西应该有它的一个特点吧。那时候就想,这个东西既然受那么多人关注,能不能以它好看的特点,开发出新的销售渠道。
杨希林发现,买的人少,看稀奇的人多,不一会儿他的摊位就围满了人,这让杨希林想到了新的销售道路。
杨希林:我发现其实我们黔东南这边的旅游景区挺多的,我们也发现旅游景区附近的农家乐、山庄特别的多,人员流动量也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