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鳝基本介绍
黄鳝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以南,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各地区,其中以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江汉平原、珠江流域品质较佳。
1.1 一、形态特征
黄鳝体形长,前端圆筒形,横切面近乎圆形,往后部逐渐偏扁,尾端尖细。头颈部略粗于身体,呈锥形,口大,口裂延伸到眼后,眼小,为透明皮膜所覆盖,视力退化,鼻孔小,有前后两对鼻孔,鳃孔小,左右鳃孔在腹面下领后根处相连,呈“8’’字型,鳃3对,严重退化,无鳃耙。唇发达,下唇尤为肥厚。无鳞,无须,体表粘滑。侧线发达,略向内凹,直走体 侧部。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为皮褶,与尾鳍相连。体呈黄褐色,具不 规则黑斑,腹面灰白色。黄鳝体长为体高的23-31倍,为头长的11~14倍,成 鳝一般体长50~70cm,体重80~300克,较大者体长可达89.6厘米,体重3480克, 在人工正常养殖条件下,良种鳝长势是自然状态下野生鳝的3倍以上。黄鳝通过口腔内壁表层组织、皮肤呼吸。
1.2 二、黄鳝的习性
黄鳝多生活在湖泊、塘堰、河道、沟渠、稻田及池沼中的底部,为底栖性鱼类。其适应能力较强,但以腐殖质较多的泥底、偏酸性水域最为适宜,黄鳝性喜穴居生活,通常昼伏夜出。白天潜入泥底及池堤、或石缝中,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活动频繁。黄鳝的活动与水温关系密切,冬季有“蛰伏”习生,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便进入洞穴,进入冬眠状态。翌春,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穴活动和觅食。生存的水温最低4℃,最高40℃,最适生活水温为16℃~28℃。黄鳝对低氧的耐受能力较强,因口腔表皮能直接呼吸空气,所能能够在水体溶氧条件很差的条件下生存,即使出水后,只要能保持皮肤的湿润,仍可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1.3 三、黄鳝的繁殖
黄鳝的性反转现象较为普遍,即某一时期的雌体个体在另一时期会变为雄性。据观察,其第一次性成熟的个体绝大部分为雌性,而产完卵后即变为雄性,以后终生保持雄性状态。在其群体组成中,体长24厘米以下的成熟个体多为雌性。黄鳝一般1冬龄性成熟,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为体长20厘米,体重17克。黄鳝的性腺发育很独特,两侧性腺发育不对称,一般是左侧发育而右侧退化。在繁殖季节卵巢发育成熟时,雌鳝腹部膨大,卵巢几乎可以充满整个腹腔,把肝脏等内脏器官向上挤到胸腔,膨大的腹部柔软呈橘红色,透过腹壁,肉眼可见到卵巢的轮廓与卵粒。黄鳝具有很特殊的性逆转现象,即在某一时期的雌性个体在另一时期会变为雄性。研究发现,黄鳝从生命开始到第1次性成熟时,为雌性,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雌雄同体阶段,即在同一鱼体的性腺中,同时存在着卵子和精子,并逐步过渡到全部成为雄性,以后终生保持雄性状态。
1.4 四、黄鳝生长周期
人工饲养黄鳝生长周期为4~6个月可达上市规格,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殖季节为5~9月份,以6~7月份为高峰期。珠江流域繁殖期为4~7月份,高峰期是5~6月份,一般养到10月份即可达到上市规格。一般情况下,2冬龄体长30~40厘米的个体均为雌性;3冬龄体长35~50厘米的个体,雌性约占60%,其余已转为雄性;4冬龄体长47~59厘米,雌鳝所占比例降至30%左右;5冬龄体长50~70厘米,雌鳝比例降至12%;6冬龄体长68~75厘米,已全部转化为雄性鳝。
1.5 五、黄鳝的食性
鳝鱼的人工养殖必须经过驯食才能成功,需驯化的鳝苗分为二类:一类是刚收购或自己捕捞的鳝苗,这类鳝苗驯食相对较易。刚放养的鳝苗要停食让它饥饿一二天,然后用鲜鱼打成浆或肉泥,用水冲稀(一般鱼肉与水的比例为5:1)用纱过滤去除鱼肉,鱼刺等物,再用滤出的鱼浆水浸泡颗粒配合饲料(每千克饲料使用0.5kg鱼浆水浸泡10分钟),然后定点投入网箱内。第一天投饵为鱼体重的1%,以后根据吃食强度适度调整投喂量,并逐步减少鱼浆用量直到完全不用,正常情况下,一般7天之内可诱导黄鳝正常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另一类是已经开始正常食鲜饵(冰冻鱼、鲜鱼、蚯蚓等)的鳝苗。这类鳝苗驯食时饥饿时间须稍长一些,浸泡饲料的鲜饵必须使用停食前使用的鲜饵,因为黄鳝对食物转化的适应期较长。一旦摄食正常以后不要轻易改变饲料品种,以免造成鳝苗转食难而停食,影响生长。值得注意的是驯食过程中,浸泡饲料的鱼浆水中不能混有成形的鱼肉鱼块等物,否则鳝苗会选择先吃这些成形物,如已经半饱便会对配合饲料失去兴趣,影响驯食成功的速度。
2 夏秋季养黄鳝技术要点
夏秋季黄鳝管理工作要围绕催肥增重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养殖成功。主要管理工作有:
2.1 1. 调控水温
黄鳝适宜生存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4~28℃,水温超过30℃时摄食量减少,超过32℃时摄食很少,且出现热昏迷。夏秋季正值高温季节,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鳝池水很浅,如果没有遮阴物,白天水温会迅速升到35℃以上,对黄鳝造成危害。所以,必须加注新水,一般每1~2天加水1次,使鳝池水深保持在20厘米。加水时要注意水温温差控制在±2℃范围内。
2.2 2. 设置遮阴物
在夏秋季到来前,在鳝池两边种植葡萄、丝瓜、带豆等攀缘植物遮阴,并在鳝池上方搭建棚架,遮阴面积约占池面积的2/3。鳝池中还需移栽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水草,水草面积占鳝池或网箱面积的3/4~4/5。
2.3 3. 管好水质
“好水养好鱼”是渔业养殖生产总结的实践经验。夏秋季气温高,再加上投饵量大,池水易变质,管理上稍有疏忽,水质就会出现恶化。水质好坏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并分析水体的溶解氧、pH值、总氨、亚硝态氮等基本参数来判断,也可以通过观察水色判断,一般好水呈黄褐色、红褐色、绿褐色。好水还应“肥、活、嫩、爽”。“肥”指水色浓,浮游植物含量高(20~50毫克/升)并形成水华。水的肥度常用水体透明度来衡量。水体透明度应在25~35厘米之间,即手伸入水中15~20厘米处弯曲手腕时五指若隐若现作为肥度适当的指标。“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水色不仅要求有日变化,而且要求每半个月有周期性变化。“嫩”指水肥适中,水不老。水老则水色发黄、发褐或发白。“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浮游植物含量在100毫克/升以内。为保持良好的水质,除坚持每1~2天换水1/2或1/3外,每7~10天泼洒1次生石灰,使水体pH值保持在7.0~8.0之间;平时还要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和污物。
2.4 4. 科学投饵
夏秋季水温很适宜黄鳝的生长,只要饵料营养能满足黄鳝的需求,鳝体增重很快。因此,投喂的饵料不但要保证数量,而且更要注重质量。在质量上,一定要新鲜,变质饵料不可投喂,对动物性饵料要进行清腐消毒。在品种上,凡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投喂鲜活饵料;也可与人工配合饲料按1∶1或2∶1比例搅拌投喂。单纯投喂小杂鱼等鲜活饵料,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10%~15%;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达到45%以上,则饲料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2%~3%,每天早、晚各投1次。秋天水温逐渐降低,上午和晚上摄食减少时,可以逐渐集中到水温较高的中午投喂,每次投喂饵料数量要足。
2.5 5. 防止缺氧
养殖池中黄鳝密度大,池底残饵等有机物累积多,产生有害气体多,水温高、天气变化时容易发生缺氧。在低氧状态下黄鳝浮头,反应迟钝,遇此情况应立即加注新水,减少投饵量,采取增氧措施。生产中常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增氧机使用要遵循“六开三不开”的原则。“六开”即晴天时午后开、阴天时次日清晨开、阴雨连绵时半夜开、下暴雨时上半夜开、温差大时及时开、特殊情况下随时开;“三不开”即早上日出后不开、傍晚不开、阴雨天白天不开。
2.6 6. 加强巡池
巡池时发现病鳝、死鳝,应立即捞出,并分析死因,对鳝池进行消毒。经常检查水位的深浅,池壁和池底有无裂缝以及排水孔拦鱼网是否完好。
2.7 7. 防治病害
黄鳝一旦发病,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必须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夏秋季天热、水温高,病原微生物极易繁殖,应采取以下综合防病措施:首先把好水质关,应防止水温突变,合理、适量投喂优质饲料,保持良好水质;其次把好药物预防关,夏秋季每半个月进行1次药物预防,采用体外消毒消炎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外用药有氯制剂、磺制剂、季铵盐和有机硫消毒剂等,内服药有杀菌驱虫和强体保健两大类,主要是中草药制剂和土霉素等杀菌药物,也可以用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等,改善水质对疾病预防等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