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成果1、1978年开始实施“两杂”技术推广,相继推广中单2号,丹玉11号,榆白9号等玉米及晋杂4号、5号高粱等杂交种,金皇后156玉米实现了由常规种向使用杂交种的转变,形成了第一次种子革命高潮,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大面积单产翻番。主要完成人:高福岗 王智海 梁世英 徐占华 李世雄等人2、普及推广春小麦品种,从1979年开始实施,从水浇地推广为重点,相继推广宁春系列、榆春系列品种,采取“三早”技术(早耕、早播、早管理),单产大幅度提升,面积达到1.5万亩,对改善当时农民生活水平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完成人:王志刚 梁世英 李世雄 徐占华等人获奖情况:1981年曾获榆林地区科技成果推广奖。3、卷秧育苗早播技术的推广,从1980年开始实施,以麻家塔沟、秃尾河沿岸水稻主产区为重点,引进京引39号新品种,改变种植习惯,三年内使县内水稻主产区全部由传统的播种改为卷秧种植,单产增幅一番以上。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主要完成人:徐占华 李世雄 王旺平 刘文亮 白桂英 刘艳梅等人获奖情况:曾以全榆林地区参与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优质水稻“精品21”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二等奖,水稻新技术推广,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稻早播种植技术、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洋芋新品种的引进及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河杂15号”,旱地亩产增高高达1500公斤,采取多施肥、施钾肥、增密度、勤培土等技术措施,对解决当时吃粮困难的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后来,相继更新品种到目前的脱毒洋芋新品种,品质、产量都有极大提高。主要完成人:王昶 高福岗 王智海 徐占华 黄振平5、病虫害预测预报。自上世纪七十年开始,全面实施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有固定测报场所及设备、鉴定室、标本室、并固定专人,及时预报病虫发生动态,科学有效地指导了田间防治。主要完成人:刘全阳 李世雄 白世贵 李萍花 王秋莲 阮翠丽 吕玉兰等人获奖情况:李萍花同志曾活得农业部农业厅先进工作者奖。6、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从1980年引进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来,相继成立县机防队,乡镇机防组,大量应用防治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防治及时,省工、省时、省药。(先后购置机动喷雾器120台)。7、土壤农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施,先后进行了土壤普查,土壤详查,农业区划大规模土壤工作4次,摸清了土地资源,检查了耕地现状,规划了土地有效利用区域。主要完成人:王富乾 呼建斌 王埃民 王海林 刘士怀 高凤牛等人获奖情况:曾获土地普查、详查、区划省政府成果奖。

8、“两法种田”技术的全面推广。针对旱作农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水平沟、垄沟种植技术,旱地、坝地、塬地等年最多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亩产较传统耕作增产30%以上,对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到目前,仍在推行。9、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玉米、洋芋、小麦、大豆等为主的作物,采取规范性间作套种技术,使每亩产值提高40%以上,复种指数的提高,使优质耕地产值达到大幅提升,发展到目前,玉米与大豆,玉米与蚕豆等高低旱作物间套作,效益显著。主要完成人:王昶 郑常金 呼建娥 徐占华 王智海获奖情况:曾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0、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相继在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花生、蔬菜等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增产幅度在40%到120%,到目前年应用面积达到20万亩,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更新,产出效益逐年提高,当前是一项种植业主要的增产新技术措施。主要完成人:梁世英 张元香 李世雄 张玉翠 刘建平等人。获奖情况:多次获省、市业务部门技术推广奖。省政府技术推广二等奖。11、创高产综合技术的推广。自2008年开始实施,相继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中开展创高产活动。

通过综合技术的推广,2008年300亩规模玉米亩产达到1054公斤,小面积谷子亩产达到405.5公斤,大豆亩产176.5公斤,绿豆亩产154.5公斤,红小豆亩产142公斤,农业部专家侧产后的评价是:“示范区小杂粮平均单产较传统方式增产36.1%以上,建设的小杂粮示范园以及创高产示范田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是对农民、技术人员最现实、最直接的科技教育和展示平台,开创了全国小杂粮高产创建活动的先河,对全国小杂粮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总体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要完成人:龚清世 武苏明 龚增利 刘建平 张占华 呼丽霞 陈芳飞 王志娥 白宝军 王涛等人。获奖情况:2008年获市政府玉米、小杂粮创高产奖。12、“一村一品”示范模式全面推广。小杂粮、夏洋芋加大白菜、红枣套辣椒、大葱、玉米等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规模,分别在不同区域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亩产值分别比上年和同类区域增产30%到300%,先进的种植模式对同类区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有着全面的普及推广意义。13、旱作农业示范园建设。自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中南部乡镇有代表性的赵家沟村,推广最先进实用的旱作栽培技术,探讨最佳的高产高效栽培方式,寻求中南部乡镇综合的农村发展模式,建成中南部丘陵区高效的综合发展示范村,推动区域总体发展。

目前,示范村建设正在顺利推进,示范效果良好,有望达到预期效果。14、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有序推进。自2007年起,从农资投入、生产过程、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程监测,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实施全面监管,2008年9月起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仪器鉴定、来源追踪、售后调查,对农产品的销售供应实施全程监督,稳定农产品供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