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办。

全球大会缘何在青田召开?这得益于过去十多年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和指导下,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实现了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FAO总干事格拉齐亚诺曾评价:“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作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产物,青田稻鱼米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

“稻鱼共生”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千年来,青田一直延续着传统,世世代代将它传承下来。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在有限的水田资源里,青田借助全市绿色生态发展的东风,结合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以中国农业智慧树立全球典范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方山核心保护区离县城22公里,开车半个多小时就能抵达,保护区入口赫然立着费孝通的题字——中国田鱼之乡。

这里的半数人口在国外,同时还是一个“田鱼乐园”——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塘就有水,有水必有鱼,田鱼如家禽。

这里的农民用传统的“稻鱼共生系统”耕耘着近400亩田地。犁田、插秧、投放鱼苗,在水田里种稻,在稻下养鱼,这既是今天方山乡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也是这里千百年来再寻常不过的农耕场景。

“我们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为节约稀缺的耕地资源,连田埂都是尽可能缩窄,只要能走就行。”农民朱旭青是保护区的种植大户,打理约200亩稻田和田鱼育苗基地。他告诉记者,在“稻鱼共生”系统里,种田基本不施化肥农药。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虽然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产量却能提高15%左右,“‘稻鱼共生’使水稻秆格外壮硕,结的穗也大,田鱼功不可没”。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初洪武年间的《青田县志》已有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青田‘地号瘠土,无平原广市’,先民只能陵谷以居,因山垒石为田。”青田县文化馆原馆长郭秉强说,山田方圆有限,而且存不住水,即便下雨,也会顺流直入山沟,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蓑衣田”。在此耕种,稻谷产量可想而知。“正因为‘蓑衣田’蓄水不易,先人舍不得将好不容易积蓄的水放掉,一年四季都存着。这反而为田鱼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水域环境,就此形成了绿色天然的共生系统。”

郭秉强进一步解释这个共生系统,即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实现系统自身循环,维持了生态平衡。

2005年6月,“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整合有限的水土资源,达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互惠共生之利,让我们见证了先祖的智慧。”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曾如是说。

以工匠精神坚守生态种养

然而,“稻鱼共生”传统耕作方式也曾受到巨大冲击。据已退休的青田县农业专家吴敏芳介绍,“稻鱼共生”种养的效益,一度只有普通农田的1/5,农田撂荒以及改种外来水稻、养殖其他鱼类的情况较多。

转机出现在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后。

“原来我们一直沿用的古法稻田养鱼,还是千年宝贝。”保护区农民金岳品于2007年底从法国归来,受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启发,决定返乡加入稻鱼养殖事业。

2009年,金岳品组建了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前3年几百万元投入不见底,一直到2012年才有微薄盈利。2014年,他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拿下了田鱼和稻米两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4年10月“世界粮食日”期间,他在泰国捧回了“亚洲模范农民”的奖牌。在金岳品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村民入社,青田的稻鱼米种植开始走向市场化和精品化。

“我们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古老遗产。”这是金岳品雄心背后的朴素梦想。而打造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无疑是对古法最好的传承。

如今,金岳品的梦想有了一个更扎实的载体。2017年,青田县直面山区农业发展瓶颈,从体制机制探索着手,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革创新,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打造产业平台。

拢指成拳,品牌集聚效应立现。在农业发展公司的牵头下,种植规划、分配落户、收储营销快马加鞭。特别是推动形成了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等“五统一”的新型山区种植模式。

截至今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超5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示范基地带动以及拓宽销售渠道,“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不仅摆进超市货柜,而且身价倍增。目前,在淘宝、京东开设直营店铺,入驻盒马鲜生,与全国440多个城市酒店、企业、机关建立供应网络,稻米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4-6元提高到20元以上,并成为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

这两年,青田先后注册“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设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标识,打造出了一个响当当的青田稻鱼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市场辨识度。

以鲜活载体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继承这项活化的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积极探索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科学路径。

一方面,青田不仅发起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出台稻鱼共生保护办法,还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同时以创新引领传承和保护,抓住全省数字化改革契机,建立“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植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稻鱼共生环境精准智控,让千年农遗绽放新生活力。

另一方面,坚定乡土文化自信,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审视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价值,坚持活态保护、动态传承、常态弘扬。

眼下,青田正筹建青田鱼灯主题展示馆,在保留传统鱼灯精华的基础上,对鱼灯道具造型、服饰搭配等改良创新。2008年,青田鱼灯舞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从青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演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开场演出,赢得了“天下第一鱼”的美誉;

持续开展承载稻鱼文化的标志性活动,常态举办开镰节、丰收节、尝新饭等节庆活动,青田“稻鱼之恋”文化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建立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以最新科技、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文化精髓,联合中科院编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读本和《小田鱼的好朋友》儿童绘本等,把稻鱼共生知识纳入青田县志,打造稻鱼共生文化传承的各个层级阵地,让农耕文明代代相传。

除此,为了让这项文化遗产成为农民增收来源,青田进一步做强农文旅融合产业,让“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碰撞出新的火花。

据方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围绕“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管理,以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为重点,深挖农耕文化,先后建起接待中心、游步道、农耕博物馆、民宿等配套设施,将稻鱼共生这项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实现稻田养鱼“既种丰收也种风景”。

与方山乡类似,为了扩大“稻鱼共生系统”的经济效益,仁庄镇也以深化稻鱼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深度开发为突破口,以稻鱼共生农旅文融合创新发展为动力,建设稻鱼共生高效产业示范区,还建成了田鱼全产业链精品示范园。截至目前,青田县已先后投入3800万元,建成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园、小舟山梯田稻鱼共生休闲观光园等4个远近闻名的农业特色观光基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