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做实签约健全机制全面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上海市卫生计生委(1)当好“强基层”的帮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6)找准切口抓住支点务实管理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扎根社区做好居民的健康管家………………………………………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朱兰(16)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21)全域覆盖量质并重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26)个性化签约促健康全方位举措助发展………………………………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政府(31)五项举措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三师共管助力家庭医生签约……………………………………………厦门市卫生计生委(44)做实签约健全机制全面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终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改革重点,在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筹领导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做实签约、夯实服务、健全机制”,推动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做实签约,建立紧密服务关系2011年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以签约为主要任务,引导居民认识、接触与逐步接受家庭医生服务,我们称之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1.0版。截至2016年,全市家庭医生共签约常住居民超过1000万人,签约率超过45%,家庭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关系正在逐步建立。201511月,在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上海启动了“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即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家庭医生签约,并可再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签约),优先满足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需求,着力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力求通过进一步紧密签约服务关系,提升家庭医生初级诊疗能力与健康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现家庭医生守门人职能。截至2017一季度,上海共有2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1+1+1”签约试点,覆盖上海90%的社区,已签约“1+1+1”居民超过160万人,其中上述社区60岁以上老人签约率已超过37%。二、夯实服务,引导就诊下沉社区“1+1+1”签约后,居民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或通过家庭医生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在就诊流程、预约等待、配药种类、配药数量等方面均可享有优惠服务政策。
(一)实现预约优先转诊上海已搭建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目前接入35家市级医院,7700名专科医生,每天有超过1万个门诊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实现签约居民优先转诊。(二)实现慢性病用药“长处方”对于服务依从性好、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可一次性开具1-2个月药量,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签约居民进行用药后的跟踪随访,在保证医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减轻往返医疗机构次数。(三)实现延续上级医院处方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再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专科医生所开具处方中同样的药品(包括社区本地药库中没有的非基本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免费配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居民就近药房或居民家里,满足社区居民针对性用药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具“延伸处方”超过27(四)实现针对性健康管理家庭医生接受居民多种形式健康咨询,为居民健康出谋划策,对签约居民进行定期健康评估,根据健康评估结果,按照签约居民不同健康需求,制定符合其个体情况的针对性健康管理方案,并予以跟踪实施。2017年,已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的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近8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超过70%,在签约社区就诊也达到60%,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
同时,人均就诊频次比上年同期下降0.56次。体现出签约居民就诊下沉社区效应初显,不必要的诊疗频次得到初步控制。三、健全机制,形成系列配套支撑(一)打造社区卫生平台机制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职责的公共平台、全科医生执业的工作平台、市场资源引入的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平台、“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开放属性,通过平台整合各类体制内与市场上的资源,对家庭医生提供资源支撑。(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上海制订了6大类141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引入标化工作量,作为基本项目的“度量衡”。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标化工作量对应的岗位设置、绩效评价、财政补偿、薪酬核定标准,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量化手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精细化。(三)构建队伍发展持续机制一手抓培养人,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以来累计招录2000余人,900余人完成培训后全部“下沉”社区。目前上海全科医生数约7000人。一手抓留住人,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从3%-5%提高到6%-10%),评审中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业绩考核,让全科医生职业发展“更有盼头”。
(四)探索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在长宁、徐汇等区试点按照有效签约人头支付签约服务费,结合服务质量与效果,探索医保按人头支付的制度雏形。在“1+1+1”签约试点中,将在全市逐步推广家庭医生管理医保费用试点,细化签约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配套的签约服务费激励机制,促使家庭医生主动服务,激发生产活力。(五)加强优质资源联动机制强化公立医院对社区的支撑,各公立医院均成立社区卫生对接服务部门。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实现社区诊断水平同质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协同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推动“全专结合、防治结合”。(六)贯穿信息技术支撑机制上海已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市级数据中心已集聚超过200亿条的诊疗数据,并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增加。配合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建立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分级诊疗的支持平台,支撑预约转诊、处方延伸、药品物流配送、绩效考核管理等改革举措的实施。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APP,可自动采集、实时掌握上海每个区、社区、家庭医生具体签约情况、诊疗流向、频次费用、健康管理结果等,形成“公开透明、客观动态”的评价机制。
今年年内,“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将拓展至上海所有社区。到2020年底,我们将力争将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家庭,让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更加有序有效,让广大市民享有更有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当好“强基层”的帮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我院成立于1951 年,其前身是建于1921 年的宏恩医院, 是上海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有开放床位1500 在职员工2235人。我院老年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中医老年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 建设专科。 我院与毗邻的长宁区卫计委,自2006 月起就开展了纵向医疗资源整合,进行全面技术合作。至2017 已签署了第六轮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深化、细化。特别是2013 月第四轮签约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支撑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的主题。 十年来,我们所以能坚持这样做,一是作为大型公立医 院责无旁贷地要带头履行好公益性的职责;二是为了更好地 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大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 现代医院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卫生这个广阔的平台;三是三甲 医院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投身医改,尽早参与到分级诊疗和 双向转诊的体系中去。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三级医院应当当好“强基层”的 帮手;“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 推手;当然三级医院自身也必须当好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 “高手”。具体做法是:一、当好“强基层”的帮手 从2006 年起,我们组建了由67 位副高以上职称的10 个专家团队,与长宁区10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 结对。每个团队至少有6 名专家,团队长均为正高职称专家, 并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安排专业。 我们的着力点始终是聚焦在提升家庭医生的能力素质 上,想藉此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家庭医生与居民 签约服务的“底气”。我们采取了八种形式进行支撑:一是 每个专家团队每周轮流派出专家和家庭医生一起进行查房 和疑难病诊治。专家带教家庭医生诊治疑难病患者2874 二是专家团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家庭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和授课。共进行了236 次;三是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家庭医生进行“一 对一”的带教。根据每位家庭医生的自身特点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的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近三年来,仅为周家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带教了13 名家庭医生骨干,为虹桥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了10 名青年骨干人才;四是安排家庭 医生到我院专科进修。
共有164 位家庭医生完成了进修计划; 五是安排家庭医生来医院参加教学查房。近十年来,共组织 了95 次;六是专门印制了67 位专家联系手册。家庭医生给 居民诊治过程中遇到难题,可24 小时通过手机或微信等方 10 法随时咨询我院各科专家,专家们真心诚意当好家庭医生背 后的医生;七是帮助家庭医生一起申报课题,合作开展科研。 近十年来,家庭医生参与了我院105 项科研课题的工作,逻 辑思维和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八是开展“双义诊”制度, 每次为居民义诊,专家旁边都带着家庭医生。通过这些举措, 许多家庭医生的医疗工作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参加师 徒结对的周家桥社区家庭医生陈华荣获2016 年“中国医师 奖”;华阳社区家庭医生石向东荣膺“全市社区好中医”称 号,各社区家庭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率也在不断递增。 二、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 要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要增强居民对“1+1+1” 分级诊疗模式的认可度,三级医院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不断增加居民的获得感至关重要。为此我院采取了以下几项 措施:一是从2013 年起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双向转诊办公 室”,归属于门急诊部管理;二是抽调专职人员,专门接待 社区家庭医生转诊来的病人,落实“五个优先”,即:优先 预约专家门诊、专科门诊、整合门诊;优先安排大型设备检 查;优先安排会诊;优先安排病房;优先安排手术;三是从 2015 年起,开设了社区转诊病人专科分诊门诊,由正高级全 科主任医师坐诊,为转上来的社区病人分诊把关,避免因症 状和专科不符而多费周折。
我们的上述做法与家庭医生的需 求也基本一致,调查157 位家庭医生“您希望转诊到三级医 11 院的病人解决什么问题?”,调查结果是,希望明确诊断的 占33.59%;希望进一步做大型设备检查的占27.91%;希望 调整治疗方案的占18.69%;希望住院治疗的占15.77%。近 十年来,我们接待了由家庭医生转诊来的病人约4579 人次。 近期,为转诊来的病人又专设了挂号收费窗口和志愿者陪同 就诊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下转的病人通道也在实践中逐步畅通,如虹桥街道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为我院骨科专门设置了手术后的康复病房。 2015 年到2016 年两年中,骨科下转病人150 三、当好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高手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必须强自身,要当好诊治疑难重危 病人的“高手”。“要服众必须出众!”三甲医院在分级诊疗 中,要不断提升诊治急难重危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要不 断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要不断攻坚克难,填补空白, 推陈出新;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就医流程;要 不断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便民利民、降低费用。 十年的探索取得了双赢的成效,三甲医院在当好“强基 层”的帮手、“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诊 治疑难危重病人的高手,履行公立医院责无旁贷的公益职责